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莫泊桑《绳子的故事》 教案_第1页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莫泊桑《绳子的故事》 教案_第2页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莫泊桑《绳子的故事》 教案_第3页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莫泊桑《绳子的故事》 教案_第4页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莫泊桑《绳子的故事》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9课教 学 实 施 计 划章节名: 绳子的故事学时安排2授课时间教学内容及要求(突出重难点):一、教学要求1、了解莫泊桑的创作道路。 2、理解这篇小说对法国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二、教学要点1、体会本小说开头景物描写对整篇结构上的作用。2、解释这样一种变态的心理状态和反常的社会道德观念,以及主人公所造成的毒害。城市的农民奥士高纳大爷的死,明确地告诉我们,这种荒唐的道德观念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势力,筑成了一个无形的包围圈,向那些城市善良的人们发起攻势,并把他们活活困死。讨论/思考题、作业:1、奥士高纳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通过主人公的遭遇

2、,反映出法国什么样的风俗文化?2、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有何特点?它在作品中起了怎样的作用?3、这是一篇社会讽刺小说还是社会批判小说?它与当时在法国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潮有没有联系?4、按照附录中提供的应用文写作格式,请代乌勒布雷克大爷书写一则寻物启示。5、乌勒布雷克大爷的黑皮夹失而复得,而奥士高纳大爷却遭到了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的诬告。就此,请你代奥士高纳大爷向法院写一份起诉状,为主人公辩诬和恢复名誉并通过法律获得精神补赏。请按起诉状的标准格式来写。本章其他参考书目(包括参考书、文献资料等):1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

3、出版社,1981.3郭沫若.郭沫若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4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M.上海:上海良友出版公司,1935.5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6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39课课 堂 教 学 实 施 方 案第 10 次课授课时间: 100 教学时间分配:复习旧课 10 分钟 讲授新课 80 分钟讨论/答疑/小结 10 分钟 : 分钟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课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示教 指导 教学手段(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课 题: 绳子的故事教学方案:一、作者

4、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时,他中止了大学学习生活,应征入伍。退伍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当职员,同时拜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刻苦学习写作。1880年,莫泊桑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一举成名。此后,莫泊桑以毕生精力写了6部长篇小说,近 300篇短篇小说,3本游记以及许多文学评论和政论文章。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著名的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菲菲小姐、骑马和绳子的故事等。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善于从生活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横断面,文笔简练,构思新颖,章法多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

5、就。二、写作背景绳子的故事发表于1883年。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阶段。普法战争以后,统治阶级更加反动,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发动侵略,扩张殖民地。大资产阶级之间互相倾轧,大鱼吃小鱼现象日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相互欺骗,司空见惯;损人利己,暗箭伤人,习以为常。人们视这种现象为天经地义。反而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绳子的故事就是解释这样一种变态的心理状态和反常的社会道德观念,以及他所造成的毒害。城市的农民奥士高纳大爷的死,明确地告诉我们,这种荒唐的道德观念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势力,筑成了一个无形的包围圈,向那些城市善良的人们发起攻势,并把他

6、们活活困死。三、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见PPT。2课文分析通过绳子的故事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有三种力量: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稀落。这三股力量汇集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荒唐的道德偏见。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他是农村的小奸商,有着农村小奸商那种狡猾、阴险、诡诈的特点。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符合当时堕落的社会道德观念。因此,他为达到陷害自己冤家的罪恶目的,不惜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把亲眼看到奥士高纳大爷捡到的绳子说成是一个黑皮夹子。事情真相大白以后,还不甘罢休,继续散布谣言,拨弄是非,迷惑不明真相的人,直至害

7、死对方而后快。他的行为是当时社会道德观在一个农村小奸商身上的体现。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并不在此,而在马具商的这种处世哲学得到官府的支持和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便是绳子的故事所要揭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马具商的这种行为,首先得到乡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文章中写道,当马具商向乡政府诬告时,乡长不调查,不研究,偏听偏信,完全听人了马具商的所谓“揭发”,以为断定奥士高纳大爷捡的是黑皮夹子。在这里,莫泊桑没有写乡政府的逼供信,严刑拷打,也没有写乡长的耀武扬威,盛气凌人,只有一处写乡政府的人搜了奥士高纳大爷的身,但也是奥士高纳大爷自己的要求,为了要证明大爷自己的清白,在这里,作者强调得仍然是乡长和政府里人们的道德偏

