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人教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悲伤愁苦基调。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 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 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 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二、赏析课文1、听录音2、学生齐读全诗3、思考:这首诗

2、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联写秋风秋露,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了作者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 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的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乌 云滚滚。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 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情,怀,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片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 气氛,含有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总结全诗。此诗以描绘秋景为线索,来抒发诗人的悲愁之情。三.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全诗自始至终

3、,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 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伤悲:而笼罩在巫山 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它 们'兼天涌”,“接地阴”,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暗不明的国家,及诗人自身的惊 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却用了 “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 动的显现诗人的故园心。最后两句,貌似写景,实际是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 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就是这样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达到了情景交融的 境界。2、字的锤炼咏怀古

4、迹(其三)【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方法】点拨一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 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知道都是在说谁么?。不用说她们都 是很美的,但美 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 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我中的杨贵妃不也是 这样吗?还有

5、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 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三、整体感知1、朗读(1)学生单读一一指出所读优缺点。(2)教师范读。(3)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 语。(怨恨)。四、赏析诗歌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 景)写的是

6、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通不绝 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 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 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

7、山川的雄伟气象来 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 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 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 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戌。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

8、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竹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 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 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 样的大,仿佛能够百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 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 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

9、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 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 阕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 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 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 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 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

10、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板书:民族偏见 思乡怨恨胡俗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 匈奴?【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而”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 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7、 “环珊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明确】从字而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 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 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 一个“空” 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

11、淋漓尽致。【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而”,才 有昭君“一去紫今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 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板书)8、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 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 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放琵琶曲,渲染悲剧 氛围,感染学生。)【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

12、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 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 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板书: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铺垫 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高潮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六、归纳寓意【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 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2、讨论、归纳。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 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

13、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 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 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 沉怨恨。板书 昭君一一画图省识一一汉元帝诗人一一漂泊西南-唐皇帝一-身死异国有志难展一一借古伤今登高【教学目标】1 .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3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设想】1 .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 .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

14、 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翌塘峡口,以水急、风 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 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 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 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 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

15、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 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 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 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 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 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而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而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 风急天高猿啸哀,

16、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 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 二、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 赏诗歌。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 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三、赏析文本1 .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

17、、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 哀” “清” “白” “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 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 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 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 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

18、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2 .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写了哪些景?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 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 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 58岁, 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

19、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 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 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 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 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3 .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

20、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 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 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 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日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 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 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4 .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 使我两鬓斑白了。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