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诗词)_第1页
七下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诗词)_第2页
七下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诗词)_第3页
七下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诗词)_第4页
七下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诗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赵普1、字词阖(hé) 箧(qiè) 薨(hng) 太祖常劝以读书 (介词,拿,用)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把)普又以其人奏 (将)以跪而拾之以归 (连词,然后)及为相 (担任,做)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作为)为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担任,做)2、分句翻译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少:年轻时 习:熟悉 寡:少 学术:学问及:等到 为:担任,做 劝:劝勉 以:拿,用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勉他读书。2)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释:放下 私第:自己的住宅 阖:关 户:门 启:开

2、竟:整 箧:书箱(他)晚年读书很勤奋,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箱子取出书,整天读它。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次日:第二天 临:办理 决:决断 则:原来(是)既:以后 薨:死 发:打开 之:它,代书箱里的东西 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它,原来是一部论语啊。4)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深沉:沉着 岸谷:严肃刚正 而:但是 忌克:忌妒刻薄 以为:把当作赵普性情沉着而严肃刚正,尽管对人常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5)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龌龊:过分谨慎 其

3、:他,代赵普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6)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尝:曾经 明日:第二天 为:担任 复:又,再 亦:也,还(他)曾经奏秉皇上推荐某人担任某官,宋太祖没有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推荐)此人,太祖还是没用。7)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以:将 其:那 碎裂:把撕碎(使动用法) 奏牍:奏章归:回家 掷:扔 颜色:面容颜色,脸色 以:连词,不译第三天,赵普还是将那个人奏荐给皇上,太祖生气了,把他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面色不改,跪在地上

4、把碎片拾起来带回了家。8)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补缀:修补连结 复:又,再 乃:才 悟:醒悟 卒:终于过些日子,(他)将旧纸片缝补好,再次像当初一样上奏。宋太祖才醒悟,终于任用了那个人。3、特殊句式1)太祖常劝(之)以读书(以读书劝之)省略、倒装 2)读之竟日(竟日读之)状语后置3)普明日复奏(荐)其人 不可省略4)碎裂奏牍掷(于)地 无把字句、省略4、古今异义1)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这乞丐衣衫褴褛,很龌龊。古义:形容人过分谨慎,今义:形容不干净、肮脏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这幅画的颜色很鲜。古义:面容颜色,今义:色彩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这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今

5、天处决了。 古义:处理决断,今义:枪毙5、句段赏析1)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答:“阖”:表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其要读书的决心之大。“阖、启、取、读”:一连贯的动作描写,凸现出赵普为国而勤奋学习的精神。“读之竟日”体现了读书的专注和投入。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答:“拾”:此举非常冒险,极有可能再次触犯龙威。“补缀”:要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复奏”:反映他的毅力阖坚定的意志。这个细节,以形传神,写出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荐才的精神,表现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3)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答:“碎裂、掷”表示愤怒的程度,连续的动

6、作中可见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这是关于太祖的细节描写,写太祖是为了衬托赵普的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荐才的精神。6、全文赏析1)你觉得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赵普虽然对人苛刻,但他是一个刻苦读书,胸怀天下、热爱国家,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的人。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1、赏析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答: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答: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答:这一联紧承上联,进

7、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答: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声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2、总结本诗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 ,运用以静显静,以声衬静表现手法,创造出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追求清净隐逸

8、生活的思想。 诵读欣赏登岳阳楼1、赏析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答:“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答:“坼”字,诗人写得极有力。洞庭的万顷波涛、千层巨浪,仿佛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而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

9、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两句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答:自己举目无亲,音信不通,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作者的孤寂渺小与颔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有感于自已身世凄苦,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5)全诗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意境沉雄悲壮、宽阔宏伟。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之礼赞、济世理想之不灭、身世飘零之

10、悲苦、国家命运之担忧。2、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十四、短文两篇黄鹤楼1、字词隅(yú) 憩(qì) 闼(tà) (lóng zng)2、分句翻译1)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隅:角落 有者:固定句式,有一个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一座黄鹤楼。2)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11、。尝:曾经 驾:乘 憩:休息 遂:于是以:用 名:动词,命名 列:记载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3)观其耸构巍峨,高标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高标:矗立的楼宇 :高耸的样子 倚:靠着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4)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重檐:两层屋檐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闼:门 霞敞:高敞窥:远眺 井邑:城乡 形胜:山川胜迹 最:最好的事物两层

12、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3、特殊句式1)遂以(之)名楼。 省略宾语。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3)有黄鹤楼者。 “有者”, 固定句式,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4、全文赏析1)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文中引用的典故有何作用?答: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举

13、例加以赏析。答:本文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了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语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 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如用“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又如用“耸构巍峨,高标 ”一组对偶句极力

14、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又如,“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生动形象的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5、总结黄鹤楼首先交代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黄鹤楼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巍峨高大,神游其中,如临仙境。这篇文章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出了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十八、黔之驴1、字词慭(yìn) 跳踉(liáng) (hn)2、分句翻译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名词作状语,

15、用船 以:连词,而至:到了 则:却 之:它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一个爱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也:表判断语气 以为:把它当做 蔽:隐蔽、躲藏 窥:偷看 稍:渐渐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不 相:老虎单方面老虎看见它庞大的样子,把它当做神。(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3)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骇:害怕 遁:逃跑 以为:认为 且:将要 噬:咬然:转折,

16、然而 觉:判断(没有证实),觉得有一天,驴子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回回的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益:逐渐 习:习惯 终:始终 搏:扑、击 稍:渐渐 益:更加 狭: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碰撞 倚:靠着冲:冲击 冒:冒犯 不胜:不能承受 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老虎)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又前后靠近它,始终不敢与它搏斗。(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态度更加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驴子忍不住大怒,用蹄子踢(老虎)。5)

17、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因:于是,因而 计:盘算 之:代指这件事 技:本领 耳:罢了跳踉:跳跃 阚:怒吼 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光 乃:才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3、特殊句式1)至则无可用,放之(于)山下 省略介词2)莫相知(莫知相)倒装3)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从“也”看出)4、总结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诵读欣赏蝉1、赏析1)蝉在古

18、诗中有怎样的意涵?在本诗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寓意着怎样的人?答: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喻指清高尊贵的人。2)垂緌饮清露答: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3)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答: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

19、梧桐不栖。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字, 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尾联“秋风”相应。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答:这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居高”的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出来了。诵读欣赏孤雁1、赏析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答: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2)孤

20、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答: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有人评说:“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是抓住了要领的。3)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答: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

21、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4)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答: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

22、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 5)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答: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6)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答: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

23、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作者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7)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答:作者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爱憎感情。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8)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答:表达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诵读欣赏孤雁1、赏析1)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答: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

24、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2)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答: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

25、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3)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答:这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

26、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4)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答:这两句中,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

27、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厉,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5)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答:渲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借助传说渲染令人魂销肠断氛围。6)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答: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荷专题爱莲说1、字词颐( ) 濯( ) 亵( )蕃( ) 蔓( ) 鲜有闻( ) 予谓菊 (认为) 可爱者甚蕃 (值得) 何以谓之文也 (【谥号】称作) 可远观 (可以)可 谓陶后鲜有闻 (少)鲜花 (作为)为菊之爱 (宾语前置的标志) 水陆草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