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教案(整理精校版)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教案(整理精校版)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教案(整理精校版)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教案(整理精校版)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教案(整理精校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必修教案0109 08:00: : 高一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必修一第四单元教学时间:课时 2 教学过程:一、单元梳理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新闻以其强大的承载能力每天大规模地传播着公共信息,可以说关注新闻已成为我们每个人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怎样有效地解读新闻,本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本单元四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消息,包身工是报告文学,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通讯。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

2、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 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5 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 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学习这一

3、单元的文章,要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报告文学,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的情感倾向,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二、复习短新闻两篇(一)复习目标、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1 的能力。、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2、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3、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培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4 识。 (二)课文整体感知、解说

4、文题 1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

5、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明了背景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日零点 1 月 7 年1997别了,“不列颠尼亚”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也是世界历,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 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抱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

6、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乘坐 “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本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面 4 年 194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尔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 27 月年对 1941 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4月 6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平方公里。除斯塔 40 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个焚5 个分营。营内45 姆拉格、布热津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万人死于集中

7、 400 个民族的28 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1尸炉平均每天焚尸年被列入1979 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47 万。 250 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梳理结构3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导语港督府告别仪式J 时间顺序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 主体中英香港交接仪式J 补充介绍背景,表达复杂情感结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现在:阳光、草地、孩子们的嬉笑(导语)使 历史背景:杀人工厂布热金卡命 毒气室和焚尸炉与 拥挤的住处

8、、绝育实验室罪恶的集中营责 囚徒的照片和执行绞刑的地下室(主体)任 灾难已过去,但历史不能忘记感悟主旨、4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文章传递出了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

9、统新闻“客观报道”“ 零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度写作 ”的窠臼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行的深恶痛疾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三) 、精彩语段赏析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1 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 ”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10、又从海上去。21 月 7年 1997 年的殖民统治;156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3 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4 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阳光明媚 ”,绿树成阴,

11、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不喜欢这一切?当然不是,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5 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

12、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6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四) 、重点难点探究、 别了, “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1合在一起的?现实的场景是

13、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156 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2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年脱 1997 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 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 7年 1997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