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总复习_第1页
电路分析总复习_第2页
电路分析总复习_第3页
电路分析总复习_第4页
电路分析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熟练掌握电流、电压、功率基本变量的定义、熟练掌握电流、电压、功率基本变量的定义2、理解并重点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理解并重点掌握基尔霍夫定律(KCL、KVL););3、掌握元件的、掌握元件的VCR(电阻、独立电源、受控源电阻、独立电源、受控源)。4、两类约束 拓扑约束、元件特性的约束(VCR)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的计算公式a)u、 i 取关联参考方向时取关联参考方向时 p p(t t)= u i= u i b)u、 i 取非关联参考方向时取非关联参考方向时 p p(t t)= u i= u i 电阻电路的等效与分析1)、 理解并掌握等效电路的概念及其应用。2)、简单含源电路的等效规律电压源与其

2、它元件(或支路)并联,等效为电压源本身电流源与其它元件(或支路)串联,等效为电流源本身3)、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4)、用两类约束分析含受控源的电路a)端钮上的VCR完全相同,说明只对端钮等效(即对外电路等效)。b)内部结构完全不同,则说明内部不等效。s sRiusRiissuRusRisuusRusisRi两种模型间的等效转换-ssuu Ri-sssssuuuiiRRR-ssui iRs ssssu RiRi uRi第三章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1)、会列独立的基尔霍夫定律方程 对基本割集或对n-1个且为任意的n-1个节点所列的KCL方程是独立的。独立的KCL方程数为n-1个。 对基本

3、回路或对网孔所列的KVL方程是独立的,独立的KVL方程数为b-n+1个。2)、会选择电路的独立变量独立电流变量:网孔电流、连支电流独立电压变量:节点电压、树支电压3)、熟练掌握网孔法和节点法l独立变量有两类:独立电流变量、独立电压独立变量有两类:独立电流变量、独立电压变量变量l独立电流变量 1、网孔电流为独立的完备的电流变量 2、连支电流为独立的完备的电流变量 独立电流变量数= b- n+1l独立电压变量 1、节点电压为独立的完备的电压变量 2、树支电压为独立的完备的电压变量 独立电压变量数= n-1网孔分析法回路分析法节点分析法割集分析法网孔分析法 以网孔电流作为求解量,将网孔的KVL与支路

4、VCR相结合列写方程求解电路的方法。说明:网孔法只适用于平面网络 说明: 网孔方程中互电阻可正可负,如果各网孔电流的参考方向一律设为顺时针方向或一律设为逆时针方向,则各互电阻均为有关网孔公有电阻的负值。一)用观察法列写网孔方程的规则: 二)、网孔电流法的步骤如下:、在电路图上标明网孔电流及其参考方向。若全 部网孔电流均选为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则 网孔方程的全部互电阻项均取负号。、用观察法直接列出各网孔方程。、求解网孔方程,得到各网孔电流。、假设支路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根据支路电 流与网孔电流的线性组合关系,求得各支路电流。、用VCR方程,求得各支路电压。只含电阻元件和独立电压源元件的电路

5、电路含电流源电流源位于边沿支路电流源为两个网孔公有假定电流源两端的电压列补充方程电路含受控电源含受控电压源用网孔电流表示控制量含受控电流源网孔分析法观察法受控电流源位于边沿支路为两个网孔公有用网孔电流表示控制量假定电流源两端的电压列补充方程用网孔电流表示控制量节点分析法 以节点电压作为求解量,将节点的KCL与支路VCR相结合列写方程求解电路的方法。说明:节点法不受平面非平面网络的限制, 且便于编程用计算机求解。(重点)一)用观察法列写节点方程的规则: 本节点的节点电压乘以本节点的自电导,加上相邻节点电压乘以相邻节点与本节点之间的互电导(负值)的各项,等于流入本节点所有电源(所有电压源和电流源)

