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人教语文必修3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_第1页
【2019精品】人教语文必修3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_第2页
【2019精品】人教语文必修3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_第3页
【2019精品】人教语文必修3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高考复习精品,为中高考保驾护航!祝您金榜提名!9 劝学教学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 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持” “专一”的道理。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方法;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至理名句,西方的培根也说过知识就是力 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本能,但如何把这

2、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 为自觉的行为大幅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各 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知识积累1 .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 “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 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 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 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 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

3、末 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爱心责任奉献中高考复习精品,为中高考保驾护航!祝您金榜提名!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 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2 .写作背景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 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 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

4、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 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注重创造良好的 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一一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 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 就是从这里来的。三、整体感知1 .课文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2 .课文节选部分共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其余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展开论述的?答案1 .用“君子日”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

5、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 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 不能停止学习。2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 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四、互动探究1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君子日”这三个字有无必要?为什么?提示先解释“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的含义,再指出作者借“君子”提出观点 的意图。答案有必要。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是 借助在学问品行上成功的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 更令人信服。爱心责任奉献中高考复习精品

6、,为中高考保驾护航!祝您金榜提名!2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提示回答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在第二段中作者提到“知明而行无过”,而在最后一段,作者又提出“积善成德”,由此来看,作者所“劝”的应与品德有关。答案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品德。3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 “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

7、“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提示抓住“青于蓝” “寒于水”来解读寓意;至于对“轮” “木” “金”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弄清"”“受绳” “就砺”在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答案“青” “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 “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水平、改造人的 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4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舟楫” “舆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提示作者论证同一个道理,所选取的角度不同,这样写显得更有说服力,由此来看, 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爱心责任奉献中高考复习精品,为中高考

8、保驾护航!祝您金榜提名!答案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不相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舟楫” “舆马”,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5 .如何理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含意?提示 这句话强调了恒心的重要性,作答时,要先指出对比手法,再说明其表达效果。答案道理是明确的,但是要做到位则需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来作保证。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强烈的反差摆在读者的面前,激发了人们无尽的思索和反省。6 .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 “坚持” “专心”三方面入手。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提示在

9、文章的第四段,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方法与态度,仍然运用比喻的修 辞手法,作答时,要认真梳理,找出关键语句。答案道理比喻(例子)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底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应该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蟾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7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孔子和荀子两

10、位大师在谈论“学”与“思”的关系时,强调的角度不完全相同,分析这些角度,就可以得出合理的答案。答案(示例)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而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 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爱心责任奉献中高考复习精品,为中高考保驾护航!祝您金榜提名!8.写作特点劝学这篇文章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中。文中作了四组对比,即“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与

11、“不积此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与“弩马十驾”、“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蚓”与“蟹”等。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 “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