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恩施高中、龙泉中学、宜昌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4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命题学校:恩施高中 命题人:金雯雯 李蓓蓓 刘群 审题:黄卫 吴京华1、 现代文阅读(35分)(1) 现代文阅读(本小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词最早开始于民间,所以在语言上有些粗糙,但是语言上也很直白、大胆,而文人写词就比较典雅、含蓄。【4】在中唐或晚唐,大多数情况下,文人写词仅是游戏的态度,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用来写诗和写文章。词在当时属于艳科、小道,是业余的时候创作的。文人词的创作长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所以就形成了“作闺音”“为艳科”的特色。到了李煜,他创作
2、后期的词的内容变得很真实,他用词写一个亡国之君内心真实的、深刻的、深远的痛苦。【2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词帝,“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为宋词开启了抒情言志的大门。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词作,除了延续宫体、花间风格之外,还有一些是写歌妓与文人之间存在感情上的联系,甚至有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1A】譬如,著名词人晏几道,早年过惯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一落千丈。黄庭坚曾评价晏几道 :“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 ;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 ;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
3、色,此又一痴也 ;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一句话,晏几道实在、单纯、重情义。正是这样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1B】大家熟知的临江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小苹”即是一位歌女。晏几道在写这首情深意长的感伤之词时,背后寄予的是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的切肤之痛。虽为艳词,但真挚深婉,表达了士大夫的仕途沉沦浮荡。词,不仅是在歌舞升平、瓦栏歌肆之间,与歌妓之间推杯换盏的文学创作,更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文学。我们知道,宋代的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宋代还逐渐取消了
4、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词人将眼光投向更为开阔的生活场景,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著名的“白衣卿相”柳永,对北宋的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用词描绘过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当时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倾杯乐 禁漏花深就是柳永为宋仁宗在元宵佳节之夜与民同乐时所作。这首词重在渲染上元节的节日气氛,“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柳永笔下的汴京富丽堂皇而又繁荣昌盛,为我们展示了有宋以来物富民康的社会生活风貌。除了城市,还有描写乡村。相对于城市的富庶、繁华,乡村词的重点在于勾勒农家之乐,展现出怡然自
5、得的、缓慢的、富有诗意的生活节奏。譬如苏轼笔下的“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皆是难得的、富有诗意的、文人化的乡村景色。他们亦曾在乡村的丽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苏轼在乡村中,获得“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洒脱与惬意,辛弃疾在乡村中经历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恍惚与惊喜。苏轼曾写作浣溪沙组词,展现“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热闹场景,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则是描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其乐融融的生活,让我们看到大文豪笔下的乡村世界依然让我们心旷神怡。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他们一方面承
