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词诵读1 采薇 ( 节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 , 理解诗意, 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背诵这首诗歌。2. 过程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 赏析重章叠句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艺术魅力。3. 情感与价值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 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教学重点】识记字词 , 理解诗意, 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背诵这首诗歌。【教学难点】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 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师批注教学过程一、情感导入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 我们会发现 , 从古至今 , 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有战争 , 就有伤害 , 无论
2、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 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 , 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一一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二、背景介绍诗经和“诗经六义”师 : 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学生交流汇报。诗经的305 篇诗歌 , 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 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 , 风是民间乐歌, 雅是宫廷乐歌 , 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 ,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这
3、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 , 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 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 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 , 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 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三、学生朗读, 整体把握 预设 :师 :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生 1: 我觉得这首诗歌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生 2: 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师 : 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 ?生 : 归乡途中。师 : 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你的理解?生 3: 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 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四、文本赏析1. 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戍边战士思乡 )2. 这首诗是不是一开篇就
4、写思乡呢 ?( 不是 )3. 选文开头没写思乡 , 而写家乡的杨柳和满天的大雪, 这是哪一种修辞手法?( 对比 )4. 大家思考问题 : 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抒胸臆, 直接写战士的思乡之情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 用对比的手法, 将昔日离开家乡时正值春天, 杨树柳树依依飘扬 , 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时战士归乡途中满天飞雪的寒冷孤寂作对比, 以乐景写哀情, 渲染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5. 再看选文有什么特点 ?( 对偶句式 , 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 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 齐读体会 )6. 选文前两句的创作手法是什么 ?( 以乐景写哀情)7. 战事胜利了, 终于可以回家了吧, 选文在
5、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 借景抒情 ; 另外用了对比手法 , 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8. 既然可以回家了 , 为什么“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9. 多年在外作战, 音书断绝 , 家乡的亲人还在吗?人事变化大吗?( “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 几十年的离家, 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 , 怎么能不悲哀呢 ?)五、课堂小结1. 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 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 毅然决然选择作战 , 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
6、益。2. 作为现实主义诗歌, 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3.学生交流汇报。六、作业设计1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2 .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板书设计】囱教学总结采薇昔杨柳依依今雨雪霏霏工件,以乐景写哀情手法以哀景写乐情思想感情思乡愁苦归家悲伤【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 ,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引导学生
7、研习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点拨得当,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不足之处采薇(节选)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内心的苦痛和归乡时悲伤的心情。 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自我感觉 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好,希望下次可以得到改进。2春夜喜雨【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 .过程与方法深入学习春夜喜雨,通过诗后注释,了解诗句意思。3 .情感与价值
8、阅读春夜喜雨,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教学重点】深入学习春夜喜雨,通过诗后注释,了解诗句意思。教教学难点】阅读春夜喜雨,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播放音乐春夜喜雨 )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 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 , 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 , 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 “李杜文章在 , 光焰万丈长。”“李”“杜”各指的是谁呢?今天 , 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春夜喜雨。二、学习春夜喜雨(1) 解诗题。(2) 读诗文。1. 引导
9、学生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 并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2. 通过师生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读诗。(3) 明诗意。1. 回顾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借助注释和课后赏析, 小组合作解诗意。2. 提出不懂的词句 , 师相机点拨。3. 师生交流诗意。(4) 四) 悟诗情。补充材料 :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 当官被贬 , 后被作乱的叛军所虏, 冒险逃回 , 之后做官又遭贬斥, 这些经历 , 都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 创作了大量关于百姓疾苦的名篇。后来, 他抛官弃职, 几经辗转 , 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成都, 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定居。在这里, 他亲自耕种, 种菜养花 , 与农民交往, 也是在这
10、个时候 ,写下了春夜喜雨这首诗。1. 根据材料 , 生自由发言, 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师相机介绍“喜”为诗眼, 并介绍何为诗眼。三、细读诗文, 体会情感1. 读课题 , 这四个字中 , 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喜)2. 诗人因何而喜 ?( 好雨、知时节、润万物 )并联系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习。启发 : 你读着读着, 从哪一个字或词特别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并说明原因。逐联分析,根据学生情况补充。一、二句:好、知三、四句:潜、润、细五、六句:俱黑七、八句:湿、重教师批注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字词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 , 体会情感。3. 背诵全诗。四、课堂总结这是一首描绘并
11、赞美春雨的诗,“喜”字统摄全篇,表现作者因雨下得及时而喜悦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品诗方法:诗情画意五、布置作业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囱教学总结【板书设计】春夜喜雨唐杜甫 喜喜爱春雨 学法:借助注释品诗意 巧抓诗眼悟诗情【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以读带动课堂,分层次达到目标,遵循了教学规律。这样,学生积极性较高,学习氛围浓 厚。在朗读上我采取了 “三读”来体会诗歌的方法:(1)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让学生读懂。(2)让学生读出韵味。(3)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4)悟读,感悟意境,体悟情感,培养学生读中理
12、解,读中想象的能力。2.注重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 ,我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对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 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 ,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做得相当好。另外,对词语的品析,学生相互间交流得认真、详细。不足之处1.译读的环节突出不够,影响学生掌握诗意。2.时间把握上有问题,导致结尾匆忙。3.一堂课下来,总是得失兼有。教学就是不断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们的学习方法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有勇气,有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会在教学的路上走得更远。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 .