6、电流的代数和。二)、节点分析法的一般步骤:(1)选定参考节点,用接地符号表示。标定n-1 个独立节点;(2)对n-1个独立节点,以节点电压为未知量,用观察法列写其KCL方程;(3)求解上述方程,得到n-1个节点电压;(4)选定支路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求各支路 电压和支路电流;只含电阻元件和独立电流源元件的电路电路含独立电压源只含一个理想电压源支路电压源支路无公共端点假定流过电压源的电流电路含受控电源含受控电流源用节点电压表示控制量含受控电压源节点分析法观察法将电压源的一端作为参考点含两个以上理想电压源支路,且这些电压源有公共点将这些电压源的公共点作为参考点列补充方程受控电压源电路只含一个受控

7、电压源支路含多个受控电压源支路用节点电压表示控制量假定流过受控电压源的电流列补充方程按照只含一个独立电压源支路的方法列节点方程用节点电压表示控制量第四章第四章 电路定理电路定理3)熟练掌握最大功率传递定理)熟练掌握最大功率传递定理1)掌握叠加定理)掌握叠加定理和替代定理和替代定理2)熟练掌握)熟练掌握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重点)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重点)含受控源的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外加电压法含受控源的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外加电压法3、熟练掌握熟练掌握电容电压的连续性定理和电感电流的连电容电压的连续性定理和电感电流的连续性定理。续性定理。第五章第五章 1、熟练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熟练掌握电容

8、、电感元件的VCRVCR的两种形式的两种形式2 2、掌握初始状态的概念、掌握初始状态的概念电容电流有界,则电容电压不能跃变电容电流有界,则电容电压不能跃变4 4、熟练掌握电容电感的储能公式。表、熟练掌握电容电感的储能公式。表5-15-1电感电压有界,则电感电流不能跃变电感电压有界,则电感电流不能跃变0( )Li t0( )cu t第六章第六章1、理解、理解换路的含义,掌握换路定理换路的含义,掌握换路定理2、熟练掌握初始值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初始值的计算方法3、零输入响应零输入响应: t t 0时仅由初始状态引起的响应。时仅由初始状态引起的响应。完全响应:完全响应: t t 0时由初始状态和外加

9、激励共时由初始状态和外加激励共 同作用引起的响应。同作用引起的响应。零状态响应:零状态响应:t t 0时仅由外加激励引起的响应。时仅由外加激励引起的响应。4)掌握稳态响应、暂态)掌握稳态响应、暂态响应的含义。响应的含义。 7 7)熟练应用三要素法分析求解一阶动态电路)熟练应用三要素法分析求解一阶动态电路5、掌握直流动态电路达到稳态时电路的特点6、熟练掌握直流动态电路稳态值的计算方法。8)、掌握、掌握阶跃函数阶跃函数的定义及其应用的定义及其应用1 1)换路:电路工作状态的改变,包括突然)换路:电路工作状态的改变,包括突然接入或接入或 切除电源、改变电路结构或元件参数切除电源、改变电路结构或元件参

10、数等。等。 通常用通常用t t0 0=0=0来表示换路时刻来表示换路时刻2 2)初始值:电路换路后)初始值:电路换路后各元件上各元件上最初时刻的值。最初时刻的值。 分别用分别用u u b b(0(0+ + ), i ), i b b(0(0+ + ) )表示。表示。3 3)初始状态:电路换路前最终时刻的)初始状态:电路换路前最终时刻的电容电压电容电压 值值u uc c(0(0- - ) )和和电感电流电感电流值值i i L L(0(0- - ) ) 。换路定律和换路定律和u u C C(0+)、 i i L L(0+)的确定的确定b)b)如果在换路时刻电感电压有界,则电感电流在换路时如果在换路

11、时刻电感电压有界,则电感电流在换路时刻不能跃变,即刻不能跃变,即i iL L( (0 0+ + )= )= i iL L( (0 0- - )= )= i iL L( (0 0 ) )。2)初始状态的确定:)初始状态的确定: 通过换路前最终时刻(通过换路前最终时刻(t=0-)的等效电路求得)的等效电路求得u uc c( (0 0- - ) )和和i iL L( (0 0- - ) )1 1)换路定律:)换路定律:a) 如果在换路时刻电容电流有界,则电容电压在换路如果在换路时刻电容电流有界,则电容电压在换路时刻不能跃变,即时刻不能跃变,即 u u c c( (0 0+ + )= )= u uc