6、担社会的责任,一方面注重个人生活。他们试图将都市生活与乡村野趣融为一体,在闲暇之余喜欢山水形胜,在登临游览中恣意抒怀。【2B】词这种不太严肃、可长可短、随即可歌的文学样式,特别满足了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也特别适合表现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4】如果我们说,宋人在诗文当中表达他们的治国情怀,有壮志的情怀,那么在宋词中,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热爱,对于宋代的边边角角细致入微地描述,就在词当中充分地表达了出来。由此来讲,宋词当得起宋代文学的主要代表。【2D】节选自康震都市燕乐中的宋词材料二: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7、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这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词,也叫做长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形式上看,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1D】 词大都是写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为了配合这种歌唱的场合和歌唱的人物的歌女,自然写的是比较柔婉的细腻的女性的美。所以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很多在诗里边不能表达的感情,能在词里边表达。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较短小的,所以它
8、天生来注定就不能写长篇巨制的内容,这是词在内容上“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的缘故。【1D】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发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纪事,什么都可以包括。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1C】所以说是“诗之境阔”。可是,我们还要注意后一句:“词之言长”。这不是说词的篇幅长,不是说词的句子长,而是说词给人的回味,词的韵味悠长。写爱情的小词,表现了人的心理感情的一种本质,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所以说“词之言长”。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D)A. 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以偏概全。】B. 黄庭坚认为晏几道这样实在
9、、单纯、重情义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前面是黄庭坚的评价,后面“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是康老师的观点。】C. 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而词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以偏概全。】D. 叶嘉莹认为宋词的“要眇宜修”之美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 南唐后主李煜继承了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创作前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B. 苏轼的浣溪沙组词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体现了二者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的生活态度。C. 宋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拥有一批非常杰出的创作者。他们的词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
10、生活,更反映了自己的人生。D. 为了满足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适应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词这种文学样式应运而生。【词在宋代以前就已经产生。】【注意,此题A、C两项在文中都找不到又绝对说服力的根据,只能说根据文中信息大致可推断。而D项是有“硬伤”的。】3、宋代词人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下面不属于这类作品的一项是(3分)(C)A.柳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 【写钱塘(杭州),大城市。】 B.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词所写地点不明,极有可能是一种虚拟,如对应现实,只能是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大城市。另外,此词是辛弃疾寄托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孤高自许情怀的,答案中“皇帝有时也走出宫
11、门与老百姓共同观灯,以示天下承平”之类的分析,不得要领。】C.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写黄州附近的蕲水(今浠水)县城外的乡下,且此词是材料一中所提到的苏轼浣溪沙组词之一。】D.吴潜满江红金陵乌衣园【写金陵(南京),大城市。】4、 结合材料一,分析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体现的文人词作的特点。(4分)典雅:写室内焚香,室内陈设玉枕纱橱,重阳节东篱把酒,体现了词人雅致生活状态。/选择高雅素淡的菊花自比,比喻精妙,更能体现词人的典雅情致。(任答一点)含蓄:全诗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东篱”用陶潜之典,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任答一点)【答此题,要注意结合两个内
12、容:材料一中对“文人词作”的相关表述;学习课文时对醉花阴赏析要点的理解。所以此题答案除了标答之外,应该还有可答之点。】5、 结合材料二,谈一谈词在宋代比诗歌更受市民大众的欢迎喜爱的原因。(6分)从形式上看,参差错落,长短不齐。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从内容上(其实是篇幅)看,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较短小的,没有宏篇巨制的内容。从情感表达上看词给人回味,韵味悠长,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2)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在斜塔下穆青【作者简介:穆青(19212003),著名新闻记者,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比萨,是意大利西部
