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高一语文教案详案简短 2022高一语文教案详案简短(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世界神秘的音乐创作,养成感受自然、聆听自然的好习惯。 2、以自读为主,强调预习,对疑难语句重点突破。通过课堂讨论交流,把握主要观点,训练信息筛选和表达的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以平等的心态和自然相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森林狂想曲。 (二)介绍作者 托马斯刘易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细胞生命的礼赞,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
2、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深邃,信息庞杂新奇,文笔生动、幽默,是当代科学小品文中的大家手笔。 (三)整体感知 1、“事务性通讯”和“八小时以外的事务性语言”具体指什么? 确定:指鸟之间用于沟通、联系和交流的信号。如: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等,它们是事务性语言不是音乐。 2、“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意思是什么? 确定:我不相信它只是在进行事务性通讯,而是在进行不带功利性质的音乐演唱。 3、作者认为音乐的性质是什么? 确定: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自得其乐,抒发情感。(鸟类事务性语言背后还有大量的反复出现的美妙声音(非事务性) 4、从这段看来,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
3、法?有什么效果?) 确定:比喻;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文字文学色彩很浓,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文学性。作者的文章写得如此生动亲切,关键是作者对所有动物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四)难段点评 1、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这句话怎么理解?确定:大自然声音很多,大部分声音声音是没有意义的。 2、第5段:“有风险”什么意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理解:“有风险”是说难以办到。本段语言生动幽默,用类比法说明人类不理解动物的音乐就像外星人不理解高尔夫球声一样。 3、第12段: (1)上下文指什么?确定:指众多动物一
4、齐鸣叫的声音环境。 (2)“使我们飘然欲飞”怎么理解?确定:动物们的音乐合奏是一种大自然的生命旋律,令我们感动,陶醉。 (五)拓展讨论 达尔文与刘易斯观点之比较。 2022高一语文教案详案简短(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 (2)学会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3)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2)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2) 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5、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 文题中“故都”指的就
6、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 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 2、诵读评价。 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 1、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台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
7、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按时总结。 2、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确实令人回味,但文章还有一段,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这几段迥然不同,你能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要旁逸斜出、节外生枝? 生找到后个别朗读第12段,余者思考:这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找出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非常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非常深了。 师小结:这一段议论有关秋的诗文,创作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填一层文化的气息,彰显故都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3、正如
8、作者所说,秋能引起人们“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那本文作者是悲秋吗?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吗? 生分别在开头和结尾找到相关语句,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作者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并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爱。作者在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悲凉来颂秋,非常的爱给非常的你,深沉的爱给故都的秋。 4、那作者为何此时心中有如此浓重的哀愁,哪怕在故都的秋光中,这哀愁仍然挥之不去呢?你能联系1934年的中国和作者谈谈吗? 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造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
9、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烽火不断,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因此文中这个“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是作者当时苦闷心灵的折光。 (五)学法指导,披文明理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是散文阅读的重要方法,除此,散文阅读还应做到如下几点:重复诵读,体会感情;展开想象就,领略意境;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六)创作阅读就,读出自我 文艺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如果撇开写作背景不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怀的?请你打开古诗文的记忆仓库,拾取几片金黄的秋叶,再思考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师屏
10、显资料: 小结:秋本是个平常的季节,但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凄清景象容易引发游子、思妇、久戍不归的征人等敏感人群的感喟,引发他们思归、怀乡、叹逝、伤生等等的情愫,于是,秋叶、秋花、秋声等自然景观就作为一种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诗文中,悲秋作为一种文化的因子积淀在中华文化的河流之中。有着深厚古典文学基础的作者也未能“免俗”,秋在作者的心中便悲凉起来。 (七)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醉,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不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正如郁达夫所说“要
11、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八)作业 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 或以“家乡的春(夏、秋、冬、雨、雪、)”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四、教学反省 学生也不曾预习,所以整堂课上,我像一个并不高明的导游,指点江山,带领学生欣赏我眼中的美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明
12、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突出,我平时教学中最爱、最容易出彩的质疑环节也不曾设置。所幸的是整堂课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多元解读的理念得以确立。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文化解读过程中对本文、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凉美不曾波及,进而坐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2022高一语文教案详案简短(三) 一、教学目标 1 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 2 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 3 了解百年北大的历史,体悟北大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 2 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引出北大。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1、让
13、学生快速阅读几遍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生没有必要对每一部分进行文意概括,只需明晰回顾过去直面现在寄望未来的总体思路即可。 (三)品析语言,把握内容 1、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第二题。 2、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用语凝练、准确的句子,加以重复诵读,品味。或者是教师给出诵读提纲,师生共同诵读。 (四)了解北大,体悟北大精神 教师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下北大及北大精神,同时可让学生就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扩展阅读 快速阅读鲁迅的我观北大,口述文章的思路。 2022高一语文教案详案简短(四) 一、教学目标 1、在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14、 2、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提升理解能力。 3、体会全文激情飞扬,及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提升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质疑点拨。 四、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我期待着那一天 主要内容:由一个黑人孩子为了黑人的利益放弃了自己足球梦想的故事,扩展到全世界的和平问题,反映了美国仍存在种族歧视问题,以及仍然有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武装冲突。让我们期待那真正和
15、平、民主、自由的一天。 (二)导入:的确,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仍然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即使在富裕的美国也有一部分人黑人在生活条件及差的环境里生活。让我们共同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其实这个期待早在40年前就提出来了,这个人就是马丁路德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有一个梦想。 (三)复习: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领悟了文章的主旨,那么主旨是什么呢? 确定:通过这次演讲唤醒黑人,给黑人以信心,去为争取自由和平等作出不懈努力。 (四)学生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五)归纳演讲词语言的基本特点 1、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整句。 2、交流,确定:三多短句。 (六)课堂练习 1、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修辞,写一个话题一致的句子。 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例句: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玫瑰的芬芳,给千百万在花香鸟语的快乐中受冷落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2、学生齐读1821段并仿照写一组排比句,要求重复出现“我梦想有一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据中心运维服务外包合同内容书
- 遇到难题如何应对试题及答案
- 长期准备试题及答案助力建造师成功
- 财务审计中的心理学应用试题及答案
- 学霸分享2025年建造师备考经验及试题及答案
- 多维度思考的高级会计试题及答案
- 医美手术室的环境卫生与消毒管理
- 审计领域重要法规解读试题及答案
- 医疗健康领域中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市场挑战
- 航空器舱内系统检测试题及答案
- 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MOOC】《思想道德与法治》(东南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课件
- MOOC 中医与辨证-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高等数学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课件
- 利浦仓施工方案
- 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三大地类对应甄选
- 消防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进度网络图【建筑施工资料】
- 民族教育发展调研报告3篇
- 金属屋面钢结构工程专项施工方案(51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