12、c( (0 0- - )= )= u uc c( (0 0 ) );t=0-的等效电路的等效电路:t=0-的电路中电容开路,电感短路即可。的电路中电容开路,电感短路即可。求初始值的步骤求初始值的步骤: :1)由换路前的等效电路(一般为稳定状态)求由换路前的等效电路(一般为稳定状态)求 u C(0-) 和和 i i L(0-)。2)由换路定律得)由换路定律得 u C(0+) = u C(0-)和和 i L(0+)= i i L(0-) 。3) 画画t =0+等效电路。等效电路。4)由)由t =0+时刻的等效电路求所需各变量在时刻的等效电路求所需各变量在t = 0+时刻时刻的值。的值。 换路后的电

13、路中换路后的电路中电容电容(电感)(电感)用用电压源电压源(电流源)(电流源)替代即可。替代即可。注意:电压源(电流源)的方向与原假定的电容电压注意:电压源(电流源)的方向与原假定的电容电压( 电感电流)方向相同。电感电流)方向相同。求稳态值的步骤求稳态值的步骤 1)画)画t= 的等效电路:的等效电路: 直流一阶电路在直流一阶电路在 t= 时时 i i c c( )=0、 u u L L( )=0,电,电容用开路代替,电感用短路代替即可得到容用开路代替,电感用短路代替即可得到t= 的等效的等效电路电路。 2)在)在t= 的等效电路中,利用两类约束求各稳态的等效电路中,利用两类约束求各稳态值值f

14、 f ( ) 。2、稳态值的确定、稳态值的确定3、 =R0C =G0L其中其中 R0(或(或G0)为动态元件两端的等效电阻)为动态元件两端的等效电阻三要素法三要素法( )()(0 )()tf tfffe 一阶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1-00( )ttRCCutU eU e100( )ttCRCCduUUitCeedtRR 100( )ttGLLi tI eI e100( )ttLGLLIIdiutLeedtGG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串联串联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 )(1)(1)ttRCCssutUeUe1( )ttCssRCCduUUitCee

15、dtRR并联并联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1( )(1)(1)ttGLLSsi tIeIe11( )ttssGLLIIuteeGGGLu uL Li iL LI IS St t0 =0例:如图所示电路,换路前电路达稳态,用三要素例:如图所示电路,换路前电路达稳态,用三要素法求法求u u (t t)、 i i L L(t)。u u(0+)10 2 1A22Vt=0 + t=0 + 时时u u( )10 0 2 i i L L( )22Vt= t= ( )时时 u u2 i iL LS1t=0t=0t=0t=010 2 0.5H22V2VS2t t0 0u u(t t)2641-2例例

16、:用阶跃函数表示图所示分段常量信号。:用阶跃函数表示图所示分段常量信号。0 0u u1 1(t t)2641t t0 0u u3 3(t t)2642t t0 0t tu u2 2(t t)264-3123( )( )( )( ) ( ) 3 (2) 2 (6)u tu tu tu tttt什么叫单位阶跃响应?激励为单位阶跃信号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 会由典型二阶电路的元件参数求特征根会由典型二阶电路的元件参数求特征根 2) 会由二阶微分方程特征根的形式确定其齐会由二阶微分方程特征根的形式确定其齐次解的形式。次解的形式。第七章第七章 二阶电路二阶电路u u C C( (0 0 )= )= U

17、0 0,i iL L( (0 0 )=I)=I0 0 u u R1) RLC串联电路串联电路:u u s su uL LRCLu uC Ci iL L22000(0)(0)cccsccLtd uduLCRCuudtdtuUduIidtCC2)GCL并联电路:并联电路:Gu uC Ci i s sCLi iL Li iG Gi i c cu u C C( (0 0 )=)=U0 0,i iL L( (0 0 )=I)=I0 0 22000(0)(0)LLLsLcLtd idiLCGLiidtdtiIuUdidtLLRLC串联电路与串联电路与GCL并联电路的对偶性并联电路的对偶性典型二阶电路的数学

