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水平练习题_第1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水平练习题_第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水平练习题_第3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水平练习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水平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古诗二首,阅读理解。过分水岭 饮湖上初晴后雨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宣。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潋滟:_潺湲:_2过分水岭写的是诗人温庭筠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见_引起的_。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西湖晴天时的_和雨天时的_。3细读过分水岭,选择一个话题,想一想,写一写。作者和溪水在三天的相伴中会出现哪些场景?告别时潺湲的溪水声在向作者诉说什么?答:_4根据古诗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过分水岭中“有情

2、”二字是诗篇的题眼,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_)饮湖上初晴后雨不是描写西湖的某处之景、某时之景而是概括描写,全面讲价。(_)过分水岭表达了溪水对作者的深情;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对西子的赞美。(_)5饮湖上初晴后雨最后一句把西湖比作西子,这个比喻恰当吗?说明理由。_2. 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回答问题。1理解“迎凉”,判断正误。(1)“迎凉”符合秋叶的季节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感到凉爽。 (_)(2)“迎凉”既符合秋叶的特点,也与诗人心中的伤感相融合。(_)2诗中的“河”指_,“岳”指_。“三万里”言河之_,“五千仞”言岳之_。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3本

3、诗与陆游的_一诗主题基本相同,表达了作者对_的同情,对_的期盼,同时暗含着对_的不满。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三万里河”指的是_,“五千仞岳”指的是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和很_。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的修辞方法。A.比喻B.夸张C.拟人D.对比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

4、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4. 阅读山行,完成下列各题。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解释诗中加点的词。(1)径:_(2)霜叶:_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_3“霜叶红于二月花”包含着怎样的哲理?_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思张籍_,_。_,_。(1)补写秋思。(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意万重:。开封:。(3)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说一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触动了你的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_6. 对比阅

5、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的形象。2对村晚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B.一、二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由远及近,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C.“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因为生活艰辛不得不从事劳动,不能接受教育的感慨和惋惜。3与“笛弄晚风三四声”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6、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4“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表现了牧童_、_的生活。5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村晚的前两句诗描绘的画面。_6描写儿童的古诗名句有很多,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一例。_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

7、治失意,漂泊流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两水”,指句溪和宛溪。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其好在何处。_3联系学过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8.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诗中都描写了山中的哪些景物?试着找一些出来。_2从哪句诗中知道了“诗人没有找到他要找的人”?_3这首诗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幽静”的山林环境,你能说说诗人是怎么描写“静

8、”的吗?_9. 课外阅读。四时田园杂兴春日宋范成大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注释)土膏:指肥沃的土地。一饷,片刻。饷,通“晌”。鞭笋:细长的竹笋。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_”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C.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

9、动态之美。3这首诗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10. 阅读下面的边塞诗完成练习。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_。_,犹是春闺梦里人。(注释)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貂锦:这里指装备精良的将士。无定河:在陕西北部。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1补全古诗。2从第一、二句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_的精神。11. 对比阅读。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注释)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思:意,情绪。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注释)安仁:县名。

10、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1(古诗比较)读两首古诗,完成练习。(1)闲居初夏午睡起中,选用了_、_、_这几种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诗中一个“_”字呼应了诗题,表达出诗人_之情。(2)舟过安仁写的是诗人_所见到的情景,诗句“_,_”写出了渔船小童的调皮。读完诗句,我的眼前浮现出了这样的情景:_。(3)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宋代的杨万里,两首诗都写出了儿童天真活泼、稚气可爱的行为,表达出对_之情。闲居初夏午睡起侧重描写儿童_的情景,舟过安仁侧重描写儿童_的情景。2(古诗积累)除了本单元所学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1)_(2)_12.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望

11、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诗人用_、_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用_、_两字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2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图景。_13.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稚子弄冰南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注释:稚子:小孩子。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1古诗的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2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_3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子“脱冰作戏”的场景,表现了孩童的_和诗人对孩童的_之情。14. 古诗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