13、的一个古城,它最著名的古迹是斜塔。建于一一七四年,高五十四点五米。据说当年建造时,由于计算有误,奠基不慎,致使塔身倾斜。没想到正是这一缺陷,却使它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十六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这里进行过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从此,斜塔就更加名噪全球。多少年来,人们慕名来到这里,既为凭吊伽利略,也是为了观赏这座斜塔与众不同的风貌。我们到比萨的那天,恰逢久雨初晴。斜塔耸立于绿草如茵的广场上,背衬着蓝天白云,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既奇特而又很有气势。这座塔共高八层,呈圆柱形,塔身底层墙厚约两米左右,塔内有楼梯可以直登塔顶。塔身全部,是白色大理石砌成,除塔顶和底层外,每层都有回廊,周围都环绕着
14、三十根大理石石柱。从整个造型上看,还是相当漂亮的。斜塔的一边是两座罗马式的教堂,它们和斜塔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古老的建筑群。为了要找一个适当的角度,拍下这座古塔的斜姿,我打开相机,在游人中穿来穿去,几次试镜头,都发现一个身穿红衣的怪模怪样的女人,正斜靠在斜塔下不肯离去。她向游人们招手,但谁也没有理睬她。大约半小时以后,当我们正在教堂里听向导他讲解时,偶一回头,又看到那个斜靠在塔下的红衣女人,好像在这古老的教堂里,忽然出现了一个中世纪的幽灵。她是一个大约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妇人,穿着一身红色的绣着花饰的衣裙,裙子很长,一直拖到脚背,下面露出一双白色的绣花鞋。她头戴一顶大沿软边的女帽,也是红色的,帽上
15、不仅系有彩带,而且装饰着羽毛,这样就更使得她那布满皱纹的面庞,显得格外清癯。这套奇特的服饰,决不是现代的时装,不知道她是从哪个时代的旧箱底里翻捡出来的。那么陈旧,不仅颜色灰暗,甚至有些破烂。这种古代王宫贵妇人的装束,只有出现在欧洲古典歌剧和绘画中,现在它突然出现于旅游者的行列,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啼笑皆非的感觉。但,这个老妇人似乎没有一丝难堪,相反,从她的神色和态度上看,她倒是十分矜持的。使我感到更加奇怪的是,她的腋下还夹着一把褪色的布伞,两手拎着两个很大的旅行袋,里面鼓鼓囊囊不知装了些什么东西。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着向导的讲解,显出一副庄重的,全神贯注的神气。但当向导讲完,大家纷纷提问的时
16、候,她却开始活跃起来,在人堆里钻来钻去,不时向这个、那个人流露一种不大自然的笑容。使人觉得她是多么希望引起人们对她的注意呵!比萨盛产大理石,斜塔广场的周围,摆满了许多出卖大理石制品的货摊和商亭。商贩们热情地招揽顾客,显得特别殷勤,唯独看见她走来,谁也不去招呼她,好像根本没有看见她一样。她本人似乎也丝毫没有注意到别人对她的冷淡,仍然东看看西看看,只是我始终没有看见她买过任何一样东西。看到这情景,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我问向导,她是不是外来的旅游者?向导耸耸肩膀回答说:“不,她是一个谁也不愿问津的活死人。”“她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还不是想让人们把她看作皇后。也没听说有神经病,从不哭闹,也
17、不失态,总是彬彬有礼,只不过近来提两个旅行袋,人们叫她旅游皇后。”说到这个戏谑性的绰号,向导眨眨眼睛,笑了。而这些,反倒引起我对这位老妇人的同情。我觉得在她这种失常的行动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精神上严重的创伤。【6C】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处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里,她的命运正像一团垃圾一样,不是被人遗弃就是任人践踏。生活上的熬煎,心灵上的抑郁和痛苦,不能不使她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可怜的变态。为了怕被人鄙弃,她把自己打扮成过去的贵族;看到外国旅游者到处被人奉承,她又拿起了阳伞和旅行袋。但这种可悲的妄想,并不能改变她的命运,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鄙弃和不幸。看到这一切,我仿佛看到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在
18、生活的漩涡中拼命地挣扎,而她所企求的只不过是最起码的生活权利,和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尊严。中午,我们在广场附近一家饭馆里午餐,我又发现这个可怜的老妇人,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她老远就注视着餐馆的橱窗,和堆满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眼睛里闪着饥饿的、贪婪的目光。可当她逐渐走近我们饭桌面前的时候,她忽然扭过头去,摆出一种十分矜持的神态,像一个庄严的修道士一样,匆匆地从我们面前走过,连一眼也没有再看我们,径向斜塔走去。很久,很久,我默默地望着她那红衣的背影,衬着白色的斜塔,由大到小,渐去渐远。这时我忽然发现,画面上的一人一塔,恰恰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斜塔是古代建筑上的畸形,而这个老妇人的形象,却是今天西
