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史-新课标-人教版_第1页
第12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史-新课标-人教版_第2页
第12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史-新课标-人教版_第3页
第12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史-新课标-人教版_第4页
第12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史-新课标-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课标(新课标(RJ)课件编辑说明本课件是用精确校对的本课件是用精确校对的wordword书稿制作的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逐字编辑”课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此公式,点击右键此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修,即可进入编辑状态。修改后再点击右键改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及“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黜百家,独尊儒术”第第2626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单元整合提升(十二)单元整合提升(十二)返回目录返回目录最新考纲最新考纲单元主旨单元主旨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鸣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家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吐故纳新,兼收并蓄,发展演变地吐故纳新,兼收并蓄,发展演变,以适应社会需要,并呈现出明显,以适应社会需要,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时代特色。儒家思

3、想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1) (1)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的时代背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儒、道、法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墨各家的思想主张。、墨各家的思想主张。 (2)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初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初“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董仲舒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

4、其影响。及其影响。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点一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1 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1) (1)背景背景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出现思想文化上:出现_,形成一些思想流,形成一些思想流派。派。 (2)(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特点

5、: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运动,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私人教学私人教学思想解放思想解放 巧思妙记巧思妙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2 2早期儒学早期儒学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考考点点分分层层

6、突突破破以德治民以德治民时期时期代表代表主张主张地位和影响地位和影响春秋春秋孔子孔子(1)(1)政治:思想核心政治:思想核心“仁仁”;统治者统治者“_”_”;“克己复礼克己复礼”(2)(2)教育:教育:“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儒家学派的创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人,首创私学,被尊称为尊称为“至圣至圣”战国战国孟子孟子(1)(1)政治:政治:“_”_”;民贵君轻民贵君轻(2)(2)伦理:主张伦理:主张“性本善性本善”儒家学派两位重要儒家学派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代表,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更加完整,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的蔚然大宗荀子荀子(1)(1)政治:政治

7、:“仁义仁义”和和“王道王道”,以德服人;,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君舟民水”(2)(2)伦理:提出伦理:提出“人之性恶人之性恶”仁政仁政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孟子的孟子的“民本民本”思想与现在我们提倡的思想与现在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孟子的“仁政仁政”“”“民本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

8、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3 3其他思想流派其他思想流派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道道流派流派代表代表人物人物地位地位思想思想道家道家老子老子道家学派创始道家学派创始人人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提出了;提出了“_”_”的政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庄子庄子继承和发展了继承和发展了

9、老子的学说老子的学说法家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大成者主张君主集权,提出了主张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系统的法治理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考向一频考概念考向一频考概念“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史料研析史料研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仁爱还是兼爱”;第二;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有为

10、还是无为”;第三场是;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问题史料体现出什么观点?问题史料体现出什么观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解答史料主要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解答史料主要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社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众多学派涌现,互相辩论、批驳,又彼会大变革的反映,众多学派涌现,互相辩论、批驳,又彼此此 ,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

11、面。“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治国主张辩论,总体主要有三大之争:儒墨、儒道、儒的治国主张辩论,总体主要有三大之争:儒墨、儒道、儒法之争。其核心是法之争。其核心是_,说明了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说明了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但争鸣的结果是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但争鸣的结果是_获得了统治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者的青睐。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吸收、融合吸收、融合儒家儒家法家法家【史论阐释史论阐释】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1)“ (

12、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2)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础。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3)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儒家思想孕育

13、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深远。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考向

14、二频考概念考向二频考概念儒学儒学【史料研析史料研析】 (1)(1)子曰:子曰:“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曰: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矣。”子曰: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请问之,曰:曰:“恭、宽、信、敏、惠。恭、宽、信、敏、惠。” 论语论语 (2)(2)孟子曰: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齐桓晋文之事章返回目

15、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3) (3)荀子认为: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亡可立而待也。” 荀子荀子 王制王制 问题以上史料是如何体现儒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的?问题以上史料是如何体现儒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的?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

16、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解答第一则史料反映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解答第一则史料反映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_”_”。 第二则史料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第二则史料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以巩固本温饱,以巩固_。 第三则史料,荀子认为第三则史料,荀子认为_充实而百姓贫穷,这充实而百姓贫穷,这样政权会很危险。样政权会很危险。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仁仁统治基础统治基础府库府库【史论阐释史论阐释】 儒家儒家“民本民本”思想的

17、表现和实质思想的表现和实质 (1) (1)表现表现 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节用而爱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荀子的民本思想: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君舟民水”。 (2)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民本”思想是以维护思想是以维护“君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护统治的策略。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

1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考向三综合视点考向三综合视点百家流派的争鸣百家流派的争鸣 1 1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主张及地位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主张及地位 (1)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项目项目孔子孔子孟子孟子荀子荀子同同仁的思想仁的思想爱人爱人仁政仁政仁义仁义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民贵君轻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君舟民水异异人性论人性论性相近性相近性本善性本善