18、模型典型二阶电路的数学模型 1) 会由典型二阶电路的元件参数求二阶微分方程的特征根。会由典型二阶电路的元件参数求二阶微分方程的特征根。u usR0LCCLG0i is2) 会求两种典型形式的直流二阶动态电路。会求两种典型形式的直流二阶动态电路。21,2G1 ()22C GSCLC 21,21 () (22记住)RRSLLLC ()()()cc hc pututut 齐次解:据特征根不同,有四种可能形式齐次解:据特征根不同,有四种可能形式特解特解:u u c pc p= Us()()()LL hL pititit 齐次解与特征根的关系(重点)齐次解与特征根的关系(重点)12121212( )st

19、s tttcu tkek ekek e1)S1、S2为不相等负实根时(过阻尼)为不相等负实根时(过阻尼)2)S1、S2为相等负实根时(临界阻尼)为相等负实根时(临界阻尼)121212( )()s ts ttcu tkek tekk t e3)S1、S2为一对共轭复根时(欠阻尼)为一对共轭复根时(欠阻尼)12( )(cossin) cos()tcddtdutektktket4)S1、S2为一对纯虚数的共轭复根时(无阻尼)为一对纯虚数的共轭复根时(无阻尼)10200( )(cossin)cos()cu tktktkt例:如图所示例:如图所示RLC串联电路,求串联电路,求u uC C( (t t)

20、) ( (t t) )和和i i ( (t t) ) ( (t t) )。Ru uRu uC Cu uL LCLi iR=10 ,L=1H,C=1/16 F;u uC C( (0 0 ) )= =6V,i i L L( (0 0 ) )= =0A28() () (82) ()ttcu tteet82( )() ( )ttccdui tCeetdtU0tmt0u u c(t)i i c(t)21,2R1 () 22LRSLLC 20 (t t)u u Ru uL LRCLu uC Ci iL L例例3:如图所示:如图所示RLC串联电路,求串联电路,求u uC C( (t t ) ) ( (t t

21、) )和和i i ( (t t) ) ( (t t) )。R=10 ,L=1H,C=1/9 F;u uC C( (0 ) )= =3V,i i L L( (0 ) )= = 1A9( )( 1820) ( )ttcu teet 9( )(2) ( )ttccduitCeetdt 21,21 () 22RRSLLLC 例:如图所示例:如图所示GCL并联电路,求并联电路,求i i L L( (t t) ) ( (t t) )G=2S,L=1H,C=1 F;u uC C( (0 ) )= =1V,i i L L( (0 ) )= = 2AGu uC CCLi iL Li iG Gi i c c21,

22、2G1 () 22CGSCLC ( )(23) ( )ttLitetetGu uC C2 (t)CLi iLi iGi i c c例:如图所示例:如图所示GCL并联电路,求并联电路,求iL(t) (t)。G=10S,L=1/16H,C=1 F;u uC C( (0 ) )= =2V,i i L L( (0 ) )= = 1A28( )(452) ( )ttLi teet1 1、掌握渐进稳定的概念及正弦稳态的概念。、掌握渐进稳定的概念及正弦稳态的概念。第八章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第八章正弦稳态电路分析3)正弦正弦动态电路动态电路求特解求特解y p(t)的方法的方法(1)待定系数法(对激励信号没有限制)

23、待定系数法(对激励信号没有限制)(2)相量法(只适用于相量法(只适用于同频率同频率的正弦信号激励)的正弦信号激励)瞬态响应瞬态响应特解特解=稳态响应稳态响应2)渐近稳定电路渐近稳定电路:特解特解=稳态响应稳态响应1) 渐近稳定电路:特征根的实部在开左半复平面上渐近稳定电路:特征根的实部在开左半复平面上 (S = + j, 0))cos()()()()(2121tYekekektytytymtsntstsphn2、熟练掌握、熟练掌握正弦电压、电流的相量表示正弦电压、电流的相量表示3、掌握掌握正弦电压、电流的有效值的定义正弦电压、电流的有效值的定义201( )TIit dtT : : 方方均均根根