13、过程与方法深入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诗后注释和赏析,了解诗句意思。3 .情感与价值理解和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教教学难点】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 被称为诗史, 他也被称作诗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 年 , 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 诗人听到这件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
1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二、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 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 学生互相纠正字音, 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 “t i”,不读 “di” ;还:读 “hu&n”,不读 “h&i”。)三、理解诗句1.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 , 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 当时作者正在此地。“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 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一带 ,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两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 忽然从剑外传来, 刚
15、刚听到这个消息, 涕泪就流满了衣裳。2.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 再看。“漫卷”, 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 所以收拾书籍 , 就要卷起。这两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 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3.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天。这两句诗讲了白天放声歌唱 , 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 , 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4.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即” , 就。这两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 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
16、, 便一直奔向了洛阳。四、 内容分析1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3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 “初闻” “却看” “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 ,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五、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 .同桌互相背诵古诗。囱教学总结【板书设计】首联捷报传
17、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颔联妻十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欢庆胜利颈联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尾联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教学全诗时,我抓住“喜欲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整首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 ?引导学生自读寻找“喜欲狂”。那么 ,作者为什么“喜欲 狂” ?哪些词能体现作者的“喜欲狂”? “喜欲狂”之后,作者想到些什么?又增添了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自读、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等方式 ,一步步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请学生扮演杜甫一家进行表演,抓住杜甫的动作,如“涕泪满衣裳” “却看” “漫卷
18、诗书” “放 歌” “纵酒”体现作者的心情。不足之处1.对情感朗读的引导虽有层次,但没有拓展内容。2 .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够民主,许多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没有或是较少有发言的机会。3 .学生朗诵古诗的情感不到位,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3 .情感与价值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9、。【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趣导入我们学过不少歌咏春天事物的诗句 , 还记得吗 ?( 生回忆 )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歌咏春天景物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讲授新知1. 读诗题 , 你从诗题读出了哪些信息?“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 “呈”是说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 , 并且说出了呈送的对象 :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 , 故称张十八。2. 你对韩愈了解多少?韩愈 (768-824),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 ( 今孟县 ) 人 , 祖籍昌黎 , 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 , 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20、, 又称韩文公, 倡导古文运动,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 有时流于险怪, 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但此诗的风格清新自然, 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 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 : “艰穷怪变得, 往往造平淡。” ( 送无本师归范阳 )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三、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 理解诗的大致意思。译文或注释: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 如同酥油一样柔腻光滑, 绿茸茸的细草, 远看似青 ,而近看似无。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 , 胜过春末满城拂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2. 探究 : 作者是怎样写早春景色的 ?这首诗咏早
21、春, 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 , 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 ,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 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 与一般不同 , 这是一种加倍写法, 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四、赏析诗句1. 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 , 你觉得呢 ?一个“润”字, 写出了雨丝的轻细和柔和, 有滋润的意思, 同时和缓而不朦胧, 又有无声的隐含意, 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 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原因。总之 , 一个“润”字, 形象生动 , 余味绵延。2. 韩诗写春草“草色遥看近却无” , 人们都说这句诗写得妙 , 说说它妙在哪里。提示 : 试想 , 早春二月 , 在北方 , 当树梢上、屋檐下都
22、还挂着冰凌的时候 , 春在何处 ?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 第二天 , 你瞧吧 , 春来了 ,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 , 留下了春的印迹, 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 , 远远望去 , 朦朦胧胧 ,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 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 , 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 , 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 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 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 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 , 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 好像也没有 , 可走近了 , 反倒看不出。这句诗, 真可谓兼摄远近, 空处传神。3.
