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松江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15年上海松江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15年上海松江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15年上海松江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15年上海松江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年上海松江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历史不是一堆记录在案的数据,也不是一串被记载下来的事实的堆砌,它是一系列相互冲突的争论。这样,关于一个事件的实际意蕴、一个偶发事件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何最准确地概括这个事件?这些争论就在历史的解释中属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当一个社会隐瞒其过去记录的某些部分,然后那个社会或其领导人向我们讲述他们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当一个社会试图改变历史记载所呈现的或已经有充分根据的事实的时候,我们知道,历史是如何出于政治目的被曲解的。 显然,历史是社会的需要。它赋予我们认同感。它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可以用来指导方

2、向的导航图,从而帮助我们在当今日益复杂的时代确定我们的方位。历史既有真理的形式,也有意见的内容。对历史的认真研究会帮助我们区分这两者。做出这种区分是重要的,如沃尔特瑞雷爵士所说:“是意见而非真理能够无需通行证在世界上畅行无阻。”在大多数场合,我们从报纸、电视和朋友那里所读到、看到和听到并信以为真的东西是意见而不是事实。  一谈到“文明”(本书即是文明的历史)立即就会陷入争论。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如此恐惧历史研究。谈到“西方文明”甚至更受限制,在某些历史学家那里,它的范围过分狭窄。不过,如果我们将历史理解为一个过程,就必须通过特定的空间位置来把握它:我们的连续性、我们的

3、标准、我们的进程等。我们还必须识别内含于“西方文明”概念的固有的两大偏见:其一,我们知道什么是“文明的”并达到了“文明的”标准;其二,西方作为一个整体,是单一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文明单元。第二个偏见很容易发现。在我们大多数学者那里,在我们几乎所有的大学课程上,不讲“东方文明”,只讲“东方的各文明”,这个术语表示,西方是一个单元,东方却不是。这些反映我们西方人世界观的习惯性的短语如同我们流行的地理书一样,表现了西方人的偏见。 由于这个习惯短语已经成为我们西方语言传统,所以本书仍然采用这种用法。 不过,如果谈文明,从一开始我们就得给出何谓“文明化”的定义。关于这个问题的书籍已是汗牛充栋。可是,为了

4、我们的目的,我们必须给这个概念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因为对于一部涵盖整个西方的历史著作而言,文明这一概念是全书的一个指导和基本柜架。我们需要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以用来进行下面的叙述和分析。因此,这个操作性定义要求,“文明”包括一个社会或相互依存的一组社会的下列若干(尽管不需要全部)条件:要有某种形式的政府,人们通过它满足自己的政治需要和履行相应的责任。 城市社会亦即城市生活要有某种程度的发展,从而使文化不是游牧的和分散的;人类已经成为工具制造者,通过使用金属,改造他们的物质环境,从而也改造他们的社会经济环境,尽管这种改造是有限的;某种程度的功能分化已经开始,通常发生在工作场所,而荣耀、

5、地位和目标一起,成为社会的粘合剂;社会阶级已经出现,不管他们是相互对抗还是相互依存;书写形式已经发展起来,从而群体和群体间,更重要的是代际之间,可以通过文字交流;闲暇的概念出现了,于是,生活不限于工作场所,也不是特定的阶级职责或分工;要有时间概念,通过它,一个社会将自己与过去和对未来的假想联系起来。 西方最常见的偏见是用技术变革来衡量“进步”,根据这个标准,至少到历史的晚近时期,没有出现重大技术变革的社会是不开化的。事实上,尽管文字记录和重大技术变革存在于我们所称的“文明社会”,但两者都不是文明开化的本质性内容。当我们研究历史时,或许我们应该记住英国批评家约翰拉斯汀所记载的历史行为的三个内在要

6、素:“伟大民族将他们的自传书写在三种稿本上:行为之书、言语之书和艺术之书。”  承认甚至赞美全部文明的价值对于文明生活本身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过我们特殊的历史经历的多棱镜认识全部文明。我们热爱自己的历史,在自己的历史中我们感到舒适和安全。借助于它,我们解释我们所遇到的所有其它事情。明了这一点,就是要承认我们也是历史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以我们的方式提出我们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向我们的过去提问,也就不能向未来提问。   (美)罗宾.W.温克牛津欧洲史序言,有删节)1.概括第一段内容。(2分) 2.第二段中“意见”和“事实”的区别是 (2

7、分)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三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尽管如果他们将自己所在的地方视为世界的中心 日本人不会将伦敦称为“远西” 这两种说法或许都是正确的。 将洛杉矶称为“远东” “近东”和“远东”中的“远”和“近”只是相对于西欧的地理位置而言。 A. B. C. D.4.分析第四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5.根据第五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应仅仅把技术变革作为衡量文明的尺度。 B.可以说没有文字记录就不会出现真正文明。 C.一个民族的艺术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 D.从行为举止中也能够看出一个民族的文明。6.下面是某网站推荐牛津欧洲史一书的内容,找出其中

