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_第1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_第2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_第3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_第4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

2、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注)粥:稠粥。日昃:太阳偏西。(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微斯人(_) 日昃始食(_)去之南都(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遂大通六经之旨。(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各划两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4)怎样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 (1)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2)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于是

3、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4)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心”是一词多义:思想感情;内心;品行;本性;思虑,谋划。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微”是一词多义:如果没有;微小;卑贱;隐隐;稍稍。 日昃始食: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始”是一词多义:才;开始;最初。去之南都:离开到南都。“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去。 (2)本

4、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居,处在。庙堂之高,高高的庙堂之上。则,就。江湖之远,僻远的江湖。遂,于是。大通,博通。旨,要旨。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则忧其民(就为百姓忧虑),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就为国君忧虑)。遂(关联词)/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慷慨)/有志于天下(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4)本题考查句子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这句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范仲淹把自己的忧和乐和天下人联系在一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展现了一

5、种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一种奉献精神。但是结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心中有比较重的忠君思想,这是时代的局限,不值得提倡。 故答案为: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点评】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

6、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 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之”的词义辨析,“之”可当代词,代指人、事、物;可当结构助词“的”;还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往”,有时还可以调节语气,无实义。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辨析;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7、【附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

8、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整整5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阅读岳阳楼记,回答下面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9、,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连月不开_朝晖夕阴_而或长烟一空_日星隐曜_樯倾楫摧_把酒临风_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去国怀乡_(2)下列各项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0、60; ) A. 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B. 览物之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临溪而渔/而不知人之

11、乐                                      D. 不以物喜/以君之力(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 (1)放晴;日光;有时;光

12、芒;倒下;持、执;探求;国都(2)A(3)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课内的文言实词注意平时的背诵积累。开:今义多指关的反义词,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放晴”;晖:翻译为“日光”;或:该词含义比较多,在这里翻译为“有时”;曜:日、月、星都叫曜,在这里翻译为“光芒”;倾:翻译为“倒下”;把:翻译为“持、执”;求:今义多翻译为“请求、寻求”,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探求”;国:今义多指国家,古义在这里翻译为“国都”。 (2)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A. 一:均翻

13、译为“全、都”;B. 之:助词,的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而:表承接/却 ;D. 以:因为/凭借 ;故选A。 (3)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以:因为;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 故答案为:放晴;日光;有时;光芒;倒下;持、执;探求;国都;  A; 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

14、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附参考译文】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

15、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

16、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

17、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愚公移山)【乙】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

18、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荷担者三夫_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即有不称 , 妾得无随乎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9、0;) A.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C.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D. 始龀,跳往助之          王终遣之(3)用“/

20、”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 括 一 旦 为 将 东 向 而 朝 军 吏 吏 无 敢 仰 视 之 者(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5)【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_;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_。 【答案】 (1)肩负、扛(挑);覆灭;放弃,放下不管;称职(2)D(3)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4)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

21、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5)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见识深远、处事周密 【解析】【分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荷:hè,肩负。称:chèn,称职。 A哪里/表示陈述的语气词。B到,介词/对,向。C把/因。D都是代词,代人。故选D。 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

22、句意思是: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故停顿为: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汝:你。固:顽固。彻:通。为:做。 赵奢之妻对丈夫和儿子都非常了解,因此在国王面前支持丈夫,反对儿子。可知她观察细致入微;对于赵母的劝说,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说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答应不会连累你的。说明赵母有预见性,想的长远。 故答案为: 肩负、扛(挑) ; 覆灭 ; 放弃,放下不管

23、; 称职 。 D;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 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 ; 见识深远、处事周密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还可以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

24、词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参考译文】     【乙】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

25、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 而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买下来(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 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

26、、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大将不称职责的情况发生, 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 ”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4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

27、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8、0;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朝服衣冠            朝晖夕阴     &

29、#160;                            B. 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C.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30、;                             D. 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1、; ) A. 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B. 文章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C. 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D. 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4)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A(2)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3)C(4)从邹忌进谏

32、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解析】【分析】A项均为“早晨”的意思;B项不同,间:间或、偶然/间:参与;C项不同,孰:谁/孰:通“熟”,仔细;D项不同,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代词,指千里马。故选A。 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初,刚刚。若:好像。句意是:命令刚下达,许多

33、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C项有误,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 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邹忌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纳谏除弊,方能把事情做好。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34、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故答案为:A;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C; 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35、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6、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三闾祠 (清)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注】三闾(l)祠:位于潮南汩罗。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岁时:节今。(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骈死于糟