23、会心一悟 : 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 体会和认识春天, 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 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 , 了解它, 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 , 可以“遥看”却难近视, 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有的事, 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 , 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看待社会形势, 何尝不是如此。4. 我们上课伊始所举的诗句你喜欢哪一句 ?说说它好在哪里。5. 拓展阅读展示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
24、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五、布置作业1 .背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 .在三、四句的基础上试创作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囱教学总结【板书设计】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背景 一(小草)春的使者 一早春胜暮春II早春的喜爱之情【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一、学法引领,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 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各方面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现学习的方 法。在这次课堂中,我以“三读”一一读准字音、读懂诗意、熟读成诵这一学法为线索,让学生按部就班充分自主学习。二、充分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情“书读
25、百遍,其义自见。”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体现,这次教学,我通过设计多个环节,利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在读准字音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去通过朗读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最后在读中感悟作者想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一个阶梯式的朗读模式,真正地实现让学生在读中悟意,读中悟境,读中悟情, 读中悟法。三、运用竞赛,让学生乐于积累“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生对新鲜事情充满了好奇心,特别是竞赛、游戏环节更是他们的最爱。如这次教学中“古诗词背诵”竞赛环节的设计,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们以大组为单位,成员之间一起合作讨论,集思广益,利用翻阅资料等各种方式来为自己的队 伍加
26、分,在这样一种欢乐、互动的课堂氛围中 ,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更好地融入课堂 ,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让学生从竞赛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会积累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不足之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主导,为了使学生在短暂的一堂课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简洁凝练,要能从繁复的文字中抓出要点。如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就过于冗长和啰 唆,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既拖慢了课堂教学 的进度,又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从多次试课的经历中我仔细观察了我每堂课下来学生举手的情况,发现课堂初始大部分同学举手还是
27、比较积极踊跃的,但到后面举手的同学基本上就固定在极个别同学之间。我仔细反思了学生举手回答后我的每一次评价,评语整体比较单一,语气也比较平淡。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如果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仅仅是简单的一句“你真棒” “你读得真好”,那学生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务必是大受打击的,所以教师应该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要多给予学生中肯、富有激情的激励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是真诚的 , 是发自内心的。这样学生自然会前赴后继地调动思维、积极配合老师, 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 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理解诗
28、歌内容。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 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 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 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3. 情感与价值懂得渔民的艰辛, 珍惜劳动成果。【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 , 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的经历, 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教学准备】1. 搜集诗人范仲淹的相关资料。2. 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启发谈话, 解释诗题1. 同学们 , 相信大家都知道悯农 ( 其二 ) 这首古诗 , 谁能背诵 ?( 学生背诵
29、)教师出示古诗: 悯农 ( 其二 )(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哪位同学能把它读好?( 指名朗读 , 评价引导 : 你读得可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 ( 板书课题 )2. 解诗题 : 同学们 , 你们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 : 江上打鱼的人。( 教师引导 :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 : 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 : 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3. 读诗题 : 全班齐读。4. 了解诗人。学生小组讨论所调查的诗人资料, 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 师补充总结。二、初读古诗, 了解诗意1. 自己读古诗。2. 借助
30、拼音 , 读准字音。3. 四人小组合作读诗。4. 指名读诗 , 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注意:“出没”的“没”读作“ m>”,不要读作“雇i”。“风波”的“波”读作“ bu”,不要读作“pu” 。5. 学生练习读古诗。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 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 ( 其他同学仔细听, 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 请帮助指出来, 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 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 好吗 ?)6. 学生齐读。7. 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 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三、深入学习 , 读诗解意1. 我们读古诗 , 不但要会读 , 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 下面请同学们, 再
31、次仔细地读读诗句 , 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 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1) 出示注释 :往来 : 来来往往。但 : 只。美 : 鲜美。出没 : 一会儿看得见, 一会儿看不见。风波 : 风浪。(2) 学生自由读 , 思考诗句意思。(3) 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4)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 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1)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 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2)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 , 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 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卷上浪尖,
32、一会儿被打入浪谷。人们都知道 , 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 , 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3) 小结 :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 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 在风浪中漂着, 一会儿看得见, 一会儿看不见, 多么惊险啊!3. 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1) 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2) 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学生交流补充, 师适当总结。4. 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5. 练习背诵古诗。四、细读诗文, 体会情感1. 同学们 , 你们可真了不起, 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 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 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