8、错误。(4分) 本书是一本既不失历史原貌,又穿透表象探究历史价值的优秀著作。该书不局限于历史本身,以西方人的视角,从人类文明谈起,通过具体事实和大量数据,全面而客观地阐明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完全摒弃了西方人的偏见,开启全新的话语体系,再现历史的同时又留给我们很多现象背后的思考。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我想从天上看见阿来 (1)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在这条陆路上行走时,已经没有人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传播与变迁,比之于现代物理学家所建立的量子理论还要难于捉摸。物理学家描述他们抽象的理论时运用了一种可靠的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述的模型。而历史中的文化却更多的在荒山

9、野岭间湮灭,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消失而被永远埋葬。(2)我想,也许从天上,从高处像神灵一样俯瞰时可以看见。(3)于是,我在拉萨的贡嘎机场登机时特意要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并祈愿这一路飞行,没有云雾的遮蔽。(4)事实是,我登上飞机时,拉萨正在下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水溢出了河床,洪水漫进了河床两边的青稞地,漫进了低矮的平顶土房组合而成的安静的村庄。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了,洪水浅浅地漫在地里,麦茬一簇簇露在水面上。庄稼地与房舍之间,是一株株柳树,在雨中显得分外的碧绿。飞机越升越高,那些淹没了土地的水像面镜子一样反射着天光。这真是一种奇异的景象:洪水成灾,但人们依然平静如常,没有人抢险,没有人惊慌失措,那些低

10、矮的土屋安安静静的,都是很宿命的样子。土屋顶上冒着青烟,我想象得出来,围坐在火塘边上的农人平静到有些漠然的脸。洪水与所有天气(比如冰雹)一样,或多或少都和某种神灵的力量与意愿有关。(5)对于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一个凡人往往只能用忍受来担待。所以,当外界的眼光看到一个无所欲求的农人时,而赞叹,而自怜的时候,我想告诉你,那是因为对生活日深月久的失望。不指望是因为从来都指望不上。所以,你才会在雅鲁藏布江洪水泛滥时,看到这么一幅平静的景象。(6)这种平静的景象里有一种病态的美感,病态的美感往往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7)飞机再向上爬升,就穿过了饱含雨水的云层。云层掩去了下界的景象,满眼都是刺目的明亮阳

11、光! (8)虽然有云层阻隔,但我还是感觉到机翼下渐渐西去的高原那自西向东的倾斜。飞机每侧转一下机身,我就感觉到雄伟的高原正向东俯冲而下。闭上眼睛感觉,那是多么有力的一种俯冲啊!我当然知道,这种俯冲感是一种幻觉。飞机飞行得非常平稳。电视里正在播放平和的音乐。当气流导致飞机发生小小的震颤,空姐柔美的声音便从扩音器里传来。(9)但我还是觉得大地在向下俯冲。(10)我说过,这是一种幻觉。(11)而且是我不止一次感觉到过这样的幻觉。(12)譬如当我最大限度在接近某一座雪山的顶峰,坐在雪线之上,看到只要有一点动静,风化的砾石便水一样流下山坡,看到明亮的阳光落在山谷里、森林中,使得云雾蒸腾,我也会感觉到大地

12、的俯冲。而到云雾散开,大地安安静静地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这种幻觉便消失了。(13)飞机起飞不久,机翼下面的云层便渐渐稀薄,云层下移动的大地便渐渐显现在眼前了。(14)雪峰确乎呈南北向一列列排开在蓝天下,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严。在这一列列的雪山之间,是一片片的高山草甸,草甸中间或还点缀着一些积雨形成的小湖泊。湖泊边上,有牧人的帐房。我熟悉帐民里牧人的生活。他们不是草原上那种纯粹的牧民。夏天,他们赶着牛羊来到这些雪山之间的高山牧场,秋天到来,他们被一天天降低的雪线压迫着,走进河流深切出来的山谷,回到自己种植玉米与青稞的农庄。夏天是牧场上的收获季,秋天,又是土地里的收获季了。于是,这些山地中半农半牧的

13、同胞,便在一年中,有了两个收获的季节。(15)每一列雪山之后,这种山间牧场就更低,更窄小,直至完全消失。眼界里就只有顶部很尖锐,没有积雪的峭拔山峰了。这是一些钢青色岩石的山峰,一簇簇指向蓝空深处。山体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后,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丘陵又像一声长途俯冲后一声深长的叹息,化成了一片平原。这声叹息已经不是藏语,而是一声好听的汉语里的四川话了。(16)从平原历经群山的阻隔与崎岖,登上高原后,那壮阔与辽远,是一声血性的呐喊。(17)而从高原下来,经历了大地一系列情节曲折的俯冲,化入平原,是一声疲惫而又满足的长叹。(18)而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那些群

