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三步阅读法”初探_第1页
语文教学“三步阅读法”初探_第2页
语文教学“三步阅读法”初探_第3页
语文教学“三步阅读法”初探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教学“三步阅读法”模式初探【摘要】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尽量简化课堂的环节,把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找准一个切入点,整体感知文章,明白到作者写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就有了明确的思路,不会摸不着北了。品读一个思考点,体现课堂的文化品位,定位课堂的价值取向。拓展一个训练点,有利于学生走出文本,学以致用。【关键词】高效 简化环节 切入点 思考点 训练点【正文】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直以来不少老师为之而努力探索。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老师普遍认为在一堂课的四十分钟里,尽可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认为容量大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总担心这个知识点讲漏了,那个知识点没讲透

2、,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痛苦。诚然,一篇课文包容的知识点很多,要丝析缕剖,恐怕几天几夜也讲不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多提倡增大课堂容量,加强课内课外衔接,结果导致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游离了课文主旨,肆意发挥,无端延伸,忽略了教学重点,一节课师生忙得不可开交。然而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所获的又有多少呢?笔者认为应尽量简化课堂的环节,实行“三步阅读法”的模式,把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对此,也做了一些探讨与尝试,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一、一览众山小。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因为他以宏观的思维来俯视一切,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应居高临下地全面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只有整体感知了文章的

3、大致内容,明白到作者写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就有了明确的思路,不会摸不着北了。在此基础上再对课文进行深入地探讨,学生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当然整体把握课文,教师应找准一个切入点。例如:1、体会一种情感。如上老王一课时,很多老师都会以课文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围绕“幸运者” “不幸者” “愧怍”这三个词语来阅读课文。了解谁是“不幸者”?谁是“幸运者”?“愧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问题的设置不难,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便能准确把握。有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学生对老王与杨绛先生形象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2、把握一种写法。如学习范进中举时,以“范进中举前后在

4、经济、地位上的变化如何?”作为切入点。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动笔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明白到中举后范进的经济大为改善,地位也大有提高,从而明白到他三十四年苦苦追求的动力所在。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那么对一众人物的形象分析以及小说悲喜剧的探讨就迎刃而解了。3、理出一条线索。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并思考从这称呼的变化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能明白到这体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再深入探讨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以及于勒的命运,学生的兴趣就浓了。4、概括一个故事。对于较长的小说篇目,可以先让学生口头概括故事的内容,在概括中要求体现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

5、情(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要素。如学习心声时,学生能概括出,小说写了李京京想在区公开课上朗读他所喜爱的课文凡卡,却遭到老师的拒绝,他只有偷偷地在树林中朗读,最终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那么学生就会明白到文章的重点应探讨对李京京心声的刻画。从而再探究作者的心声就容易多了。当然,每一篇文章的切入点有很多,但切入点的设置不要太难,就如叶圣陶所言:“惟在启发诱导”,用一两个能牵动、覆盖全文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每堂课学生获益不求多只求好,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曲径通幽处。对文章的教学不能是蜻蜓点水式的停留在表面层次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

6、作为初中学生,读懂教科书上的现代文还是可以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他们洞幽发微,探求深意。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每堂课选取一个能体现课文的文化品位,定位课堂的价值取向的思考点作为教学的重点,体现一课一得。品读一个思考点,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对课文进行品味与感悟,这也是课堂的凝聚与张力所在。1、词语的品析。中学课文中选取的都是一些佳作名篇,作者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习春这一课时,朱自清那精彩生动的语言更值得咀嚼回味。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

7、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学生通过细细品味,领悟到“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起强调的作用,表现出小草可爱的情态。词语的品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这些方面着眼,品味用词的生动与凝练。词语品析,是指导学生理解、分析、品味、欣赏、运用字词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永远不可忽视的学习语言的基本活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文本研读活动。2、情感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章的灵魂。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

8、时,不能只停留在对驳论技巧的分析,更应体会到作者在当时枪林弹雨的白色恐怖下,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胆驳斥的爱国精神;读出师表时,难道只是通过翻译理解内容便可?难道不应体会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拳拳赤诚?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相信语文的价值还在于它对人文情感的熏陶作用吧。一般来说,对记叙性文体,应注重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通过分析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阅读议论性文体,应该注重领会作者的基本观点,并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论证关系;阅读抒情性文体,要注重透过形象的画面,分析蕴含其中的真情实感;阅读说明性文体,则要注重分析作者怎样抓

9、住特征来说明事物、阐明道理的。这样根据体裁特征,就能比较容易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精读。含英咀华,读出味道来。三、笑拈梅花嗅。我们不愿当“两脚书柜”,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感悟后,掌握了一种技巧与能力时,应让学生走出文本,拓展一个训练点,领悟运用过程的喜悦。1、阅读的拓展。阅读的拓展必须以课堂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多读”、“博读”,这才能真正实现拓展性阅读的现实意义。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可以拓展阅读2006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文章海上花园的生态杀手;阅读生命 生命时,可以拓展阅读季丽霞的生命的角度阅读的拓展不能太随便,应让学生有一种

10、“有章可循”的感觉。可以是同一内容或形式的优秀文本,甚至到主题相同、表现风格却迥异的文本。阅读的拓展犹如在一面镜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镜子,呈现的便是一条风光旖旎的文化长廊!2、读写的延伸。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在深入领会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用笔表露自己的心声。如学习词五首可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首,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当日情景;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课后,为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精神,可让学生运用实验法,品味一片树叶的独特美读写的延伸,应在深入品析课文的语言或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篇幅也应结合课堂设计而要求,不需要太长。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三步阅读法”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