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语文 知识点._第1页
必修一 语文 知识点._第2页
必修一 语文 知识点._第3页
必修一 语文 知识点._第4页
必修一 语文 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颗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颗特别明亮的珍珠”。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二)通讯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1

2、、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2、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3、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

3、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此类。 (三)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必须严格地忠于历史、忠于事实。虽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有很多争议,但大多数人还是把它作为报告文学最主要的特征。当然,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的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与加工。二、单元内容简析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

4、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回归祖国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

5、的数据、精辟地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人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凸显国人的喜悦和自豪。三、鉴赏  品味包身工的语言(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言,品味

6、鉴赏。)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2.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3.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4.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5.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6.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7.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

7、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做工。8.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9.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10.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的冤魂! 小结:、准确的词语运用: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

8、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是本文的开头一句,却令人震撼。首先它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为什么是“生物”?从后文可知,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既然如此,她们只能像蜂房里的蜜蜂那样“蠕动”了。)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是“喂养动物”的意思,似乎与“小姑娘”搭配不当,但它恰好点出了“带工”老板、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关系营利,因为人类饲养动物也是“营利”役其力,食其肉,衣其皮。所以,这个“饲养”真是经典词语。“禁不住”是忍受不住的意思,表示人的思想受了一

9、种力量的驱使,自己不能把握自己。这表明包身工制度与养墨鸭捕鱼做法太相似了。) 、精妙的细节描写:“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疲倦,拥挤,昏沉,杂乱,连一点基本的羞耻心都没有。足见包身工们过的是非人的生活,她们已被摧残成没有知觉的“生物”了。)“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这里作者用三个“像一样”的句式,从手脚之瘦、身体之单薄变形、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出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读来字字是泪,字字是血。) 、大量的修辞呈

10、现:类比:“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形象的类比。用船户养墨鸭捕鱼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类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比喻:“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也就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

11、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4)排比“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

12、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4.发人深思的警句。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5. 使用“称说”的技巧   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_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 “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奴

13、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四、评析  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跳读课文,阅读相关背景材料,进一步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思考:这篇作品以时间为序,具体地再现了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写了那些内容?明确:还写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思考:为什么要穿插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写了包身工起床,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会怎么想呢?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所以,接着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作者

14、写了包身工的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自然会想到带工老板的残忍刻毒,于是插叙日本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作者写了包身工的上工,读者目睹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动情景自然会愤愤不平地想到,她们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于是,紧接着插叙日本纱厂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写了包身工收工,读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会产生一种痛恨这种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感情,文章通过议论,预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结局。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战国四大刺客(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

15、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

16、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7、 “见”通“现”,露出(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环绕(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仓猝,突然【古今异义词】(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长者:古义,德高望重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可以:古义,两个词,可以用来;今义,能够,可能。(5)、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

18、愿意;今义,故意。(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7)、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所以:古义,表示原因的虚词,“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9)、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不顾:古义,不回头看;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10)、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1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1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

19、 提:古义,掷击,投击;今义,拿着。(14)、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左右:古义,皇帝身边的侍卫;今义,表示两种方向,大约,控制。(15)、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16)、今行而无信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宾客:古义,门客、食客;今义,客人。(18)、愿大王稍微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函:名词作状语,用

20、匣子(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8)、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9)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1)、倚柱而笑,箕距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文言特殊句式】A、介词结构后置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燕王拜送于庭(4)、使毕使于前B、省略句(

21、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2)、今闻(秦)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3)、太子闻之,驰往,伏(于)尸而哭(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5)、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6)、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7)、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8)、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10)、使(之)毕使于前(11)、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13)、顷之(荆轲)未发C、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仆所以留者

22、,待吾客与俱。(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D、定语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E、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F、固定句式(1)、为之奈何? “为何?”译为“对怎么办呢?”赏析“易水决别”段落。(1)、首先,抓住特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乃这句话的文眼,简单的三个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悲伤。第二,突出重点。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

23、重点写慷慨悲歌。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瞋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第三,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有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第四,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24、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2)请同学深情朗诵本段。 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如读到“风萧萧子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艺术手法赏析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