37、枥之间_是马也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湘兰沅芷年年绿_(2)翻译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A. 问所从来,具答之。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 孔子云:“何陋之有?”(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

38、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案】 (1)骈,两马并驾,一同;这样,指示代词;通晓;意指成长(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4)B(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

39、尽,而意无穷。(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分析】(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这样的马。是:这样;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绿:变绿。 翻译语句,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安,怎么。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

40、它日行千里呢?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句子划分停顿,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

41、、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判断句,故选B。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对文章内

42、容的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 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故答案为: 骈,两马并驾,一同 ; 这样,指示代词 ; 通晓 ; 意指成长 。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 B 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

43、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未有庸人不忌才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 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

44、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答题模式: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分析句子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6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

45、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

46、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躬耕于南阳(亲自)B. 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C.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D. 察纳雅言(文雅的语言)(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47、0;   B. 咨臣以当世之事                  C. 先帝知臣谨慎                  D. 兴复汉室(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8、0;   ) A. 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B. 选文第段“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出师北伐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C. 选文第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是表明自己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D. 选文有叙事,有议论,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语言恳切,感人肺腑。【答案】 (1)D(2)A(3)C 【解析】【分析】(1)D.“察纳雅言”的意思是: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雅言”指正确的言论,并不是指“文雅的语言”。故答案为D。 (2)A.“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指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49、;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故答案为A。 (3)文章的最后,对“已”承诺“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所以C项中的“表明自己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D;A;C。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

50、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

51、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

52、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7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榼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

53、,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少曾读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 , 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 , 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注】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瞳:村庄。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少曾读书_故尝歌_(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54、;                          B.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C. 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55、0;                     D. 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3)张远度来到“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年幼;所以(2)B(3)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少”这是是年幼的意思。 (2

56、)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前面写张远度有一天见到耕者王清臣读杜甫的诗,对他非常好奇,过了几天就专门到他家里去拜访,因此划线句的理解应为: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 (3)由“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可知第一问答案为:地多桃花林。结合内容分析,一日,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而且读的还是杜甫的诗。张远度没想到一个种田人这么喜欢杜甫的诗,非常的惊奇。据此可概括为: 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故答案为:年幼;所以 B 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点评】

5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译文】  &

58、#160;      天启初年,颍川张远度在颍南的中村买了田地,田地(旁边)有很多桃花林。一天,(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在村庄里来回走着。张远度听到(吟诵的内容)都是杜甫的诗。(张远度)于是喊着与他搭话,种田人自称姓王,名叫清臣,过去有田地,害怕(沉重的)徭役,(就)把全部的田地弃给他的本族人,现在给别人耕种。(种田人)年幼时曾读过书。有个客人在他家丢失了一本书,(这本)书无头无尾,(种田人)读着读着就喜欢上了,所以经常吟诵(杜诗),也不知道杜甫是个什么人。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

59、枝写的字模糊不清,都是(种田人)写的诗,后来(这些诗)经过战乱不知道在哪里了。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

60、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 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

61、无为于上 , 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注释):涯:岸边。欧阳公:即欧阳修。构:搭建。直:当,临。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伛偻提携(_)耳新乎其所闻(_)非丝非竹(_)(2)下列各组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B. 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62、)C.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D. 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一段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充分表现了滁人、宾客、太守的欢乐。B. 甲文写滁州的老老少少互相提携出游,前后呼应,歌声不断的情景,正是政通人和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欧阳修虽遭贬,但他并不消沉,而是为政一方,造福一方。C. 甲乙两文

63、都写了太守的醉和众宾的欢,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而乙文的景色更富于变化,更能表现作者爱好游乐的性格。D. 在滁州西南泉水边,有“丰乐亭”和“醒心亭”;“醒心亭”在“丰乐亭”的东边,地势比“丰乐亭”高。欧阳修与众宾客游乐时,一般是在“丰乐亭”饮酒喝茶,有时醉了或感觉疲劳时就到“醒心亭”去眺望风景。(5)(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 (1)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鲜);弦乐器(2)B(3)(那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4)A(5)“太守之乐”是指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新”:使(感到)新鲜。“丝:弦乐器。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伛偻”作为生僻词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A.都是表修饰的连词。B.前者“在”,后者“比”。C.都是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D.都是“用”之意。故选B。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苍颜”:脸色苍老。“颓然”:醉醺醺地。“乎”:于。“其”:这。还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