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闵行二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2_第1页
2008年闵行二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2_第2页
2008年闵行二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2_第3页
2008年闵行二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2_第4页
2008年闵行二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8年闵行二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2时间:120分钟 分数:10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3分)。怀鲁迅郁达夫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台南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去上海的轮船。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降到时冲塞在天地间的一瞬的静寂。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

2、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爱护拥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脚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1找出对节中“晴天霹雳”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喻鲁迅死的突如其来,毫无精神准备 B喻闻鲁迅死讯时内心的极度惊惧和紧张 C喻闻鲁迅死讯时内心的极度惊惧和悲愤 D喻闻鲁迅死讯时受震动之大,可见敬爱鲁迅之深。2对节中在全文中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开门见山,抒

3、发自己内心的震惊和悲愤B全文总纲,震惊和悲愤之情统帅全文C直抒胸臆,抒写听到鲁迅死讯时的心情D全文开端,参加丧葬活动、怀念鲁迅的缘由3第节中“这些问题与感觉”是指 。(2分)4第节中“寂光”在文中的含义最恰当的是( )(2分) A鲁迅的思想和精神 B鲁迅的思想 C鲁迅留给人们的文化遗产 D鲁迅的光辉著作5第节中“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其根据是( ) (2分) A3节中“遇见的是紧捏的拳头” B4节中“大地震”、“黎明”将到来。C5节中“照耀着猛烈的寂光” D因为人们爱戴拥护,崇仰鲁迅 6为什么作者在第节中说“也因鲁迅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4、”? (3分) 二、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各题:(18分)光就是从那里来的 肖复兴 我们爱说高尚,不爱说高贵,以为高贵是资产阶级或者贵族的专利。其实,没有精神上的高贵和境界上的神圣,人是高尚不起来的。艺术从来都是痛苦的结晶。弥赛亚,是亨德尔历经苦难之后倾注全部热情创作的一部清歌剧。这部作品的第二部“哈列路亚大合唱”,表现的是耶稣遭受的苦难和复活。这里融入了亨德尔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的影子。亨德尔在这之前曾经破产贫穷如洗、病倒半身不遂;在这之后更有双目失明的悲惨境遇。身世和精神的痛苦,才使得艺术在心灵的磨砺淘洗中得以升华而变得神圣、高贵而高尚。有的音乐是一种发泄,有的音乐是一种自言自语,有的音乐是一种浅

5、吟低唱,有的音乐是一种搔首弄姿,有的音乐是一种卖弄风情我没有听过弥赛亚的全剧,只听过其中的“广板”,真是百听不厌。那是来自深山未被污染的清泉,是来自上帝手中为我们洗礼的圣水,或者说是来自天国的音乐,是来自心灵的音乐。据说,弥赛亚在伦敦上演,当演唱到第二部“哈列路亚大合唱”的时候,在场的乔治二世深受感动,禁不住肃然起立,躬身倾听,带动得在场所有的观众都站立起来恭听。从此,形成了规矩,在世界各国演出只要演到这里时,观众们都莫不如此肃然起立。亨德尔的音乐和整个音乐大厅连带周围的世界,都充满神圣而庄严的气氛。我很难想象这种情景。我们现在还能够出现这种情景吗?会有一种音乐,或者其他的一种艺术,能够让我们

6、怀有如此圣洁、如此神往的心情和心地自觉而虔诚地肃然起立,去聆听、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艺术,都难以滤就得如此水晶般澄净空明、宗教般虔诚景仰了。看看我们周围,当丑角变成了人生的主角,当小品成为了舞台上的中心,当肥皂剧占据了人们的视线,当浅薄的二三流歌星膨胀为音乐家我们就知道亨德尔的时代已经无可奈何地离我们远去了;亨德尔时代艺术所拥有的那种高贵神圣的感觉已经无可奈何地离我们远去了,或者说那种高贵神圣的感觉仅仅成了一种装饰。现在,我们的剧场、音乐厅可以越盖越高级,我们还创造出来了更为方便而现代的电视、音响、CD、VCD我们可以躺在被窝里、依偎在鸳鸯座里,嚼着泡泡糖、豪饮着冰啤酒,去听去看这些所谓的艺术,怎

