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教版五年级语文春季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_第1页
2022年浙教版五年级语文春季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_第2页
2022年浙教版五年级语文春季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_第3页
2022年浙教版五年级语文春季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浙教版五年级语文春季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小古文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口:“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下列字词。甚(_)   诣(_)   乃(_)   未闻(_)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_(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君平在姓

2、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2. 阅读理解。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给下面加点的“度”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标准,限度   衡量   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先自度其足 _ 吾忘持度 _ &

3、#160; 宁信度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3文中加点字“之”共出现五次,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处,说说“之”的词性和意思。_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3. 课外拓展阅读。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_)(2)破之(_)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

4、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_4.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 乃:_(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示: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  闻:_2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这两句话的意思。_(2)你认为杨氏

5、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_5.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嘁,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时,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

6、不已。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1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比及:_少顷:_2这段话主要写草船借箭的(   )A.起因 B.经过 C.背景3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船吊回,头东尾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也能保持船体平衡B.“头东尾西”便于顺风顺水地返回,省去了掉头的时间,也表现了诸葛亮十分害怕曹操C.敢逼近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4从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可知,第四十六回除了写草船借箭,还会写_。6. 课内阅读。古人谈读书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

7、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何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_。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1请将原文中缺失的句子填写到下方的横线上。2给短文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盖:(_)   窥:(_)士人:(_)  下流:(_)4下列选项中,与“河伯之观海”的“之”用法一致的是(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8、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结合选文,请你谈一谈为何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_7. 阅读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注)必:一定。择:选择。其:代“他们”。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不善者:缺点。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2.举个你身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例子,写下来。_8. 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1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_。2在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甚聪惠:_乃呼儿出:_诣

9、其父:_指以示儿:_4用“   ”画出体现杨氏子“甚聪惠”的句子。5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9. 课外阅读。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注释:颦:皱眉头。里:邻里。美:认为美。归:回去。挈:带着。妻子:妻子和儿女。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东施效颦(_)(2)挈妻子而去之走(_)2翻译下面的句子。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_3用“_”在文中画出描写人们看到丑人“亦捧心而颦其里”的表现的句子。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_4东施效颦最大的问题在于:_。(用原文语

10、句回答)5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A.每个人都要有追求美的勇气B.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C.要懂得扬长避短,不能盲目模仿别人10. 课内阅读。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尺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给下面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履(   )遂(   ) 宁(   ) 度(   )2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意思。置:_ 度:_   操:

11、_ 坐: 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何不试之以足?_(2)宁信度,无自信也。_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_1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欧阳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注释)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时期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孤:幼年丧父。荻:芦苇秆。闾里:乡里。士人:读书人。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

12、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衡:西汉经学家。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穿壁:在墙上打洞。邑人:同县的人。大姓:富户,大户人家。佣作:被雇佣劳作。偿:酬报。资给:资助。遂:终于。大学:有学识的人。1比较阅读两则故事,填写下表。人物内容欧阳修匡衡家境_勤学而无烛读书遇到的困难_邻居有烛而不逮解决无书可读的方法_成就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B.国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

13、乃穿壁/引其/光。C.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1)欧阳修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_)(2)凿壁偷光中主人借书给匡衡是因为匡衡无偿当他的雇工,他很感动。(_)(3)两则故事都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也不能成为读书的障碍,只要肯下功夫,必有所成。(_)(4)“以获画地”与“以书映光”中的“以”都是“用,把”的意思。(_)4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人物苦学的故事?_12. 文言文阅读。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

14、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1用一个四字成语为短文取个题目,写在横线上。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值祖父六十寿诞(_)   置于寿台之上(_)母令融分之(_) 融从容对曰(_)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这句话的理解。_4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_13. 精读细品(先用“”画出文言文的节奏,再说说全文的意思)。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_14. 课外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东游:到东方游说。辩斗:辩论,争胜负。故:原因,缘故。以:以为,认为。去:距离。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日中:正午。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