19、方社会上屡见不鲜的一种畸形。这两者在畸形上虽是相同的,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对待这两种畸形的态度又是多么的不同呵!【“抒情性议论”。】人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兴致勃勃地来观赏斜塔,关心它,爱护它,甚至为了怕它倒塌,不惜千方百计地对它进行挽救。可是有谁能够用这种心情,同样来对待这个可怜的变态的老妇人呢?有谁会关心她的“倒塌”,而设法予以挽救呢?这座闻名世界的斜塔,从它耸立的那一天起,几个世纪过去了,在这座斜塔下,人世间历尽了沧桑。蒙昧黑暗的中世纪已经作为历史的陈迹远去了,曾被宗教法庭判为“异端邪说”的伽利略的发现,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真理。可是,在这斜塔下出现的像这位老妇人那样的畸零人,连同漠视、奚落,讪笑她
20、的畸形的社会心理,何时才能远去呢? 【“抒情性议论”。】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A.本文记述了作者观赏比萨斜塔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但是,牢牢地吸引住作者的,却并非“名噪全球”的斜塔奇景,而是令他心灵震颤的异邦人。B.文章开头写了比萨斜塔的位置及其成为旅游胜地的原因,并进一步介绍了斜塔的造型和倾斜程度,这些是一般游记的必备内容。C.作者通过向导的话了解到老妇人精神上有严重创伤,生活上的熬煎、心灵上的抑郁和痛苦,使她产生了一种可怜的变态。【原文是“我觉得在她这种失常的行动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精神上严重的创伤。”】D.作者把写作重点放在了红衣老妇的身上,从发现到
21、仔细打量再到询问向导,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而变化。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D)A.全文四次写老妇人,或疏笔勾勒,或正面详写,或侧面介绍,或专项刻画,细致而又全面地展现了一个西方社会的弱者形象。B.在斜塔下以游塔为线索描写社会风情,一塔一人,恰形成强烈的对照,产生了集中、浓烈的艺术感染力。C.作者的抒情性议论,像恰到好处的画外音,把具体感受上升到对人、对社会的理性分析。D.这篇散文的长处,不在景物描写,而在于人物的刻画。文章利用环境和情节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散文中,一般不说“情节”。】8、 分析本文中老妇人和祥林嫂形象的相同点。(4分
22、)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1分)都被人们看不起,唾弃(1分)都有过命运的挣扎,祥林嫂希望通过捐门槛来获得一种信任,老妇人看到外国旅游者被人奉承,也拿起了旅行包和伞希望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2分)。9、 有人评价:“穆青的文章,由于适当地穿插描写和抒情式议论,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否体现了这一特点,谈谈你的看法。(6分)全文以游记所见,用富有哲理的描写和抒情式议论,达到了情真意切,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1分,题目问你的看法,首先要有观点)文中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如“她在望什么?”“她要干什么”作者替读者发问,使读者也迫切希望跟着作者找到答案。(必须要提到描写这种手法2分)
23、作者听到“旅游皇后”这个称呼时,没有笑,而是表现出深深的同情,最后看到一塔一人的对比时用了大段的议论文字发出了塔是畸形的,人也是畸形的感叹,进而上升到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现状的批判,深化了主题。(3分,情感1分,议论及主旨2分)【注意“抒情性议论”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选择题第7题C项也提到了。要能在文中找到这些“抒情性议论”的语句再来分析。这些句子往往是可以体现文章主旨的。这一点我们以后在读其他散文时也可以注意。】2、 古代诗文阅读(35分)(1) 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恭,字孝伯。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经常,常常】有宰辅之望。
24、与王忱齐名友善。尝从其父自会稽至都,忱访之,见恭所坐六尺簟【竹席,如“红藕香残玉簟秋”】,忱谓其有余,因求之。恭辄以送焉,遂坐荐【草席,草垫子】上。忱闻而大惊,恭日:“吾平生无长物【多余的东西】。”【这个故事是成语“身无长物”(“别无长物”)的出处。】其简率如此。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尽量施展、发挥】!”因以疾辞。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未拜,遭父忧。服阕,除吏部郎。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狡诈】事会稽王道子【注意断句:会稽王/道子,即司马道子,东晋宗室、权臣。】,恭言之于帝,遂诛之。道子尝集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僻陋小巷,指民间】之歌,恭正色曰:“居
25、端右【指宰辅重臣,又可专指尚书令】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取作准则、规范,即效法】!”石深衔【怀恨】之。及帝崩,会稽王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枢机大权】。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及赴山陵,罢朝,叹日:“榱栋【屋椽及栋梁】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时国宝从弟【堂弟】绪说【劝说】国宝,因【趁着】恭入觐【入朝拜见】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恭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道子知恭不可和协,王绪之说遂行,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与结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害怕】之不敢发遂还镇。临别,谓道子日:“愿大王亲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情,如“日理万机”】,纳