8、见,作为下层的统治阶级员的乡长,他与马具商有着共同的道德观念,他怎么也不会相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诚实”二字可言;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他又有更深刻的阶级偏见,认为那种不诚实的行为便出自像奥士高纳大爷那样贫苦人身上;他面对奥士高纳大爷发自肺腑的“名誉起誓”,“良心和生命担保”感到惊奇,一味的摇着脑袋说:“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一根绳子错当成皮夹子。”多么偏执、多么武断!乡政府的传审和乡长道德偏见、实际上是保护了马具商的犯罪行为,同时使他更加有恃无恐,敢于当众撒谎,而且已在使用毒计。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稀落。他们是一些像奥士高纳大爷

9、一样贫苦的普通农民,是农村小客店的小老板或是小商人,都是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诚然,他们绝没有想到要害死一个诚实的普通农民,可是他们的行为无意中却帮了马具商,这是其阴谋得逞,并致使奥士高纳大爷郁而死。这是这种“无意”的行动,说明下层人们中毒之深。思想麻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是荒唐的社会道德的社会基础。奥士高纳的死不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的纠葛的结果,而是整个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我们看到,他们对奥士高纳大爷被传审,不但不表示同情,愤慨,反而处于“好奇”或者“嘲弄癖”去奚落大爷。莫泊桑是位冷静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作品中从不正面表露自己的感情,在这里却用了“都没有任何愤慨”这样的话来农观他的深切

10、痛恨。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进一步写出,这些老百姓人仍然没有觉醒,虽然事实真相已经大白,但是他们还是不相信大爷的诚实,甚至对大爷的一再解释渐渐产生反感、厌烦,以至直言不讳的道出他们反感的真实原因:他们头脑里同样认为,人总是欺诈的,奥士高纳大爷的解释不过是“骗子”变出来的“歪理”。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说:“有人捡着了,又有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多么偏见的社会道德观,多么可怕的习惯势力!奥士高纳大爷之死的直接原因,既不是资本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也不是资本主义法庭的逼供,更不是惨无人道的牢狱,而是十九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他

11、比资本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压迫更可怕,比法庭逼供更冷酷,比牢狱更令人窒息。3、课文难点研讨小说艺术特色:答案:莫泊桑式风俗画的巨匠。在作品中已开始就用不多的笔墨,把我们带入了法国北方的一次赶集的景象中:集市上人们欢乐的心情,路上开怀的谈笑,交换货物是吵闹,人畜混杂的集市广场,大院里放满各式各样的车辆、坐满顾客的客店,寥寥数笔,栩栩如生;但作家并没有忘记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社会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他在这幅“欢乐图”里点出了他们的不幸。这些赶集的农民,虽然欢欢喜喜的穿起浆得笔挺的蓝布罩衫,女人们梳妆的整整齐齐,披着披肩,戴着便帽,比平时不大一样,然而由于他们积年累月的繁重劳动,营养不良,男

12、人身体都变了形,女人个个“身体干瘦”。男人在“骨瘦如柴”的身子上穿着新浆洗的衣服,“鼓鼓囊囊”的活像个要腾空而起的“气球”:女人们的披肩只能用别针别在“平坦”的胸前。农村的生活条件也十分恶劣,尽管是集市,仍然到处散发出一种难闻的酸臭气味,停在各店的车辆,有的是“憋脚”的马车,有的已经“千补百纳”。这种落后的农村面貌与十九世纪后期整个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多么不协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作者采用了虚实相间、详略得当的方法,巧妙的处理了赶集这样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得群众场面栩栩如生,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作者以洗炼、精确的细节描写,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来突出各个不同人

13、物的性格特征。作品中写道马具商这个人物。一共出现三次,每次只寥寥数言,但作者就把这个农村小奸商的狡诈、阴险、毒辣跃然于纸上。第一次作者写他发现奥士高纳大爷捡了条绳子,没有什么更多的行动和语言,只写他在自家门前“瞅着”,顺便交待了他与奥士高纳嘎也曾经有过纠葛。第二次出现在乡政府,他到那里作证。明明看到奥士高纳大爷捡的绳子,却一口咬定是黑皮夹子。这就不难想象,他第一次的“瞅”而不语。实际上已经在盘算着怎样报复陷害自己的冤家。第三次是在伏图内•乌勒布雷克大爷的皮夹子找到以后,作者再次把笔锋转向马具商,但也只是写他站在自家门口,看见奥士高纳大爷走过,他“笑”了起来。为什么笑?作者没