7、么可能会再自觉自愿一往情深地肃然起立,去聆听、去拜谒亨德尔的弥赛亚呢? 知道亨德尔的人不会太多,知道亨得利的人却一定很多。把心和艺术商品化、时装化、世俗化、市侩化,化妆成五彩斑斓的调色盘,腌造成八宝甜粥九制陈梅的太多了。满街连商店里都安上了高音喇叭,轰鸣起震天响的音乐,真正的音乐已经离我们而去;所有人的口中都唱着流行的爱的小调,真正的爱已经变成人们嘴里肆意咀嚼的泡泡糖。也许,亨德尔的音乐和时代,都离我们太遥远,太古典。现代人已经没有了这种情感、庄严和信仰。我们的情感和信仰都已经稀释得缺少了浓度,单薄得比不上一只风筝,自然只会随风飘摇;庄严和神圣,当然就只成为了我们唇上的一层变色口红,或者我们西

8、服上的镀金领带夹。我却为那种遥远、古典的情景和情怀而感动,并对此充满着向往。人类之所以创造出了音乐和其他艺术,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庸常的人生中能够涌现出这样的时刻吗?不就是能够让我们看到天空并不尽是污染,而存在着水洗般的蔚蓝、天使般的星辰和金碧辉煌的太阳吗?它们就辉耀在我们的头顶并审视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得以伸展而不至于萎缩成风化的鱼干;让我们的精神知道还有美好的彼岸而不至于搁浅在尔虞我诈、物欲横流的泥沼。人只有在艺术的世界里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和龌龊,创造出至善至美的神圣境界。 亨德尔的弥赛亚,为我们创造出了这样神圣而美好的境界。并不是所有的音乐、所有的艺术,都能够创造出来这种境界的。难怪亨德

9、尔对弥赛亚格外钟爱,在临终前八天,抱着病危的残躯,仍然坚持参加弥赛亚的演出,出任管风琴演奏。弥赛亚中,有亨德尔的心血,更有他的信仰。让蚯蚓般青筋暴露并颤抖的手指弹奏管风琴,看全场的观众肃然起立,一片庄严闪烁的目光和他交融相碰,那是怎样一种感人的情景呀? 晚年的海顿,在伦敦听到弥赛亚时,禁不住老泪纵横,洒满脸颊。他由衷地赞叹:“这是多么伟大、神圣的音乐!”他由此发誓:“我的一生中一定也要创作出这样一部音乐!”看来,海顿的心和亨德尔是相通的。海顿从伦敦回到维也纳,开始创作他的创世纪。每天写这部音乐之前,海 顿都要虔诚地跪拜在神像面前,把心袒露给上苍。我们现在对自己的艺术还会有这样的虔诚吗?我们不必

10、跪拜在神像面前,我们只要求将手洗得干净一些,将尘埋网封的心抖擞得明亮一些,将我们过早长出的老年斑去掉几颗,每天能够做得到吗?创世纪在维也纳演出的时候,海顿已经病卧在床,但他依然坐在安乐椅上出席音乐会。当听到全剧的高潮天上要有星光一曲响起的时候,七十七岁的海顿,竟然不顾年迈病重之躯,神奇般从安乐椅上一下子站起来,情不自禁地指着上天高声叫道:“光就是从那里来的!”说罢,他就倒下再未醒来。第一次在书中读到这里时,我被感动得湿润了眼角。以后,每逢想到这里时,都让我的心里泛起激动的涟漪。我的耳边似乎总响起海顿这苍老而激动人心的声音:“光就是从那里来的!” 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知道吗?我们现在还关

11、心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吗?我们还能够像海顿一样即使到死之前也要抬起老迈的头颅去寻找光是从哪里来的吗?每逢想到这里,我为自己和我们这个越发物化的世界而惭愧。我便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也问这个世界:现在还会出现这种情景吗?莫非我们以为我们是站在了光明灿烂的中心已经不再需要寻找光的照耀了?莫非它真只是一道遥远而过时的古典情景,只可远看,不可走近,难以重返现代人的心中?是海顿和亨德尔在我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疯疯癫癫有些傻,还是我们的艺术包括我们自身已经变得俗不可耐,越来越实际实用实惠退化得失去了这种庄严神圣撼人心魄的力量?我们的视力已经无可奈何地减退,看不到“天上要有星光”,更看不清光到底是从哪里而来