19、性本恶性本恶目的目的 维护奴隶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主阶级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孟子的“仁政仁政”“民贵君轻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

20、主阶级的冷遇。 地位: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地位: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家思想。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家思想。 (2)(2)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实行大一统的法家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实行大一统的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的理论武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3)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

21、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思想构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2 2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

22、治,但在奴隶制瓦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仁政”,荀子主张,荀子主张“仁义仁义”和和“王道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

2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2)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 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消极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

24、兼兼爱爱”“非攻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4)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法治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

25、制度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点考点二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6、1 1背景背景 (1) (1)客观客观 道家道家“_”_”的思想不能满足需要。的思想不能满足需要。 诸侯国势力膨胀、匈奴祸患等问题,使积极有为的诸侯国势力膨胀、匈奴祸患等问题,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2)主观:董仲舒把主观:董仲舒把_、法家和、法家和_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中加以改造。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中加以改造。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无为而治无为而治道家道家阴阳五行家阴阳五行家 2 2内容内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

27、分层层突突破破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思想主张思想主张目的目的“春秋大一统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罢黜百家,_”_”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加强君权加强君权“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维护统治秩序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中的“儒术儒术”不是不是孔子的孔子的“儒学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中的“儒术儒术”是指经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而形成

28、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3. 3.推广推广 (1) (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_,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3)教育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教科书:规定儒家“_”_”为官方教科书,教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育被儒家垄断。 中央:兴办中央:兴办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

29、地位。,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地方:令天下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地方:令天下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独尊的地位。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国家大政国家大政五经五经太学太学 4 4影响影响 (1)(1)汉代: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汉代: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权。 (2)(2)后世: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后世: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_的主的主流。流。返回

30、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正统思想正统思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巧思妙记巧思妙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考向一频考概念考向一频考概念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研析史料研析】 (1)“(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天

31、人合一”和和“天人感应天人感应”说。他把说。他把“天天”塑造成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君主”即皇即皇帝。他主张,帝。他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2) (2)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问题两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信息?有何作用?问题两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信息?有何作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

32、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解答第一则史料反映出解答第一则史料反映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感天人感应应”“_”_”的主张,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的主张,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 第二则史料反映了第二则史料反映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话的主是对话的主题,题,_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的统一,也是加强中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的统一,也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央集权、巩固统一

33、在文化领域的反映。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君权神授君权神授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史论阐释史论阐释】 辩证地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辩证地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1)“ (1)“大一统大一统”:一方面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一方面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另一方面,大一统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心的色彩;另一方面,大一统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以要摒弃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以要摒弃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 (2)“ (2)“罢黜百

34、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 (3)“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感应”:纯属唯心主义,但它要:纯属唯心主义,但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4)“ (4)“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三纲三纲

35、”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弃。“五常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是其中的“信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考向二综合视点考向二综合视点董仲舒新儒学

36、董仲舒新儒学 1 1全面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及其影响全面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及其影响 (1) (1)思想核心: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新儒学的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君权神授君权神授”,即,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

37、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主张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主张“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3) (3)特点特点 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法家思想为一体。 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大

38、一统”,强调君主权,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如皇权专制如皇权专制) ),即维护,即维护现实统治。现实统治。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

39、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4) (4)影响影响 对当时的影响: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对当时的影响: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求。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奉为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

40、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的影响。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2 2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项目项目先秦儒学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重点重点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讨论神学问题功能功能是对是对“真理真理”的追求

41、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现实政治服务特点特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各家思想地位地位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是封建官方化,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社会正统思想 命题一命题一依据史实描述,判定历史概念依据史实描述,判定历史概念 【典例【典例1 1】 20142014山东卷山东卷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C动

42、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特征特征 考向考向 典例以孔子办私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典例以孔子办私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对“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历史背景的掌握。新高考将会通过设置微观历史背景的掌握。新高考将会通过设置微观历史情境,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特点。历史情境,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特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

43、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解析解析 A A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B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有瓦解。C 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关。D 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孔子创办私学,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打破了学

44、在官府的局面,故A A项正确。项正确。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仿真仿真1 1】 易经易经 文言中提道:文言中提道:“夫大人者,与天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由此反映出中国古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代文化( () ) A A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 B B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 C

45、C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 D D注重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注重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解析解析 B B从材料中的从材料中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时”等关键词可知古代文化追求与天地、日月、四季、鬼等关键词可知古代文化追求与天地、日月、四季、鬼神的契合,也就是天人合一,故选神的契合,也就是天人合一,故选B B项。这是一种唯心主项。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未能体现理性、科学精神,排除义的思想,未能体现理性、科学精神,排

