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ⅱ人民版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_第1页
历史必修ⅱ人民版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_第2页
历史必修ⅱ人民版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251953)基础过关1斯大林模式的概念: 又称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 体制,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的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即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的一种发展模式。2历史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2)苏联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 的落后的农业国;(3)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3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4形成基础:(1)实现苏

2、联工业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实现 的方针;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 、追求 依靠 积累资金;1928年起,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 的一五计划, 实际上被停止,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到 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2)农业全盘集体化(阅读,略)5形成标志:1936年 颁布。6主要内容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涉及领域集中体现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

3、失去活力。政治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权稳定社会主义 和 遭到严重破坏。思想高度集中思想文化体制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采取 的手段对 文化进行管理和控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7基本特点: 、政治与 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问题提升:1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前提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前提是什么?时间是 年。2最早提出要将我国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的会议是?我国明确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是在何时?标志是什么?3我国何时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标志是什么?与苏联工业化方针相比,有何特点?4你认为苏联与我国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共同原因有哪些?5我

4、国是何时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在走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其急切心里的突出实例是什么?有何特点?6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走的经济现代化道路先后有两种模式,分别指的是什么?前一种模式为什么被后一种模式所取代?拓展延伸(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1)社会经济结构: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2)思想文化因素: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是其温床

5、。(3)过渡时期的诸多客观因素:阶级斗争激烈;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需要;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4)斯大林个人方面的因素: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理论认识上的失误;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等。3全面评价斯大林模式(1)积极作用暂时适应了战争与革命的需要,有效地调动了人力、物力、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苏联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抓住时机,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2)消极方面没有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了农业和

6、轻工业长期落后;没有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危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4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比较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5. 30年代美苏经

7、济发展模式的比较项目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背景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目的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探索资本主义新模式手段(特点)单纯计划,排斥市场市场基础上加强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实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其弊日后制约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摆脱经济危机阴影,对战后西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多样化,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唯一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要符合经济规律,适合本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吸取教训,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6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历史特征及其历史教训(1)特征: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政治方面:权利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