33、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 ?学生猜测。请大家自由读读下面这段话。( 多媒体出示句子: 一天 , 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 , 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 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 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 , 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 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 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 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 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 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 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其实就是诗句 :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 多媒体出示)3. 从这里你
34、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 客人很多 , 鲈鱼味道鲜美。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4.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 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 : 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漂荡, 时隐时现 , 场面惊险。(1) 教师出示画面: 同学们 , 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 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 , 一个是多么的可怕 , 力大无比 , 一个是多么的柔弱 ,轻飘飘。这是多么的危险看到了渔民的船 , 一会儿被卷上浪尖, 一会儿又被打入
35、浪谷。“卷”和“打”这两个动词用得真好, 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 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2) 学生朗读三、四两句。看着这滚滚波涛, 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 ; 看着这滚滚波涛, 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农民劳动很辛苦。5. 此时此刻 ,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 , 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试着说一说。6. 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 , 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 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 反映了什么
36、?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 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五、课堂总结江上渔者这首古诗是宋朝诗人范仲淹的名作。全诗只有短短的 20 个字 , 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 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 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 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 意境深远。六、布置作业抄写背诵古诗, 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学总结【板书设计】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妒鱼美(吃鱼者)(鲜美)江中: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打鱼人)(危险)渔民生活苦难艰辛【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目前,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程应
37、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培养语感”。儿童学习古诗文, 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我国的古诗文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 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儿童通过学古诗文,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又可以从情感上、思 想上得到美的体验。使其终生受益。本文的教学正是让孩子们通过这个小故事,来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不足之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互动交流的 时间很少
38、,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也很少,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文本 的挖掘不够深入,课本插图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应该让学生感受更多的词中的韵味 ,掌握更多的学习词的方 法。6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 .过程与方法深入学习泊船瓜洲,通过诗后注释和赏析,了解诗句的意思。3 .情感与价值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的情节,进入古诗诗境,体会诗人思乡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师批注教学过程,谈话导入
39、,直奔主题1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一一泊船瓜洲。(板书课题)2 .解课题,质疑课题。(1)读课题,你是怎么知道“泊”读“ b6”,而不读“p。”的呢?怎样理解这个课题?(2)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3.交流学诗方法。二、初t古诗,大体把握诗意1 .本诗的多音字很多,浏览古诗,怎样确定“间、数、重、还”的读音 ?(1)抽生读,谈一谈确定多音字读音的理由。(2)抽生分别说
40、其他字的解释,确定读音。2 .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画出来表示地点的名词,大 胆猜一猜。(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了解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师生 合作简笔画板书。(2)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 ,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3 .弄懂了这个问题,诗意就一目了然,同桌交流。抽生说诗意,知诗情,悟诗境。(1)作者泊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离家乡南京远吗?就“远”与“近”展开争论,找出各自的理由。在遥远的古代,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火车,单靠着双脚和一叶扁舟要翻越几重山和跨
41、过滚滚的长江水,可谓是万水千山,可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般的近 ? 引读悟情:因为作者心里想的是一一故乡,脑里装的是一一故乡,嘴里念的是一一家乡,因此 不觉得家乡远了,不由念着,生读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情深意切地叨着:京口(3)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 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你知道哪些描写江南的诗?在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同样写了江南的美,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得美呢?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4)而“绿”字前的“又”字我们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乡的哪些
42、景物会循环往复,轮回地来来去去呢?学生练习说话:燕子飞了,又飞回来的时候,春天去了,又再来的时候,草儿枯了,又再青的时候。(5)想想诗人曾经有哪些美好的生活。三、知背景,入诗境1 .古诗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诗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他。学生再 次质疑。教师补充介绍资料: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 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 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摇摆不定,最后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 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
43、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 ,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 去京赴任。从这一段介绍中,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 ?2 .诗人深知,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迈花甲的他,早已厌倦了朝廷的尔虞我 诈,可只要让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张变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政变法,守 旧派依然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只能忧心忡忡,踌躇满怀,将这满腔的千般不愿 万般不情,都化作叩问苍天,质问明月一一这是发自肺腑的质问呀!3 .积累有关明月的诗。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似乎作为古代诗人思乡的 标志,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
44、时有”,还是杜甫的“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还 是儿时念的“举头望明月”,亦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 达了诗人们一个亘古不变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四、回归主题,总结写法作者将这千古的思乡情怀,是通过写事还是写景表达的?(写景抒情)五、布置作业1 .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2 .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写景的好词佳句会更好。)囱教学总结【板书设计】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 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距