14、做回答,却出其不意的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呢?”马具商的描写到此为止,以后再也没有出场。但是通过以后的情节的发展,读者不难想象,马具商这一“笑”是奸笑,“阴险”的笑,因为他一步下重重陷阱,并预测到自己必定的胜利。奥士高纳大爷是法国北方诺曼地区一个勤俭、诚实的农民,由于长年累月的农村劳动伤害了身体,得了关节炎,但作者着重描写的不是他的物质生活的贫穷,而是精心刻画她精神上所收的折磨。作者紧紧扣住他的“诚实”性格这一特征,以及其精炼的语言和精神痛苦。由于“诚实”,当他受冤枉时,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面对着乡长的审问,直瞪瞪的“愁着乡长,自己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由于诚实,以为用“良心”

15、“生命”等所谓人生的荣誉来担保,就能博得众人的信任;有由于诚实而执拗,就一再的要把事实真相告诉别人,希望得到了解,反而越弄越糟,精神痛苦逐渐加重。他的激烈的思想矛盾是在事情的真相大白以后。起初,他满以为自己“胜利了”,他抱着老实人的天真想法,信心十足的整天给人们讲自己的遭遇,但事实与他的想法恰恰相反,众人还是不相信他。作者写道,他虽然心里“坦然了”,但又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是什么东西,又“说不清楚”,他的思想斗争开始激烈起来,面对着人家叫他“老滑头”,他“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越来越感受到“不安”;在遭到众人的嘲笑、奚落之后,他感到“又羞又恼”,因受到“无端的怀疑”而“伤透了

16、心”;渐渐的,他“模模糊糊的意识到无法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一个个沉重的打击,使得这个诚实的农民越来越感到自己无力反抗,他意识到,要用尽自己的气力来洗刷自己也是“白费”,于是他在“闷闷不乐”中消瘦下去,卧病不起,最后忧郁而死。这里,奥士高纳大爷的性格发展,心理变化,写得细致生动,合乎人物性格,自然而无雕琢,他的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结局令人同情。绳子的故事结尾也写的含蓄、令人遐想万千,回味无穷,却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短篇佳作。四、思考与实践1、奥士高纳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反映出法国什么样的风俗文化?2、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有何特点?它在作品中起了怎样的

17、作用?3、这是一篇社会讽刺小说还是社会批判小说?它与当时在法国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潮有没有联系?4、按照附录中提供的应用文写作格式,请代乌勒布雷克大爷书写一则寻物启示。5、乌勒布雷克大爷的黑皮夹失而复得,而奥士高纳大爷却遭到了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的诬告。就此,请你代奥士高纳大爷向法院写一份起诉状,为主人公辩诬和恢复名誉并通过法律获得精神补赏。请按起诉状的标准格式来写。五、相关艺术作品展示见课件。六、延伸阅读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七、参考资料左拉在漠泊桑追悼会上的讲话见课件。39课教 学 总 结一、课前准备情况:备好本学时所要讲的课题内容,并提前到教室。二、学生出勤情况:

18、迟到:请假:旷课:三、课堂学习情况(进行选择):1、课堂纪律: 良好比较差极差2、学习氛围:积极主动参予讨论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四、课堂教学之后的总结与体会:42课教 学 实 施 计 划章节名: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学时安排2授课时间教学内容及要求(突出重难点):一、教学要求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二、教学要点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2、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3、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讨论/思考题、作业:1、参考本文分析目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就如何处理大学

19、师生关系提出新的见解?2、文章结尾处所描写的“游春图”,能不能展现孔子的社会理想?为什么?当下某些人极力宣扬“新儒教”,你应如何来评论这一文化现象?3、试谈本章是如何表露出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孔子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利用本章提供的资料、附录中提供的申论写作格式,以进与退为题,写一篇千字的政论文(申论),在即将准备参加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同学中相互传阅。本章其他参考书目(包括参考书、文献资料等):1(清)纪昀等主编.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2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3(晋)常璩.华阳国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8

20、.4(汉)司马迁.史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5(宋)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6(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8.7(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8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9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11袁珂.神话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郭沫若.郭沫若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

21、4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M.上海:上海良友出版公司,1935.15(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7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3.5.18褚斌杰等.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9郁贤浩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0周祖谟.方言校箋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 42课课 堂 教 学 实 施 方 案第 11 次课授课时间: 100 教学时间分配:复习旧课 10 分钟 讲授新课 80 分

