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教案 编者: 刘素华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二、教学重点:同上123三、教学方法: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
2、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
3、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以上例到例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到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铸以为
4、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过秦论)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鸿门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 。 (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到例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到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生丙: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生丁: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2、不远万里 (认为远)3. 鱼肉百姓 (以为鱼肉。)4、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绿)5、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其它
5、小组同学质疑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
6、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 “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二)实词词义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拔剑切而啖之 (鸿
7、门宴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2、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
8、、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其他例句略3、根据以
9、上例句,总结规律:学会联想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 A项“竟” 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生乙:(第二小组补充)4、收天下之兵 。 (过秦论)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
10、“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5、故山殊可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例“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1、忠不必用兮,
11、贤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2、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
12、,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探究问题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生甲:宾语前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项王曰:“沛公安在?” (鸿门宴)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苏武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成语:唯利是图生乙:1、例至例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
13、、自、之、是】十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例至例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3、例至例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用“之”、“是”提宾
14、。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1、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4、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5、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学生评价: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
15、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补充知识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
16、是阳城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
17、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
18、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解析:“皆”表判断,“是”是代词,这样,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所在的地方到处都是这样啊”。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锐利,战斗不擅长,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城墙不是不高
19、,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坚固锋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 二、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 解析:代
20、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解析: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解析: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
21、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
22、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 沛公安在?(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
23、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惟命是听 (成语) 解析:“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凭什么知道呢
24、?”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解析:“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除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 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解析:“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为谁悲哀呢?”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解析:“是”做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余以是记之”,译文是“我把这个记下来”。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
25、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韩愈师说)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六艺经传都通读学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向我学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受于”表被动,译文是“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
26、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长时间地被
27、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被”表被动,译文是“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解析:“被”表被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解析:“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解析:“见”“被”表被动,译文是“诚信却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5、句意表被动。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解析:译文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攻打齐国
28、,大败齐军”。 蒙后省。 A、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沛公对张良说:您估计我到了军中,您才进去”。 对话省。 A、(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称谓)(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B、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内容) 译文:攀哙问:“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非常紧急。” 2、省略谓语 承上文省。 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
29、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行走,则一定有我的老师啊,选择哪些好的东西而学习它,选择哪些不好的东西而改正它。 蒙下文省。 A、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译文:杀人惟恐杀不完,处罚人惟恐用不尽酷刑。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词“之”字。 动词宾语省略。 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 译文:军尉拔剑挺起,吴广站起来,夺下剑而杀了军
30、尉。 介词宾语省略。 A、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 4、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于)河北战。(鸿门宴) 译文: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以)鸡试之,果如成言。(促织) 译文: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于)白帝发,暮到江陵。(三峡) 译文: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
31、,傍晚就到了江陵。 虽大风浪不鸣之也 狗尾续于貂 五、 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则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寒于水”。这样的介词常用的有“于”“以” “乎” 等。 今王鼓乐于此 译文: 现在大王在这里弹奏音乐. 具告以事 鸿门宴 译文: 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他. 生乎吾前 六、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形式如下: 中心词 + 定语 + 者 求人可使包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中心词 +之+定语 + 者 石之铿然有声
32、者(石钟山记) 中心词+之 +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劝学 七 、谓语前置 将谓语提前,起强调作用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 一、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
33、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34、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
35、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1、 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
36、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 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 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谓名称。 1、直呼姓名 2、称字 3、称号 4、称谥号 5、称
37、书斋名 6、称官名或官地 7、谦称8、敬称 9、贱称 (二)、姓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 自称时,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三)、字 1、字的来历。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2、字与名间的关系。字是
38、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如: 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 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四)、号 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2、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 3、绰号。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
39、形容。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形象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五)、称斋名。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如聊斋先生蒲松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 四、作业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谦称、敬称和贱称,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2、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讳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表现及原因。 3、,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 5、 总结:通过对古人称呼的探究,我们明白了
40、,字号等称呼或寄托了亲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显了崇高的灵魂,或抨击了丑恶的行径,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借助多媒体资料,以影视作品先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直接引入正题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以下片断进行剪接:桃园三结义、三
41、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紧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就刚刚看到的片断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可以是对整部作品的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所看到的片断进行阐述。二、通过老师介绍,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构思1、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
42、史故事。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三、重点篇章人物分析、掌握阅读方法1、曹操人物形象阅读分析“奸雄”第一回合(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便出现,更以整段篇幅给予描写。其中作者便把曹操的奸诈形象尽显无遗,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山林地承包合同模板
- 2025年高性能钴粉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固定工资工劳动合同格式 固定工资工劳动合同范本
- 2025饮品购销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房地产评估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增压输送系统项目建议书
- 毛毡板施工方案
- 法院书记员招聘2023年笔试题库答案分析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跳水》精美课件
- 城市规划专利技术实施保证3篇
- 《蜘蛛开店》评课
- 智慧建筑评价标准
- 《老年护理》-课程思政课程标准
- FANUC机器人培训教程
-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规范
- 塑料制品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
- JJG(交通) 164-2020 塑料波纹管韧性试验装置检定规程
- 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血液一般检测
- 冠心病的中医护理查房课件
- 第7课《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第1框《浓浓亲情+相伴一生》【中职专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2023浆体长距离管道输送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