25、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 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樊献首”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知以谋,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时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

26、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一是“易水诀别”。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即从

27、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本文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阅读时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脉络。(一) 刺之由: (“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 故事开端。(二) 刺之备: (“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 故事发展。(三) 刺之时:(“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故事高潮。(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结局。(二)、刺之由1.字词解析进兵北略地:向北则虽欲长侍足下:则,那么。虽,即使。足下,您,指荆轲,表对说话对象的尊称。又如: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

28、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微太子言:如果没有。又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不仅是个省略句,还是个倒装句,经过调整后的语序是“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又如陈涉世家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也表示假设关系。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处境困窘。今义,贫穷。古今异义。(三)、刺之备1.为行刺做了哪些准备?“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别”五个场面。2.字词解析皆为戮没:读wèi,被。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被将军岂有

29、意乎:是否既已,无可奈何:事已至此太子迟之:以为迟仆所以留者:的原因(一)、易水送别1.朗读文章第9段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常常将“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读成hé,应读hè,解释应和。2.字词解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皆白衣冠以送之:来,表目的既祖:已经又前而为歌曰:前,上前。为,wéi,作。发尽上指冠:向上于是荆轲就车而去:接近,登上终已不顾:回头3.概括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易水送别4.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并中文中找到依据。学生自由讨论。明确:悲、壮“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着荆轲此去凶多吉少,可谓是生人做死

30、别。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我们的习作中常见的外貌描写是“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十分漂亮,也不十分丑陋”,外貌描写是为中心服务的,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其中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渲染悲壮气氛。“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所要表现的是荆轲,为什么要写送行的宾客?正如口技中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观众的表情是为

31、了突出口技人技艺高超。“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用一个动作就突出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5.有感情地诵读第9段人物性格及形象塑造的方法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

32、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     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樊献首”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知以谋,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时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

33、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一是“易水诀别”。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34、;    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即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答

35、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2、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设计本单元收录的三篇散文,都是现当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名篇,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悲悼、愤怒和怀念之情,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

36、讲写先师形象,表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记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愤怒的控诉,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女子,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表达了对“文革”的控诉,使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似记事而写人。作者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去渲染先生的伟绩,而是通过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渊博的学识、洒脱的真性情。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个性化的语言体会这几篇散文不同的语言风

37、格。记念刘和珍君多运用警策语言,哲理深刻,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小狗包弟语言质朴深沉,蕴涵作者内心诚挚深沉的情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简练传神、幽默而蕴藉。2、  领悟独特的情味写人记事散文不惟叙事,还重在抒情,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情味不仅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情味等。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喜怒哀乐的神态、语言等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他的

38、景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3、  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本单元记叙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的情感真挚浓烈,是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很好范本。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表达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会观察,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学会在叙事过程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四、文本探究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

39、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

40、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2、导语(第1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 (210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41、。(第三自然段)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

42、下降。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

43、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

44、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

45、香港的无比兴奋。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

46、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

47、,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0个自然

48、段,其中有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五、拓展延伸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

49、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二、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反差分析一: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如今这里风景固然没有,可是曾经这里暗无天日。所以说曾经的灰暗沉闷和如今的温暖明媚构成反差,即残酷的历史

50、和美好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居然”:面对美景,吃惊,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些是“最可怕”:(提醒学生从原文里找答案)四个“不该有”。这里曾经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不知道历史的沉重,而美景更容易让人忘记过去,所以才“最可怕”,表现了作者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举圆明园的例子)那么布热金卡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两个“永远”,运用反复强调了这种控诉和愤懑。 恰如圆明园该不该修复一样。圆明园是中华民族不可愈合的精神创伤。列强毁掉的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泱泱中华四万万人的尊严。今天,历史的伤口虽已结疤,但昨日的疼痛岂能被忘怀?我们还是让这历史留给我们的警钟长鸣吧!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 师小结:从“最可怕”等词来看,作者认为,布热金卡景象固然美好,但它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虽说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字字愤懑,句句悲怆。表达出作者内心无比的愤懑之情和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反差分析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