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二)(第1课时)_第1页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二)(第1课时)_第2页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二)(第1课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必修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二)(第1课时) 导语设计 复习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曹刿论战,讲的是在春秋时期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的战略思想使弱小的鲁国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战胜了强大的齐国,成就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美名。而历史上有个人比曹刿更厉害,他能使战争止步于硝烟燃起、战鼓敲响前,他单枪匹马仅凭出色的口才赢得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救国于危难之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不一般的人物,看他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夜缒而出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

2、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27年(公元前467年),共255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2)春秋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和解说。另外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这两本书也是对春秋的解说。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3)史书体例 通史和断代史。

3、通史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断代史是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国别体和纪传体。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左传资治通鉴等;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战国策国语;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4)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

4、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2.基础积累汜南(fàn)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ng) 阙秦(jué) 秦伯说(yuè) 逢孙(páng) 信息筛选 诵读课文,感知内容。1.播放课文录

5、音或教师示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4.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梳理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并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讨论时解决。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巧妙说服了秦君,救国于危难之中。美读课文,因声求气。1.学生分组读课文,注意结合内容揣摩读法,每组选派人员进行朗读比赛。2.教师点评朗读,并让学生解说这样读的依据。示例:(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一些委屈和伤感。因为这句牢骚是烛之武对年轻时无人赏识,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2)“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要读得心平气和,不卑不亢。因

6、为这是烛之武说辞的开头,他要博得秦君好感,这正是一种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邻之厚,君之薄也”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可略高一些。这里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意在打动秦伯之心,故不宜语速过快,语调过高,而反问语气要说明的是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可以略高些,以提醒秦伯。(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读来态度要更加诚恳,语调可以适当高亢。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他要强调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可以说是一种利益的诱惑。(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速度较前要快,要读出慷慨激愤之感。因为这是烛之武在

7、逐步打动秦伯的心后公然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是在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合作探究 研习课文,积累文言知识。一、以小组为单位,四人一组口译课文,讨论分析初读课文时的疑难问题。教师以点拨为主,负责指导全班无法解答的疑问。 (注意提醒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有前面充分诵读的基础,学生对课文内容并不陌生,重点是重要文言现象的解说。)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晋军函陵,秦君氾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分析语法结构不难理解“晋军函陵,秦君氾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军”讲。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8、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和现代汉语中的“是”一样吗?明确:“而”,根据具体语境可以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怎么翻译?明确:“若舍郑而有益于君”提醒学生从翻译中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君”本来应在“有益”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敢以烦执事”中“敢”是个谦辞,相当于冒昧。(提示西游记片尾曲中“敢问路在何方”是同样的用法;这是个省略句,在“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这个之就是指灭亡郑国这件事。)4.“越国以

9、鄙远,君知其难也” 中“鄙”和“远”怎么理解?整句话怎么翻译?明确:“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蜀之鄙有二僧),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为“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远方的”,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4.“夫晋,何厌之有?”怎么翻译?明确:“夫”句首语气词,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夫战,勇气也);“厌”,满足,这是宾语前置句,还原后的语序是“有何厌”。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东封”和“西封”的用法一样吗?这句怎么翻译?明确:句中的“东封”两字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把当作”,这个句子翻译成“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但“西封”两字没有任何活用,翻译成“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课堂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