24、值值201( )TUut dtT : : 方方均均根根值值2mII 2mUU 1)KCL的相量形式的相量形式2)KVL的相量形式的相量形式3)元件)元件VCR的相量形式的相量形式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常用的最基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常用的最基本公式,要求熟练掌握。本公式,要求熟练掌握。10nkkI10nk mkI10nkkU10nkmkUIjCUURIUjLI4、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及元件的向量形式5、 熟练掌握阻抗、导纳及相量模型及欧姆定律的熟练掌握阻抗、导纳及相量模型及欧姆定律的向量形式向量形式相量模型(记为相量模型(记为N N ,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工具)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工具) 在正弦稳态电路中

25、正弦信号用相量表示,各元件分别用其阻抗在正弦稳态电路中正弦信号用相量表示,各元件分别用其阻抗(或导纳)表示即可得到相量模型。相量模型与对应的时域模型具(或导纳)表示即可得到相量模型。相量模型与对应的时域模型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和参考方向。有相同的拓扑结构和参考方向。6 6、熟练掌握仿照直流电阻性电路分析正弦稳、熟练掌握仿照直流电阻性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方法态电路的方法 网孔法和节点法网孔法和节点法7、熟练掌握等效向量模型的方法运用戴维南定理求有源单口网络运用戴维南定理求有源单口网络N的等效相量模的等效相量模型。型。直流电阻性电路直流电阻性电路正弦稳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KCL10nkki10nkk

26、IKVL10nkku10nkkU欧姆定律欧姆定律UZIURI串联串联kRR总kZZ总两元件并联两元件并联1212RRRRR总1212Z ZZZZ总分压公式分压公式KKRUUR总总KKZUUZ总总分流公式分流公式0KKGIIG总总IYYI0kK等效变换等效变换suusRissuRusRiUsZsUIIsZUIssZU正弦稳态响应的求解方法正弦稳态响应的求解方法正弦稳态响应正弦稳态响应=特解(强制响应)特解(强制响应)待求正弦待求正弦量的相量量的相量用两类约束的相量形式直接建立复数方程用两类约束的相量形式直接建立复数方程正弦信号正弦信号仿照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求解仿照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求解相

27、量相量模型模型正弦稳态电路两类约束正弦稳态电路两类约束的相量形式和直流电阻性电路两类约束的的相量形式和直流电阻性电路两类约束的数学表示式其形式完全相同。数学表示式其形式完全相同。两种相量模型间的等效转换两种相量模型间的等效转换1) 串联形式的相量模型等效转换成并联形式串联形式的相量模型等效转换成并联形式2)并联形式的相量模型等效转换成串联形式)并联形式的相量模型等效转换成串联形式 22111) ,RXGBRXZZ 可看出:可看出:2)等效转换后电路的性质不变)等效转换后电路的性质不变22111) R, GBXGBYY 可看出:可看出:2)等效转换后电路的性质不变)等效转换后电路的性质不变I&a

28、mp;U&jXRU&jBI&GU&jBI&GI&U&jXR0 90 190 ZZZZRZjLZjC o oo oo o仅含仅含R、L、C单口网络的阻抗角单口网络的阻抗角 Z和导纳角和导纳角 Y 的取值范围?的取值范围?oo9090Y oo9090Z 0 90 190 YYYYGYjCYjL o oo oo o22cossinarctanuZizzZUUZZIIZjRjXXZRXZR22cossinarctaniYuYYYIIYYUUYjGjBBYGBYG090 zZRjL : :当当0 0 时时单单口口网网络络呈呈感感性性1900 zZR

29、jc o o: :当当- - 时时单单口口网网络络呈呈容容性性090 YYGjC : :当当0 0 时时单单口口网网络络呈呈容容性性1900 YYGjL o o: :当当- - 时时单单口口网网络络呈呈感感性性ZzzZiuZRXXRZjXRjZZIUIUZarctansincos22oo9090Z YYYYuiYGBBGYjBGjYYUIUIYarctansincos22oo9090Y 例例4:求电流表:求电流表A 的读数。的读数。RALA1A215A20A第一步:选参考相量。第一步:选参考相量。第二步:定性地画相量图(把第二步:定性地画相量图(把KCL、KVL、VCR的相量形式用的相量形式用