22、钟讨论/答疑/小结 10 分钟 : 分钟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课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示教 指导 教学手段(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课 题: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教学方案: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思想体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也是唯心主义的。鲁定公时,曾为司寇。后去鲁,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洽主张,都不被采用。归鲁从事著述和

23、讲学,编订诗、书等重要古代文献,并根据鲁史修春秋。相传有弟子三千人,其中名字可考者七十馀人。死後,其弟子及后学记录他的言行,为论语二十篇,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书用语录体写作,文字简朴,也有少数描写比较生动的片段。二、写作背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 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春秋时期多的是列国相砍相杀,多的是攻弱兼小,然而至少在理论上,华夏诸邦是一个家属的集团,所谓异姓是舅,同姓是伯叔,不为着眼邓为婚媾

24、。春秋的战争,虽有逐渐变大拖长的趋向,在大体上说,规模不算很大,战胜者也不为已甚。因此,春秋时代各国的竞争,并不如战国时代的竞争激烈。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诸侯因忙于战争,奴隶主贵族趋于没落,生活上贪图享受,不但无法顾及学校,而且进取精神和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官学开始衰落,从而使私学得以兴办。孔子积极创办私学,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有教无类”,收弟子三千,并在长期的政治、教学活动中发表大量见解,形成孔子的思想主体。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加以整理成文,就成了论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20篇,以记言为主,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辑而成。内容涉及政治、哲

25、学、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是后代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论语的部分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语言简洁精炼,含义丰富深刻,概括力强,具有格言、警句的特色。本文是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闲坐聊天。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首先说话。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 岁,子路比孔子小9 岁,是51岁。曾皙约39 岁,冉有约31 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

26、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么样。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人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三、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见PPT2、课文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写孔子和四位弟子在一起,纵谈自己的志向,不但有简单的情节,有个性化的

27、人物语言,文学色彩较浓,而且简练含蓄的语言中蕴涵了高超的教育艺术,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育意义也很大,是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此篇的文学性突出表现在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刻画人物,五个人的言行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各具特性。子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少孔子九岁,属异能之士中政事类。从子路“千乘之国,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

28、率、鲁莽的一面。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恭,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实际上,冉有、公西华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与子路所说的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是态度要谦虚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至于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

29、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孔子的形象刻画得最鲜明、生动。首先,此章中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他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愿出士从政,治国安民,想干一番大事,孔子在言谈时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谈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言外之意是:凭公西华的才能应该去做大事,若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哂子路,是对他“不谦让”态度的不满,对他“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

30、”太平盛世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这正是孔子所渴望和追求的政治理想。总之,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态度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其次,文章中还写出了孔子是一位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能启发诱导学生的可敬可亲的师长形象。此篇的教育性突出体现在孔子高超的教学艺术、曾皙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两方面。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高度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他创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深远。”这一章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

31、事,实际上写的是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谈人生理想,在这次讨论中,孔子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述其志也!”促使曾皙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皙的发言,“吾与

32、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 曾皙,的确是一位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学生。当孔子问及他的理想时,他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他的述志非常高明,所以深得老师的赞同。这体现他可贵的创新意识。然而,他并未因得到老师的称赞而沾沾自喜,相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探究问题的意识,“三子者出”之后,他便问孔子:“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先生曰:“亦各言其志矣!”当孔子回答以后,他也并未善罢甘休,进一步向老师追根究底,曰:“夫子何哂由也?”直到先生给他一个圆满的答案才罢休

33、。他这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对一个学子来说显得多么重要啊!论语是语录体,多为只言片语,本文算是比较长的一篇了。它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言行描述,生动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音容笑貌,是弥足珍贵的真实记录。3、课文难点研讨理解孔子的入世思想:答案: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 “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

34、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四、思考与实践1、参考本文分析目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就如何处理大学师生关系提出新的见解?2、文章结尾处所描写的“游春图”,能不能展现孔子的社会理想?为什么?当下某些人极力宣扬“新儒教”,你应

35、如何来评论这一文化现象?3、试谈本章是如何表露出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孔子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利用本章提供的资料、附录中提供的申论写作格式,以进与退为题,写一篇千字的政论文(申论),在即将准备参加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同学中相互传阅。五、相关艺术作品展示见课件。六、延伸阅读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