14、山深刻的皱摺中间。 【注】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7.第二段中作者想从天上“看见”的是 (2分)8.分析第六段“病态的美感”的表达效果。(3分) 9.文中多次出现“俯冲”一词,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流导致的飞机震颤使作者产生俯冲的感觉。 B.飞机飞行非常平稳,“俯冲”是作者的一种幻觉。 C.云开雾散的真实景色能消除作者“俯冲”的幻觉。 D.“俯冲”生动地写出了大地从高原到平原的地理变化。10.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十二段的作用。(3分) 11.赏析第十四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4分) 12.结尾说“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分

15、析其意蕴。(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 ,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4)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 (5)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6)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8)见贤思齐焉, 。(论语·理仁)(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菩萨蛮(南唐) 耿玉真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16、。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14.从体式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小令 B.单调 C.中调 D.长调15.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梧桐叶落可以感受到凄凉氛围。 B.月之圆满与人事的不圆满形成对照。 C.词人思念心切所以捣砧时声音急促 D.眉黛紧蹙似远山,透露出内心愁绪。16.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结尾画线句。(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

17、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谄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秏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墨子闻之曰:“

18、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 内篇问上)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诸侯不说( ) (2)公患之( )(3)薄身厚民( ) (4)而百姓不与(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问于晏子曰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其行公正而无邪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不侵大国之地 吾见师之出 D、景公自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9.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 (2)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

19、不欲其强 20.分析第2段画波浪线的句式特点。(3分) 21.简析墨子认为“晏子知道”的理由。(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桐叶封弟辨别柳宗元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

20、,是周公教王遂过也。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22.针对桐叶封弟的传言,作者批驳了“ ”的言论。(1分)23.下列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随便) B.虽十易之不为病(困苦不堪) C.要于其当(关键) D.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约束、制伏)24.“是周公教王遂过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周公教导成王成就自己的功业。 B.这样

21、做是周公引导成王就这样过吧。 C.这是周公教导成王能够如意的生活。 D.这样做是周公在引导成王铸成过错。25.结合第2段内容,简析作者反驳的思路和方法。(3分) 25.评析柳宗元在文中所表现出的治学精神和治世思想。(3分) 二、写作70分27.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在寻求真理、规律、方法或内心道德准则的过程中,所谓的“道”就在近处,而人们往往到远处去寻找。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参考答案:(一)1.历史是一系列相互冲突的争论,这些争论在历史解释中是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1分,但历史往

22、往被曲解。2.“意见”是个人的主观看法,“事实”是客观的,有充分依据的。3.D4.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第一个偏见:我们知道什么是“文明的”并达到了“文明的”的标准,开启下文,谈论文明的标准和定义。5.B6.(1)该书是并非运用大量的数据;(2)本书没有完全摒弃西方人的偏见,知识认识到偏见;(3)该书谈欧洲史笔试世界史;(4)该书沿用了西方语言传统中的习惯短语,并没有开启全新的话语体系。(二)7、历史文化传播与变迁的脉络8、面对被洪水淹没的村庄,人们因为指望不上而失望和麻木是一种病态,但是村庄是安静的,人们心里是平静的,这种景象是一种美感;病态与美感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照和反差,造成一种张丽,

23、给读者以冲击力。9、A10、运用插叙的手法,详细地描述自己登山中感受到大地在向下俯冲的幻觉,然后幻觉又消失的过程,写出了作者独特的经历和微妙的感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1、作者的视角不断推移,不断聚焦,从蓝天下的雪峰到高山草甸到湖泊,由大到小,由高到低,又由景及人;作者用“排开”一词写出雪峰的连绵不断,“点缀”写出在广阔草原中的星星点点的湖泊;天空的湛蓝与雪峰的银白和草甸上的绿意,形成美丽的色彩组合;景物描写中融合作者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份庄严和安静。12、作者生活在四川西北部,正好在西藏到平原的过渡带上,这里有作者的经历和故事;作者往返于西藏高原、丘陵与平原之间,在这一过渡带中感受到大地的壮

24、阔辽远到平缓安静过程,这一过程又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也同样是由血性的呐喊、奋力的抗争,到抗争之后的疲惫,又获得一种满足。(三)13.脚著谢公屐;砌成此恨无重数;雨雪霏霏;作师说以治之;故木受绳则直;逸豫可以忘身;日星隐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四)14.A15.C14.从意象、情景关系、拟人、人格化等角度答题。如诗人采用移情的写法,芭蕉本来是植物,感觉不到天气的寒冷,这里写芭蕉顿生黄昏到来时的寒冷,写出抒情主人公心绪的悲凉,使无情之芭蕉赋予人的情感,微妙而耐思,辞婉而情深,令人回味无穷。赏析:这是北宋初年广为流传的一首词,笔致工巧,深婉动人,尽极抒写一位温柔多情、敏感娴静女子之念思