45、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 ,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 且内容少而空洞。常常会出现教师没动力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古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巧用推想,不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不足之处“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为迎合这次活动的主题 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 ,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这也是我在古 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
46、况下如何读 ?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所以下次课上要 注意这些问题。7游园不值【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2 .过程与方法运用远教资源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和写作能力。3 .情感与价值用远教资源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游园不值诗句的意思 ,感受这首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教学难点】理解a1句,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朗读领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发兴趣,精讲引思1 .(课前)集体背诵一首古诗。我
47、从同学们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 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2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春江花月夜)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赏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园门紧锁,友人不在,一扇柴门隔断了视线, 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中升起一股惆怅之情,正当诗人彷徨无措之际,不经意间抬 头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了出 来。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板书)这节
48、课我们就来学习 它。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1 .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自读一一交流读一一小组读一一齐读 (掌握节拍)2 .复习古诗学法: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 .同学们通过课前的搜集资料,在大家交流后,进行简单的整合。然后进行汇报第一部分的内容。(知诗人,解诗题)(学生回答的内容略;师生互动)4 .利用你手中的各种资料,自学第二部分内容。(合作完成)(抓字眼,晓诗意)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学生回答的问题略)师点拨“怜”在汉语中有“可怜” “爱惜”两种解释,这里应该是“爱惜”的意思。“小
49、”字意与“大”相对 ,这引申为“轻轻”。读全诗。完整地说说诗意。三、学生质疑,乐于探索(入诗境、悟诗情)1 .学生质疑的问题。2 .师问一个问题:你认为园主人是怎样一个人 ?(淡泊名利的人)师点拨:小中见大,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红杏” 一词一语双关,喻园中主人闭门隐居,但他的美德、名声在外。说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压抑不住的。诗人本来要扫兴而归,一转身却看到墙头脉脉含情的一枝红杏,蒙着阴影的心情顿时一亮,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板书:扫兴、喜悦)3 .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更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前两句应该读出扫兴、惆怅之感,后两句应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4 .指名读,齐读。诗人虽然没有看
50、到满园的春色,仍然满腔的喜悦,请同学们看着课文插图给这个园 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再想象一下满园的春色是什么样的。5 .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姓紫嫣红的美景之中,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背诵全诗。同学们试着跟着音乐来唱出来。(自拟题目,写一则短文)四、思维拓展,延伸探索1 .春色是多少古代文人墨客笔下不息的主题。老师这里也有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投影出示)(学生有感情朗诵)自由欣赏,小组自定。2 .齐读,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通过有感情朗读来细细体味大自然赋予我们的 美丽春色吧!(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3 .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或者叶绍翁的
51、诗句?让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小组选一名同学读)4 .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抒发对春天的感受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掌握诗人的方法去发现、去感悟、去动情。但无论用什么方法,应因文而宜,与时俱进,去雕琢、去彩饰,返璞归真。五、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题诗作画。囱教学总结【板书设计】游园不值未遇主人扫兴春色满园喜悦【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由于教材对a!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所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发挥想象理解诗意,避免了冗长沉闷的串讲,效果较好。但学生对诗的后两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体会
52、出诗句所包含的哲 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课后我还布置了诗改文的训练,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不足之处不尽如人意的是学生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不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才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第一是要读好古诗、背诵好古诗, 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是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对古诗进行“翻译” , 对于关键字, 必须知晓它的意思; 第三则是对古诗的意境有所感悟 , 尽可能地走进诗人的世界, 揣摩诗人的心境
53、, 对古诗的主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古诗的学习能力还比较低, 对于第一个目标的达成, 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第二个目标要教师辅助完成对于第三个目标的达成, 则需要及时点拨, 才能做到想象意境 , 体会感情 , 明白道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词的知识,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2.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 , 读出词所表达的情感。3. 情感与价值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 , 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人生。【教学重点】在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品味作者融情于景的妙处。【教学难点】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配乐【课时安排】教师批注1 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 创设情境师 : 同学们 , 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 对于我们来说 , 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 , 那就是“毕业”“分别”。“人生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到来了 , 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 , 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 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答 )师 :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 课件出示送别诗 , 今天 , 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词。齐读课题。读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解题 : “卜算子”是词牌名 , 它标明了词的调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山东职业学院辅导员考试真题
- 2024年山东交通学院辅导员考试真题
- 年度团队激励计划的实施
- 2024年陕西实验高级中学招聘笔试真题
- 多样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计划
- 2024年甘肃省乡村振兴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建材市场安全保障总结与规划计划
- 2024年泸州市纳溪区事业单位引进笔试真题
- 2025届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四中学八下数学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应对压力的心理调适计划
- 太阳能路灯安装工程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方案(技术标)
- 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 TSG+23-2021气瓶安全技术规程
- 2025高考语文背诵篇目
- 继子女断绝关系协议书
- 综合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 《玻璃纤维石膏板》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DB32T3748-2020 35kV及以下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
- 2024-2030年国内汽车电动尾门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
- MOOC 青草药识别-福建农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青春期的烦恼新专家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