30、相应的几何关系表示。)相应的几何关系表示。)第三步:由相量图中所示几何关系求解待求相量。第三步:由相量图中所示几何关系求解待求相量。相量图的辅助分析方法相量图的辅助分析方法 (要求会用相量图法要求会用相量图法)相量图法相量图法:利用两类约束的相量关系,在复平面上先定性地画出相利用两类约束的相量关系,在复平面上先定性地画出相 量图后,由相量图的几何关系求解待求相量的方法。量图后,由相量图的几何关系求解待求相量的方法。求求a b端的等效相量模型。端的等效相量模型。有源单口网络有源单口网络N的等效相量模型的等效相量模型运用戴维南(或诺顿)定理求有源单口网络运用戴维南(或诺顿)定理求有源单口网络N的等

31、效相量模型。的等效相量模型。20 I&10 0o1U&20j15j12U&abU&IOCU&U&sZI&SCI&U&sZI&20 I&1U&20j15j12U&abU&20 0I&10 0o1U&20j15j12U&abocU&正弦稳态功率和三相电路1、熟练掌握 三种基本元件的正弦稳态功率、能量 2、熟练掌握正弦稳态单口网络的功率 平均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超 前、滞后) 3、熟练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4、熟练掌握用复功率(又称相量功率)

32、的概念计算正 弦稳态功率(工具)5、熟练掌握正弦稳态最大功率传递定理6、三相电路的概念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对称三相负载的两种连接方式、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相电压(电流)、线 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四)求单口网络平均功率的方法1)由单口电压、电流相量求。cos1 cos2zmmzPUIU IN0 I&U2)由单口网络的等效阻抗和端口电流求。3)由单口网络的等效导纳和端口电压求。4)用平均功率守恒求。2cos ZPU IIR2c o s ZPU IUG11nnkRkkkPPP电源提供的平均功率 = 单口内所有电阻消耗的平均功率之和。N0 I&UI&U&jXR

33、IN0 U&IU&jBI&G求单口网络无功功率的不同方法1)由单口电压、电流相量求。sin1 sin2zmmzQUIU I2sinZQUII X2)由单口网络的等效阻抗和端口电流求。3)由单口网络的等效导纳和端口电压求。4)用无功功率守恒求。2sinZQUIU B 1nkkQQ单口网络的Q等于单口内所有动态元件无功功率的代数和。N0 I&U&U558 FC例:一感性负载P=10KW =0.6(滞后)接在220V、 50HZ的正弦电源上,要使 =0.9(滞后) 需要并多大电容。SU&RI&j LLI&CcI&SU&I

34、&2I&1I&Z2Z1求电源提供的复功率及Z1 、I。 已知: 1= 0.8(超前)、P1 =10KW 2= 0.6(滞后)、 P2 =15KW 0s=2300 0VU22j 9 j LZ5sU1U1U2sI86sZj例3:图示相量模型 ZL的实部和虚部均可独立变化ZL为何值时可获得最大功率,求PLMAX 若负载为纯电阻求负载获得最大功率时的RL。15 45 AsI o&3045 VsU o&V4590ocU ab2SI&1U&2j 9 j 12U&sU&5ocU&21U&2j 9 j 12U&5a

35、bU&I&I小结:Y形接法的对称三相电源(1) 相电压对称,则线电压也对称。(3) 线电压相位超前对应相电压30o。 (2) 3 3lpUU 线线电电压压大大小小等等于于相相电电压压的的倍倍,即即。线电压对称(大小相等,相位互差120o)a+bcabcnaUbUcUabUbcUcaUabU30oaUbUcUbU30o30obcUcaUaUcU330330330ababcbcacUUUUUUaZZZ对称负载与三相电源联接bcabUbcUcaUaIbIcIabIbcIcaI2、 对称 负载与对称三相电源联接abUbcUacU30aIcaIabIbcIzbIcIooocca0 V,