26、直言,远郑声【春秋时期郑国的音乐,因与“雅乐”相对,为儒家正统所排斥,被称为“淫邪之声”】,放佞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辞色甚厉,故国宝等愈惧。以恭为安北将军,不拜。乃谋诛国宝,抗表京师日:“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以报时施,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先帝登遐,夜乃犯合叩扉【字面意思是打开门,这里指私自进宫】,欲矫【假传、诈称】遗诏。赖皇太后聪明【指明察明鉴,答案翻译为“聪慧机智”有误】,相王神武,故逆谋不果。与其从弟王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诬陷】臣非一。赖先帝明鉴,浸润【谗言】不行。昔赵鞅兴甲【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鞅
27、以“清君侧”之名举兵进入国都,驱逐晋王身边的宠臣苟寅等】,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国宝及绪惶惧不知所为,用王珣计,请解职。道子收【逮捕】国宝,赐死,斩绪于市,深谢【道歉、谢罪】愆【过错、过失】失,恭乃还京口。恭性抗直,深存节义,读左传至“奉王命讨不庭”,每辍卷而叹。(节选自晋书王恭传)【文章加红的词语,是需要复习或积累的重要词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B.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28、C.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D.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B.山陵,“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的含义,于是便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山陵”。C.黍离,诗经篇章,是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D.登遐,“遐”有“长久”的意思,登遐指登上帝位。【“遐”是“远”的意思,引申为对他人死去的讳称;又特指帝王之死。】【注意此题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
29、下文有“矫遗诏”之语,故不可能是“登上帝位”,只可能是“皇帝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王恭生活简朴,对待朋友热情。王忱看到王恭坐的凉席很好,想着王恭一定有多余的,就要了去,结果王恭因没有多余的竹席只能坐在草席上。B.王恭志向远大,任命官小不就。王恭开始做官的时候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他认为做官如果不是宰相一类的就不能施展才学,于是托病辞官。C.王恭为人正直,敢于斥责权贵。司马道子在东府宴请朝中大臣时,尚书令谢石借着酒劲唱了僻陋鄙俗的小曲,王恭训斥谢石放荡不羁。D.王恭心存节义,始终言行如一。王恭读到左传中的有关内容时感叹不已,对不能讨伐王国宝的过
30、失表达深深的歉意后才回到京口。【根据文意,应该是司马道子对自己的过失深表歉意。】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4分)当时王国宝的堂弟王绪劝他,趁王恭入朝拜见宰相王时,埋下伏兵把王恭杀掉,王国宝不同意。(“从弟”1分,“因”1分,“觐”1分,句意1分)(2)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4分)按照我的忠诚,一定会舍身为国而死,因此王国宝等陷害我不止一次。(“殉国”1分,“谮”1分,“是以”1分,句意1分)14、王恭谋划诛杀王宝国,上奏章揭露了王宝国哪些不忠不义的行径?(3分)王国宝身居要职,邀宠逞威,独断专行,将危及
31、国家社稷。先帝升天之日,王国宝连夜私自进宫,准备篡改遗诏谋逆。和堂弟王绪结党营私,凶狠狡诈,一起煽动扰乱朝廷。【根据文中王恭“抗表”的内容,分层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节选)韩愈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超遥散漫【抢球时跑远分散】两闲暇,挥霍【快捷】纷纭【纷乱争抢】争变化。发难【发球刁钻】得巧【得球机巧】意气粗【气势豪壮】,欢声四合壮士呼。【注释】汴泗交流:指徐州,诗人此时在张仆射手下做幕僚。球:马球,古代的一种体育比赛。神珠:马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B
32、)A.“红牛缨绂黄金羁”句描写了群马装饰着用牛毛做成的红色马缨,马的笼头是用黄金做成的,侧面体现了马的威武。B.诗的第三联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打马球的两支队伍的表现,一支队伍悠闲自在,另一支队伍则神态紧张。【“超遥散漫两闲暇,挥霍纷纭争变化”意谓选手们在抢球时一会儿跑远分散,看上去很悠闲的样子;一会儿迅疾聚集,动作轻捷,情势变化多端。】C.“发难得巧意气粗”意在描写张仆射在打马球的竞争中技艺超群,在艰难的情况下依旧发挥出高超的技艺。D.尾联最后一句通过描写观赛士卒发出响彻云霄的欢呼声来突出张仆射的击球本领,紧扣题目。【这首诗是典型的古体诗,选项中用“联”这一术语是错误的,更何况这里是节选,哪里来的
33、“尾联”?】16、“霹雳应手神珠驰”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的“弓如霹雳弦惊”两句诗都使用了“霹雳”,试分析“霹雳”在两句诗中的异同。(6分)相同点。霹雳,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用声音来表现描写对象的速度之快。(2分)不同点。韩诗用霹雳比喻马球被击打的声音,表现马球被打出去的速度之快;(2分)辛诗用霹雳比喻将士射箭的声响之大,以此表现将士的勇猛。(2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庄子认为宋荣子“犹有未树也”,是因为他只能“,”,即仅仅分清了物我的界限,而没有达到无关荣辱、物我合一的境地。(2)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相信
