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肺部感染比较_第1页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肺部感染比较_第2页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肺部感染比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肺部感染比较【摘要】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在气管切开后,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与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方法对肺部感染的影响情况。方法 将行气管切开术的72例昏迷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2组,A组(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组),B组(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组),选择同样的湿化液,于气管切开时、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7天取痰液培养,并评估肺部感染状况。结果 在气管切开时,两组患者细菌培养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在肺部感染、细菌培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法更符合机体对气道湿化的生理需求,并能降

2、低患者肺部的感染率。【关键词】昏迷;气管切开;气道湿化;肺部感染 气管切开是解除重症昏迷患者呼吸道梗阻,改善其通气功能的重要抢救措施之一。但行气管切开术后,外界空气未经过上气道的加温、加湿及滤过处理就直接进入病人的下呼吸道,常导致肺部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而倘若在整个气道的人工护理过程对其湿化不足,则患者的肺功能会因为痰痂形成等原因进一步受到损伤,肺部的感染率也会随之升高,更甚者会造成气道梗阻并诱发呼吸衰竭1。因此,有效的气道湿化是确保呼吸道通畅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2。本院ICU及神经外科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72例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中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和传统

3、的间断气道湿化两种方法对气道进行护理,并观察和分析了两者对肺部感染的影响情况。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将我院ICU及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符合条件(昏迷患者,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并在气管切开1周内未死亡)的72例患者纳入研究范畴,并通过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成A组(输液泵控制持续湿化组)、B组(传统的间断湿化组)。其中A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684岁,平均年龄58.2±23.1岁;B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282岁,平均年龄57.8±20.6岁。其中脑出血患者28例,脑血管病15例,重度颅脑损伤29例;且所有患

4、者行气管术前均经常规胸片或胸部CT证实无肺部感染。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用药等在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湿化液为0.45%灭菌盐水,因其对气道并无明显无刺激作用3。两种湿化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A组:250ml 0.45%的盐水,加入庆大霉素8万u, 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10mg,连接延长管和5号头皮针,剪掉针头后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cm左右,与氧气管一并固定在气管套管外周,调节好输液泵的滴注速度,一般为2-10ml/h(根据痰液量及粘稠度调节速度大小)。B组: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上述湿化液1-3ml,脱

5、去针头,将湿化液沿套管内壁缓慢注入,常规12次/小时(也可根据痰液粘稠度增减湿化液量与次数)。1.3 观察指标 痰培养 分别在气管切开时、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7天,用无菌吸痰管经人工气道内往下伸至气管隆突处吸痰,将吸出的痰液置于无菌瓶中后应立即送本院细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记录相应结果。 评估肺部感染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1999年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4中相关标准的规定对患者肺部感染状况进行评估:发病时间为行气管切开术后48小时;和行气管切开术前相比较,常规胸片或肺部CT提示肺内有浸润性阴影或有新的炎性病灶的出现;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和)湿性啰音并伴有下列条

6、件之一者:白细胞数10×109/L 或4×109/L;体温37.5° C,且气道有脓性分泌物,常规胸片上出现新的浸润阴影;从气道脓性分泌物中分离出了新的病原体。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2检验;当P0.05时即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两组病人不同时期气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 在气管切开时,两组患者气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者:A组(输液泵控制持续湿化组)5例(13.9%),B组(传统的间断湿化组)15例(41.7%)(P0.

7、01);在气管切开后第7天,细菌培养阳性者A组12例(33.3%),B组27例(75%)(P 0.01)。结果显示,B组的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并且两组患者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都有随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的趋势。详见表1。表1 两组病人不同时期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的比较分组 例数 气管切开时 气管切开后第3天 气管切开后第7天 () () () () () () A 组 36 6 30 5 31 12 24 B 组 36 8 28 15 21 * 27 9*注:与A组相比较,*P0.05。2.2两组病人肺部感染情况的比较 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并发肺部感染者,A组(输液泵控制

8、持续湿化组) 5例(13.9%),B组(传统的间断湿化组)16例(44.4%);而在气管切开后第7天,并发肺部感染者,A组13例(36.1%),B组26例(72.2%)。结果显示,B组患者肺部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且有随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的趋势。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表2 两组病人肺部感染情况的比较 例(%)分组 例数 气管切开后第3天 气管切开7天 肺部感染率 肺部感染率 A组 36 5(13.9) 13(36.1) B组 36 16(44.4) * 26(72.2) *注:与A组相比较,*P0.05。3 讨论正常情况下,人体吸入的空气经上气道(主要是鼻及咽

9、部)加温、加湿和滤过后才进入肺组织,这对肺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而当昏迷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吸入的大部分气体则绕过上述正常的生理屏障结构直接进入肺泡组织,使得最终的气体变得异常干燥、低湿度。同时,这种气体又往往会对正常的气道黏膜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纤毛的运动能力也因此大大下降,导致人体正常的纤毛粘液清除系统不能将气道中的分泌物和异物及时清除,滞留在气道中的分泌物常形成痰栓或痰痂阻塞气道,造成机体正常通气功能的障碍,甚至会出现窒息1,加重肺部感染的发生。李有莲等5人的研究也证实,气道湿化程度越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反而越高。由此可见,合理的气道湿度对气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塑而言显得至关重要,它会直接影

10、响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众多临床研究表明6, 7,持续湿化法较传统间断气道湿化法更符合机体对气道湿化的生理需求,它能通过畅通气道对分泌物的引流,有效的控制肺部感染,并能同时减少其它并发症的发生。而本研究通过对比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法和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法的临床效果,发现其具有如下一些优点:由于持续湿化法湿化液瞬间量小,速度均匀恒定,不引起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少,损伤气道粘膜机会亦随之减少,从而保护了气道局部的防御功能。气道湿化效果好,痰液易吸出,分泌物引流通畅,从而使得细菌在呼吸道定植的机会减少,进而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吸痰的时间与次数减少的同时医务人员在气道护理操作

11、中污染的机会亦减少,从而降低了不规范护理操作导致的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而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气道湿化的原因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基础疾病严重、意识障碍误吸、气管切开后局部防御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力低下、医源性的侵入操作增多、激素以及多种抗生素的应用等8。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7天,采用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组病原菌检出率比传统的间断湿化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7天,在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两组结果同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气道湿化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行气管切开术的昏迷患者,

12、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直接影响到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发在临床疗效上较传统的间歇湿化法而言,明显较好,更符合机体气道的生理需求。所以,我们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选择正确合理的气道湿化方法不仅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减少各种有创操作,而且还能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参考文献1 张珊珊. 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高龄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9):1073-1074.2 李育苏,谭丽萍. 重症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不佳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981-1982.3 邓婉娣. 人工气道护理中气道湿化的探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6):58.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5 李有莲,郭楼英. 气管切开呼吸道护理相关因素的监测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2):63-64.6 宋廷艳. 人工气道持续湿化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