36、120 V, 120 VablbllUUUUUU ababbcbccaca 120 120 lzolzolzIUZUZIUZUZIUZUZ c 330 330 330aabcaabbbcabbcccabcaIIIIIIIIIIIIanZZZ对称负载Y形联接bcaZZZ对称负载形联接bc 3 YPP 总总总总讨论:对称三相负载分别以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接在同一 对称三相电源时,三相负载获得的总功率分别为多少。 3cos3cosPPzllzPUIU I总第十章第十章1)互感现象及同名端的概念互感现象及同名端的概念2)两种电路元件两种电路元件( (即耦合电感、理想变压器即耦合电感、理想变压器) )及其

37、及其VCR a)耦合电感元件及耦合电感元件及VCR b)理想变压器及理想变压器及VCR 3)含耦合电感元件电路的分析含耦合电感元件电路的分析4)含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含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a)一般分析方法一般分析方法b)等效电路法等效电路法c)c)去耦等效电路去耦等效电路a)一般分析法一般分析法b)阻抗变换法阻抗变换法要求:要求:1 1)根据同名端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写出)根据同名端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写出VCR2 2)能熟练分析含耦合电感、理想变压器的电路)能熟练分析含耦合电感、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同名端的定义同名端的定义(1)线圈中若)线圈中若i i1和和i i2 产生的自磁通和互磁通参考

38、方向一致产生的自磁通和互磁通参考方向一致,则两个电流流入端定义为同名端,反之为异名端。,则两个电流流入端定义为同名端,反之为异名端。(换换言之,如果言之,如果i i1 1 ,i ,i2 2 都从同名端流入时每一线圈上的自磁通和都从同名端流入时每一线圈上的自磁通和互磁通参考方向一定一致互磁通参考方向一定一致)(2)某一线圈电流流入端和这一电流在另一线圈产生的)某一线圈电流流入端和这一电流在另一线圈产生的互感电压的高电位端(用右手定则判断)定义为同名端互感电压的高电位端(用右手定则判断)定义为同名端(换言之,互感电压与产生换言之,互感电压与产生它的电流它的电流参考方向对同名端一参考方向对同名端一致

39、致)。l 互感电压的处理方法:互感电压的处理方法:1 1)把互感电压用)把互感电压用附加电压源附加电压源处理处理适用于含任适用于含任一对互感线圈且任意联接的情况。一对互感线圈且任意联接的情况。 (一般方法)(一般方法)2)在正弦稳态时,把互感电压用在正弦稳态时,把互感电压用反映阻抗反映阻抗表示(表示(初、次级等效电路)初、次级等效电路)适用于正弦稳态且一对耦适用于正弦稳态且一对耦合电感之间无电的联接的情况。合电感之间无电的联接的情况。3)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法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法适用于一对耦合线适用于一对耦合线圈间有公共端的情况。圈间有公共端的情况。l 理想变压器:对理想变压器而言,次级电阻除以

40、理想变压器:对理想变压器而言,次级电阻除以n n2 2后,即可由次级移到初级;初级串联电阻乘以后,即可由次级移到初级;初级串联电阻乘以n n2 2后即可后即可由初级移到次级。(由初级移到次级。(1 1:n) n) 1i1u2i2u1:n理想变压器的伏安关系理想变压器的伏安关系21( )( )utnu t211( )( )i ti tn 任何时刻任何时刻, ,端钮上端钮上接任何元件,接任何元件,u u、i i 为任何形式两个为任何形式两个关系式均成立关系式均成立。图所示电压、电流方向与同名端关系下图所示电压、电流方向与同名端关系下1 1)其其VCRVCR为代数式,说明理想变压器为为代数式,说明理

41、想变压器为无记忆元件无记忆元件。2 2)理想变压器的功率理想变压器的功率讨论:讨论:3 3)在正弦稳态下在正弦稳态下4 4)理想变压器的理想变压器的VCRVCR取决于电压电流对同名端的关系取决于电压电流对同名端的关系当当u u1 1 、u u2 的参考方向对同名端的参考方向对同名端时时(反之反之 u2 = n u1)当当i i1 1 、i i2 的参考方向对同名端的参考方向对同名端时时(反之反之 i1 = n i2)5 5)分析含)分析含理想变压器电路的依据仍然为两类约束。理想变压器电路的依据仍然为两类约束。P P=u1i1+u2i2=u1i1+(+(n u1)(-)(- i1/n)= =01