46、除A A、C C、D D三项。三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命题命题二依据时代描述,判断历史特征二依据时代描述,判断历史特征 【典例典例2 2】 20142014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中国古代,中国古代,“天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大典,表明自己“承天承天”而而“子民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47、 ) A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特征特征 考向考向 典例以秦汉以后祭祖活动为切入点,考典例以秦汉以后祭祖活动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的作用。新高考将会通过设置原始史料,考查查儒家思想的作用。新高考将会通过设置原始史料,考查儒学不同发展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社会带来的重大儒学

48、不同发展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影响。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解析解析 B B本题以古代帝王祭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本题以古代帝王祭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祭天与宗教无关,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祭天与宗教无关,故排除故排除A A项;材料内容体现项;材料内容体现“天天”是最高的神,皇帝祭天表是最高的神,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是明自己是“天天”的的“子民子民”,官员和民众效仿此做法而祭拜自,官员和民众效仿此做法而祭拜

49、自己的祖先,故答案为己的祖先,故答案为B B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与祖先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与祖先崇拜的关系,排除崇拜的关系,排除C C项;材料中祭天活动是政治统治的一项;材料中祭天活动是政治统治的一个方式,排除个方式,排除D D项。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仿真仿真2 2】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

50、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明( () ) A A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 B孔子被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孔子被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 C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 D皇帝借尊孔来提高个人的声望皇帝借尊孔来提高个人的声望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解析解析 C C题干反映的西汉至清统治者对孔子的礼遇,题干反映的西汉至清统治者对孔子的

51、礼遇,说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故选说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故选C C项。从西项。从西汉至清的儒学思想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因此,汉至清的儒学思想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因此,“冲击冲击”一一说是错误的,排除说是错误的,排除A A项;项;B B项项“神圣的外衣神圣的外衣”说法无法从题干说法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排除;尊孔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排除中体现,排除;尊孔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排除D D。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命题命题三掌握文史能力,正确解读史料三

52、掌握文史能力,正确解读史料 【典例典例3 3】 “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 A A礼制观念被淡化礼制观念被淡化 B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 C崇尚法家思想崇尚法家思想 D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特征特征 考向考向 典例以原始文字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学典例以原始文字资料为切入点,考查

53、学生对儒法思想相互融合的理解。新高考将会通过设置新情生对儒法思想相互融合的理解。新高考将会通过设置新情境材料的形式,考查儒学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思想的表现、境材料的形式,考查儒学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思想的表现、特点。特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解析解析 B B从从“礼礼”“刑刑”“相为表里者也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选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选B B项。材料主张礼法并施,说项。材料主张礼法并施,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被淡化,排除明礼制观念并没

54、有被淡化,排除A A项;依据项;依据“相为表里者也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排除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排除C C项;该思想促使儒学地项;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而不是动摇,排除位独尊而不是动摇,排除D D项。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仿真仿真3 3】 下列属于荀子主张的是下列属于荀子主张的是( () ) A A“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B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55、人皆有之” D 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 解析解析 D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体现了荀子的性体现了荀子的性恶论,故选恶论,故选B B项。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体现了老体现了老子朴素辩证法,排除子朴素辩证法,排除A A项;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体现了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排除孟子的性善论,排除C C项;项;“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

56、,以法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为教”体现韩非子依法治国的思想,排除体现韩非子依法治国的思想,排除D D项。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第第2525讲讲“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命命题题研研析析对对测测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1) (1)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程朱理学和陆王;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特点及异同;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道德品心学的内容、特点及异同;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巨大影响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质的巨大影响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

57、2)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主张及影响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主张及影响;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时代特征;明末清初三大思想;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时代特征;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特点及影响。家的思想主张、特点及影响。第第2626讲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一考点一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1 1背景背景 (1) (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_盛行,儒学盛行,儒学独尊地位被动摇。独尊地位被动摇。 (2)(2)隋唐时期,隋唐时期,“_”_”,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到挑战。 (3)(3)北宋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

58、击佛道的活动,北宋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_。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佛教、道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儒家义理儒家义理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合并”。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626讲讲宋明理学及明

59、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 2.2.内容内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626讲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考点点分分层层突突破破代表代表哲学观哲学观认识论认识论程程朱朱理理学学二程二程 (1)_ (1)_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的本原 (2) (2)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系起来 “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朱熹朱熹 (1)(1)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2)(2)强调强调“ ” “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陆陆王王心心学学陆九陆九渊渊 “ “心心”是

60、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的本原 只需反省内心就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可得到天理王阳王阳明明 宣扬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理”的命题的命题 提出提出“_”_”和和“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学说的学说天理天理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致良知 3. 3.地位地位 (1)(1)程朱理学成为程朱理学成为_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官方哲学。 (2)(2)明朝中期以后,明朝中期以后,_得到广泛传播。得到广泛传播。 4 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_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返回目录返回目录第第2626讲讲宋明理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