34、总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表现出积极追求、乐观自信的心态的是“,。”(3)清代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明代王叔远所刻“大苏泛赤壁”核舟,舟舱小窗两旁刻有文字,右刻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前赤壁赋“,”,联语不工,却极为切题。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易错字: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易错字:长、济、沧】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一般来说,北方人爱喝红茶、花茶,南方人爱喝绿茶,边疆各少数民族爱喝紧压茶,比如蒙古人爱喝奶茶,藏族人爱喝酥油茶。有饮茶谣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
35、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A。” 。四川的茶馆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苏杭的茶馆以幽静雅致著称,广东的茶馆与“食”结合,北京的茶馆富于文化韵。北京作为古代帝都, ,有大茶馆、书茶馆、红炉馆、清茶馆、野茶馆等,老北京的大茶馆是具有多功能的饮茶场所。茶文化是介乎物质与精神文明之间的文明,它以物质为载体,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丰富的精神内容。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饮茶品茗开始的。进入中唐,茶成为日常生活饮料,禅寺茶风的兴盛推动了文人茶文化的形成,禅寺成为文人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会”则成为B 联结茶与文人的桥梁,一般由僧人邀请文人到寺院中品茶,借此机会赋诗酬唱,进行 C切蹉交流,茶会实际上是品茶
36、会兼赋诗会的一种形式。唐代陆羽组织的大型茶会杼山茶会,也是一种大型诗会,这种茶会一直到清代都延续不绝。随着文人对饮茶的参与和推动,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人茶文化。给亲朋寄茶,一般都是茶诗同寄,而收到茶后,也需以诗相谢。( )唐代杜甫和白居易、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诗词大家给我们留下诸多咏茶佳作。白居易一生 D 嗜茶成癖,留下五十多首咏茶诗。苏东坡咏茶诗有几十首,曾把“佳茗”比作“佳人”,且嗜茶到了梦中也不忘饮茶的地步,成为一段佳话。人们品啜香茗时,往往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煮叶索句、乐在清茗的东方饮茶神韵,在一定意义上,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涵,还塑造了炎黄子孙的
37、生命之躯。18、下列各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文中A处标点符号句号放到引号的外面才正确。【完全引用,句号在回引号之内。】B. 文中B处的“联结”可换为“连结”。【“连结”多实(具体事物),“联结”多虚(抽象概念)。】C. 文中C处的“切蹉”应改为“切磋”。【“切磋”出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本都是打磨玉石的工序,故为“石”旁。后比喻互相商量研究。】D. 文中D处“嗜茶成癖”的“癖”与“洁癖”的“癖”读音不同。【“癖”只有一种读音p。】【此题考查了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标点,考点虽然繁杂,但所考的点都是简单的、常见的。】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A. 茶兴助长诗兴,诗酒之外又一种特定的创作形态就是茶与诗构成的。B. 诗兴助长茶兴,诗酒之外又一种特定的创作形态就是诗与茶构成的。C. 茶兴助长诗兴,茶与诗构成了诗酒之外又一种特定的创作形态。D. 诗兴助长茶兴,诗与茶构成了诗酒之外又一种特定的创作形态。【根据前文内容应该是茶兴助长诗兴,故排除B、D,C项后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礼仪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宋朝考试题目及答案
-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初步设计评估报告2025
- 少儿英语全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智能家居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增长趋势与用户需求分析报告
- 弱电面试题目及答案
- 江西省上饶2024-2025学年初三第一次诊断性英语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2025年初三下学期联考期末试卷英语试题含答案
- 电商数字营销的技术提升试题及答案
- 聚焦2025年:医疗器械售后服务市场前景分析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报告
- 科研助理笔试题库及答案
- 产品上市计划
- 中国艺术歌曲赏析及实践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四川音乐学院
- CHINET2024年全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解读
- 膀胱癌健康宣教课件
- X线腰椎临床意义
- 零星工程框架协议书范本
- 绽放的梨花(2024年山东滨州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试题)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Here and now Section B 1a - 1d 教案
- 中国银行课件模板7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