42、I1U2I2U21UnU211IIn 全耦合变压器的输入电流包含两个分量:全耦合变压器的输入电流包含两个分量:(1 1)流过初级线圈的电感性电流分量)流过初级线圈的电感性电流分量 (由于(由于L L1 1不不为无穷大而造成)为无穷大而造成)1( )it(2 2)由于次级电流)由于次级电流i i2 2而相应出现的电流分量而相应出现的电流分量 。1( )it111( )( )( )i titi t11011( )( )titudL12( )( )i tni t 12ML L1i1u1i1L2i2u1:n2211LNnLN1i1u1i1L2i2u2LM例:已知例:已知L1=0.1H, L2=0.4H

43、, M=0.12H,求求LabL1L2Mab2LM1LMMabj L1j L2j Mab方法一:方法二: 23:( )20 2cos10005mH,sLu ttMitP例 已知,求su1i2i3 1 RL=2 M6mH8mH100 F250 Fj6 j8 -j4 -j10 SU&1I&2I&j5 说明说明:当初次级回路间有电当初次级回路间有电 的联接时就不能用反映的联接时就不能用反映阻抗的方法阻抗的方法。1I&2I&1 j4 -j8 j16 j4 100 0 Vo24j I&j16 j4 14j I&1I&2I&-j8 1

44、00 0 Vo1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要求:要求:2 2)会由双口网络参数以及其他条件分析求解电路。)会由双口网络参数以及其他条件分析求解电路。1 1)熟练掌握双口网络常用)熟练掌握双口网络常用的的Z、Y、H、A参数的参数的 求法。求法。双口网络双口网络网络参数的求法:网络参数的求法:(1 1)根据物理意义求。)根据物理意义求。(2 2)直接列写网络的网孔方程或节点方程整)直接列写网络的网孔方程或节点方程整理成待求参数的参数方程。理成待求参数的参数方程。11111222211222IY UY UIY UY U节点法111 112 2221 122 2UZ IZ IUZ IZ I网孔法111 112

45、2221 1222Uh Ih UIh Ih U11121221212222U U(I )AI U ( I )参数方程要求熟记四个参数方程!sU&N0 1I&2I&1U&2U&22 1 1 1sZLZ11122122ssL12y0.01Sy0.02Sy0.03Sy0.02S U20030 VZ100Z20IU 例:已知,求 、sU1I2I2U111112222112221ss 12L 2IY UY UIY UY UUUZ IUZ I 1I1.330 A解得2U24 150 V第十二章:电路的频率特性第十二章:电路的频率特性1)网络函数的物理意义与定义)网络

46、函数的物理意义与定义2)掌握简单)掌握简单RC电路网络函数的计算及其频率电路网络函数的计算及其频率特性特性3)熟练掌握)熟练掌握RLC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和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和GCL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会求两种电路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会求两种电路的各种参数。的各种参数。4)掌握耦合双谐振电路及其频率特性)掌握耦合双谐振电路及其频率特性 111()()YjYjZ jRjLC 221 11 arctanYjRLCLCR 串联谐振电路的网络函数串联谐振电路的网络函数 su tRLC 串联谐振回路串联谐振回路 i tSU&j L1jCI&)Y(jUIERH(jssUY(jI) 幅频特性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相频特性1) 谐振频率谐振频率01LC2) 特性阻抗特性阻抗 001LLCC3) 品质因数品质因数Q0011LLQRRCRRC su tRLC 串联谐振回路串联谐振回路 i t 11() Y jRjLCY j 021 CCBWQ RL4) 通频带通频带BW串联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 )(sUjYI发生串联谐振时的电路特性发生串联谐振时的电路特性 11() Y jRjLCY j su tRLC 串联谐振回路串联谐振回路 i t )(sUjYI适用于低内阻的信号源适用于低内阻的信号源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