25、之情,陈廷焯评赞该词:“如怨如慕,极深款之致。”据阮阅诗话总龟等书记载:“南唐卢绛病痁(shn,疟疾),梦白衣美妇歌曰:玉京人去秋萧索云云。”给这首词蒙上一层迷离恍惚的神秘色彩,世称为“鬼词”,可见人们对其喜爱之极。上阙首句“玉京人去秋萧索”,点明亲人远去京师,春去秋至而音信全无。“画檐鹊起梧桐落”,鹊起不顾,进一步暗示亲人一去杳然;庭院阒寂,怅然失望,梧桐叶坠之声亦清晰可闻,怀想之深,立见。“欹枕悄无言”,夜不安寐,欹枕无言,用动作表现心理,形象而又委曲。 “月和清梦圆”,梦里依稀与亲人团聚。词人把梦中团聚与中天月圆巧妙地交织一起,“圆”语双关,圆而不圆,梦境与现实、月色与人事两相反衬,思念

26、之情愈婉愈深。“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前后倒装。“甚处砧声急”,深夜里不知什么地方响起阵阵捣衣声,把人从朦胧的睡梦中惊醒。“甚处”表明砧声从很远处传来,时断时续,并不太响,也符合乍醒恍惚情态。这种响声亦把人惊醒,说明睡得不安稳,夜之冷清更甚,“急”未必实写砧声矣。“背灯惟暗泣”,梦断神伤状。眼前冷寂,梦中欢聚,两相衬照,益发伤神怅惘,岂不柔肠寸断、哀泣不止呀!一“暗”字,心中哭泣,为伤感之最。“眉黛远山攒”,接“背灯暗泣”,给伤心之极攒蹙秀眉一特写,更将满膺思念、一腔哀怨,无法释怀而凝结于眉间黛远。末句“芭蕉生暮寒”宕开,以景收束。“芭蕉生寒”凄冷之切,寒气直沁人心里,又不说破,辞婉情切,

27、令人哀怨无端,为以景结情之妙笔。此词上下两阙各用两仄韵、两平韵,平仄传递,情调亦由紧促转为低沉,与词意的转进相谐和。结构上一句景,一句情,间或情景双写。在情与景的相映、相生、相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婉曲而深切地袒露出来。(五)15.同“悦”,喜欢;担心、害怕;使.薄,节俭;亲近,亲附16.B17.(1)景公对外傲视诸侯,对内轻视百姓。(内、外、傲、轻) (2)靠武力去劫夺别人财务,靠人多势大去威胁别人,所以天下的人都不希望他强大。(威、众、介宾短语后置)20、句式整散结合,列举两项具体措施用整句表达,征求意见用散句,句式比较灵活。“其可乎”口语化,用文具,用商量的语气,符合臣下对君主的态度。2

28、1、因为墨子认为晏子懂得治国的方法:因为晏子治国不是为了自己,而要本着“为人”的原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为别人打算,反过来也会将给自己带来好处。 译文:景公对外傲视诸侯,对内轻视百姓,喜欢勇力的人,崇尚享乐以致放纵嗜欲,诸侯不喜欢他,百姓不亲附他。景公很害怕这种处境,问晏子说:“古代的圣王,他们的行事怎样?” 晏子回答说:“他们行事公平正直而没有邪念,所以谗谄的人不能接近,不曲从私党,不偏爱女色,所以结党聚众的人不被容忍;自身节俭而宽厚百姓,所以贪婪聚财的人不敢胡作非为。不侵占大国的土地,不耗损小国百姓的民力,所以诸侯都希望他获得尊崇;不用武力抢劫别人的财物,不以人多势大去威胁别人,所

29、以天下的诸侯都希望他强盛;他用自己的美德言行教诲诸侯,用慈爱恩惠对待百姓,所以四海之内的人像流水归大海一样地归附他。现在衰世的国君,行为乖僻而曲从私党,所以谗谄阿谀和拉帮结伙的多起来;丰厚自身供养,鄙薄轻视百姓,所以贪婪聚财之人为非作歹。侵占大国土地,耗损小国百姓的民力,所以诸侯不想尊崇他;用武力抢夺他人财物,凭人多势众威胁别人,所以天下的人都不希望他强大。灾害加给诸侯,劳苦给予百姓,所以仇敌攻打他,天下的人都不去救援,公卿王族纷纷逃散,百姓也不亲附。”景公说:“既然如此那么将怎么办?”晏子回答说:“请以谦逊的言辞和厚重的财物,用来游说诸侯,减轻刑徒免去劳役,用来得百姓谢罪,这可以办到吗?”景公说:“是。”于是用谦逊的语言、厚重财物游说诸侯归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