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_第1页
五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_第2页
五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_第3页
五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   其父,父不在, 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 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_2文中杨氏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_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个怎么样的一个小孩?_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_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

2、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A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连同。 有的人。想要。因为、由于。1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A_B_ 2本文对你的启发,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 来说明。(  )A.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人不学而不蕴,不亦君子乎3. 文言文阅读。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注释)徙:迁移,移动。已而:不久。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纸鸢:风筝。1解释下列加线词。(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下令猎于北郊(   )(3)民皆徙避之( )(4)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4、 )A.秦王出猎时,百姓纷纷离开回避,怕打扰秦王狩猎,表现了百姓们对秦王的崇敬爱戴。B.韩生之所以能料知秦王此次不会出猎,是因为他在王宫当警卫,熟知秦王的习惯与性格。C.本文情节曲折,依次写了:百姓躲避韩生劝止秦王将猎宫卫问故韩生释疑。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勤于观察思考,要善于从平凡小事中悟出道理。3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_。4.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梁国杨氏子九岁,。孔君平,父不在,乃。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曰:“此是。”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补充原文。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1)“君

5、”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的作用。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_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A.孔君平的话刚说完,杨氏之子马上就做出了回答,说明小孩子的反应速度快。B.杨氏之子的话让孔君平感到羞愧,无言以对。C.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且用了否定的方式,回答婉转。D.杨氏之子回答的话很正确,没有一丝纰漏,说明了小孩子心思缜密。5. 小古文阅读。陈晋之读书法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

6、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注释)本文选自扪虱新话,题目为编者自拟。陈晋之:人名。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癖:毛病。陈贤:对陈晋之的美称。良为得法:甚得读书之道。云:语气词。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画一处)所 谓 日 计 不 足 岁 计 有 余 者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岁计有余者   岁:_(2)然旋读旋忘   旋:_3翻译下面的句子。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_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

7、良为得法”的。_5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_6.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2解释题目的意思_3翻译下列句子。(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_(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_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_5写出你喜欢的三个寓言故事的题目。_7. 品词析句子。(1)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

8、,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2)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读上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句的含义。说一说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_8. 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_(2)廪食以数百人。_(3)何不试之以足?_(4)宁信度,无自信也。_9.

9、 阅读选文,完成练习。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节选自少年中国说)1选文的第一段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找出这些事物后填空。河流2选文中“_”这个词语表示将来会大有可为或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写一个和“前途似海”一样带有“似”字的四字词语:_3朗读选文第二段时的语调应该_(轻柔  低沉  高昂)些,理由是_4选文第一段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请结合你的

10、理解用线连一连。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象征着少年中国顶天立地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象征着少年中国突然崛起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10. 小古文阅读。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

11、者缺一不可。1这番话是写_的。在这段话里,他谈到的读书的要诀是:_、_、_。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_3“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这句话是用来形容:_4为什么说“此三者缺一不可”?_11. 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有删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A.愚公年纪大了,时间很多,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B.愚公家住在山区,北部很闭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很不方便。C.愚公想证明智叟说的是错的。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A.完成 B.于是,就3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河曲智叟亡以应(  )A.死亡 B.没有4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A.愚公是一个坚持不懈

13、的人。 B.愚公是一个不听从别人劝告、很固执的人。12.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3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_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

14、相互抵触,产生矛盾。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13.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夫 不 可 陷 之 盾 与 无 不 陷 之 矛,不 可 同 世 而 立。2课文采用了“事+理”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请分别用“   ”和“”在文中画出来。3根据故事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人物语言,人物动作,并完成练习。楚人:“吾盾之坚,_”(人物动作:_)。 “吾矛之利,_”(人物动作:他高高举起自己的矛,不时用矛盾在盾前比画着。)路人:“_”其人弗能应也。“弗能应”的原因是:_(用原文回答)4下列事例属于自相矛盾的是(   )A.我已经洗好衣服了,可妈妈总是不放心,要再洗一遍。B.嚷着要减肥的姐姐总是控制不住食量,还说:“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呢?”C.每天出门前,奶奶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路上小心。D.爸爸总是夸哥哥的字写得好,责备我的字写得不好。14. 阅读理解。疑神疑鬼夏首之南有人焉,日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霄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