12、射在我们的头顶。我们便无法将那束庄严而神圣的光收进我们的心中。亨德尔活着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们愉快,那我很遗憾;我的音乐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我们应该让我们自身和我们的艺术高尚起来。谁,哪一束光,或者什么力量可以帮助我们高尚起来呢?7、第段中作者认为,“艺术从来都是痛苦的结晶”,这是因为 (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8、第段中画线的句子形象地表明了(2分)A、弥赛亚剧中的“广板”能使人浮想联翩B、弥赛亚剧中的“广板”能使人百听不厌C、弥赛亚剧中的“广板”能使人纯洁崇高D、弥赛亚剧中的“广板”能使人轻松快乐9下列词语在文中属于喻体,并且能跟第段“那种高贵神圣的感觉仅

13、仅成了一种装饰”中“装饰”一词相对应的一项是(3分)A、泡泡糖和冰啤酒 B、八宝甜粥和九制陈梅C、调色盘和风筝 D、变色口红和镀金领带夹10、第段中加横线的“真正的音乐” 是指 的音乐 ,“真正的爱”是指 的爱 。(2分)11、仿照以下例句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仿写一个句子(不能用文中句子)。(4分)例句: “广板”那是来自深山未被污染的清泉,是来自上帝手中为我们洗礼的圣水,或者说是来自天国的音乐,是来自心灵的音乐。仿句: 那是 ,是 ,或者说是 ,是 。12、本文的标题是“光就是从那里来的”。从全文看,“光”和“那里”各指什么?作者以此为题有什么深意?请作具体说明。(5分) 三、填写下列名句中的

14、空缺。(8选6)(6分)13三山半落青天外,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14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15 , 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16不忍登高临远, ,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17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18倩何人, ,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19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20 ,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各题。(8分) 登 岳 阳 楼杜 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 坼(chè):裂开。21、杜甫的登岳阳楼在体裁上属于 。

15、岳阳楼历来与王勃吟咏过的滕王阁、崔颢吟咏过的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2分)22、诗歌结句“凭轩涕泗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试分析诗人“凭轩涕泗流”的原因。(2分) 23、画线部分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请问这联的写景和后面两联的抒情有何关系?(80字左右)。(4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5分)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回:“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

16、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佯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

17、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注】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恶草具:粗劣的饭食。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 B陈涉起而王陈 王: C具以报项王 具: D见楚使,佯惊日 佯: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善,陈孺子之为宰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疽发背而死 循陵而起,见蹲石鳞鳞D吾以为亚父使,

18、乃项王使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2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3分)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A B C D27从文中记载的故事可知陈平的性格是 ;,刘邦的性格是 ;项羽的性格是 。 (6分) 六、作文(40分)作文题目:长大的感觉作为青少年的你,在一天天地成长着,正在懂事,正在走向成熟,正在走向未来;有时,你会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请根据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参考答案一、 (13分)1B(在宴会上,忽然听到鲁迅先生的死,情感中只能是

19、惊惧,悲愤,意想不到,不会有紧张。) 2B(这句并非全文的纲) 3.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 4A 5A (人们对鲁迅的死是遗憾的,伤心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 6. 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爱护拥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二、 (18分)7、身世和精神的痛苦,才使得艺术在心灵的磨砺淘洗中得以升华而变得神圣、高贵而高尚。(2分)8、C(2分)9D(3分)10、神圣、高贵、高尚(2分)11、(不能用文中句子)。(4分)一空一分,意义完整,语言流畅12、(5分)“光”指的是高贵、庄严、神圣的信仰,“那里”指的是神圣庄严的艺术。作者的深意是人的精神上的高贵和境界上的神圣是来自于神圣庄严的艺术,当今日益庸俗化的音乐已经使人们失去了寻找高贵而庄严的思想和灵魂,我们需要从古典音乐那里重新找回失去的神圣和高贵。三、(6分)略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各题。(8分)19、五律(1分)黄鹤楼(1分)20、21、(4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5分)22A宰:治理 B王: 称王 C具:详细 D佯: 假装23D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项:助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