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_第1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_第2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_第3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_第4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10古诗三首绳学目标1 .学会生字词。2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3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体会诗中的情感。【教学准备1 .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2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看见过马吗?骑过吗?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马诗,相信你们对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对照生字表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注意多音字“燕”,本课读y a h出示词语:燕山 月似钩 金络脑 踏清秋2 .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

2、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 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4 .品读第一、二句,理解词语: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爰山。这里借指边塞。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指导朗读。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 “月似钩”的丰富意蕴, 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 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

3、常愤懑的心境。)5 .品读第三、四句。何当:何时将要。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走:跑。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 “快走”,形象 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 敌呢?)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指导学生背诵古诗。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指名学生背诵。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 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

4、才能 的机会。马诗大漠沙如雪,写景燕山月似钩。悲凉清冷何当金络脑,抒情快走踏清秋。 杀敌报国石灰吟1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背诵古诗。2 .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 坚决同恶势力斗 争到底的思想感情。3 .通过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徽学难点1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2 .理解“清白”的含义。徵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揭题导入。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石灰吟。(老师边说边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 . “吟”的意思谁知道?(古时候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吟

5、诵的意思。)3 .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出示游子吟。(指背)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吟诵了母爱的伟大。所以石灰吟的意 思就是吟诵石灰。那作者吟诵石灰的什么呢?二、读出节奏。1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 .学生自读。3 .检读。相机理解“焚”,范写“焚”。4 .读出节奏,指读,齐读石灰吟。三、读懂诗意,感悟画面。过渡:同学们,于谦认为石灰“浑不怕”。“浑不怕”是什么意 思?石灰不怕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诗,去体会体会。(理解与画面结合在一起)1 .不怕“千锤万凿”。什么是“千锤万凿”?(锤,敲打。凿,挖掘。“千锤万凿”,这个“锤”和“凿”用“千”和“万”连起来,表

6、示什么?表示锤打的次数多。“千”和“万”是虚词。)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千言万语、千呼万唤、 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读着“千锤万凿”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出示课件,石灰的原料就藏在这样的深山里,要变成石灰首先就要经过千万次不断地锤击敲打, 但它浑然不怕。下面请一个同学来 读读诗的一二句(指读)。你还读出它不怕什么?2 .不怕“烈火焚烧”。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透过“焚烧”这个词语你 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出示课件)10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那 会是怎样的感受啊?过渡:是呀,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 呢?(石灰对烈火焚烧

7、的态度是“若等闲”。)3 .你知道“若等闲”是什么意思吗?(把它看成是平平常常的小 事)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还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一首诗来理解它的 意思。出示诗句,理解词意。4 .面对烈火的焚烧,石灰是那么的从容自若,它压根就不在乎 这痛苦。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三四句诗。(指读,评价,齐读)5 .不怕“粉骨碎身”(出示课件)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什么画 面?6 .(出示课件)这就是石灰的一生,不怕千锤万凿,也不怕烈火 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个词 浑不怕,带着你的理解一 定能读好第三句。(指读,齐读)7 .石灰什么危险与磨难都不怕。那它怕什么? 怕的是没有清白留在人间。“清白”就是干干净净,清

8、清白白,指高尚的节操。原来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是因为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8 .出示整首诗,刚刚我们感受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现在你能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吗。(同桌两人相互之间说一说)9 .同学们,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和画面的想象,你认识 了怎样的石灰?(坚韧不拔、坚强不息、视死如归、不畏艰险、有着 崇高的理想,这些精神其实都是石灰留在人间的“清白”。)10 .教师总结: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的情感)教师:是呀,一种敬佩之情油然生起。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石 灰的敬佩之情,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 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9、自由读,指读,齐读)11 .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我们学习古诗就得这 样反复地诵读。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 么?清白。(板书:清白)四、读出思想。过渡:留下清白仅仅只是石灰的意愿和理想吗?1 .读到这儿不由得让人想起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老师这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结 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评价他。(两袖清风,清廉爱民,刚正不阿,不畏强权)2 .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于谦和石灰的身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呢?(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难,他百折不挠,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他同样在人间留下了一一清白。)3 .

10、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是在写他自 己)4 .是呀,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伟大人格的印 证,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古诗中这种写法就被称为托物言 志。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借石灰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志向。 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借用松、竹 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你知道哪些?(青松竹石)过渡:是啊,诗人总是借助这些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 于谦就是借助了石灰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险等的志向。5.(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一心为国,却仍受到恶势力的 压迫,被押赴刑场。(1)这一天,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 为于谦送

11、行。刑场上,于谦又想到了他年轻时写的那首石灰吟, 于是轻轻吟道一一(女生读)“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此刻,于谦很坦然。他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 家,死亦何惧?他再一次大声地吟诵着 一一(男生读)“粉骨碎身浑不 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听到于谦的吟诵,全城的老百姓也大声吟诵着一一(齐读)“粉 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4)历史终将过去,但于谦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清白品格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让我们把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背诵古诗)6.会背,也要会写。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也被很多书法家创 作成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

12、(课件出示书画作品,师生一起欣赏)这 是横排格式的,这是竖排格式的。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练字纸 上,两种格式任选一种,来一展身手吧。生练字。石灰吟烈火焚烧视若等闲在人间留下清白托物言志不怕牺牲洁身自好1 .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 “咬定、青山、立根、原、 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2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 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3 . 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 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薇学难闾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 正直的

13、胸襟。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i、导入。1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 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除了江边还有哪里也可以呢?请看 下图。(出示课件)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哪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 (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 一位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山岩裂缝中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 你们想进 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 .请品读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故事。(课件出示)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 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

14、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 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 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一一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 芳香图5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二、指导朗读。1 .学生先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课件播放)先听读一一跟领读一一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 的读法。3 .教师拿出书写竹石诗的小黑板,抽一个同学上前来用斜 线画出停顿。指导读准节奏。4 .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三、理解诗题。板书:竹石

15、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 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 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1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2 .学生边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 情景。(二)“立根原在破岩中”1 .理解“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山岩的裂缝处)体会竹子生长环境 的艰险、贫瘠。2 .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3

16、 .把一、二两句诗连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课件出示)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自学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 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 强的品质。4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5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6 .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7 .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8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 岩之中。(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 .请自读

17、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磨”读m6,指磨砺、磨难、困难;“还”读 h d,意为还是。“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 j ng才符合 作者的真实意图。“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击:打 击。任:任凭。尔,你。2 .竹子不屈服于什么?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 风”。3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炼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 环境。竹子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18、。5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五、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展示课件)(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 础。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 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生活的磨炼,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 竹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 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 的思想情操。)(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