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测试题_第1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测试题_第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测试题_第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测试题_第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 1 .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这材料反映的是()A.A.我国传统主流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B.B.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C.C.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D.促使“三教合一”现象出现2 2 .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A.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B.B.

2、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3 3 .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是先秦儒学的特质。下列思想中能够体现这一特质的是()A.A.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B.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C.C.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D.D. “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4 4 . .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出了这样一道题,“口口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其中应该是哪位思想家?()A.

3、A.孟子 B.B.墨子5 5 . .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A.外儒内法,大一统 B.B.无为而无不为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C.C.韩非子D.D.老子C.C.仁为本,为政以德D.D.礼法并施6 6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B.C.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D.7 7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示

4、,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A.A.霾是灾难的象征 B.B.C.C.君权神授 D.D.8 8 .公元前 12124 4 年,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经, 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 太学的兴办 (A.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 B.B.C.C.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D.D.9.9.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A.A.方士儒生宣传理学 B.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C.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D.儒学神学化的影啊1010 .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状况

5、不同,东汉初年创业集团大都出自“土族大姓”。以光武帝君臣而论,基本都是南阳、河北地区的土族大姓,往往同时具有“土人”和“大姓”的双重身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A.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落 B.B.东汉政治重心向东转移C.C.儒学独尊后的社会变化 D.D.贵族等级制的不断发展1111 .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A.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B.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C.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D.D.削弱了佛教文化

6、影响1212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曾经出现了“他们强化的是儒家的人伦道德实践,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天人感应自然规律“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可任选但后来自身却又流于佛教禅学的空疏”的现象。这一现象是()C.C.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趋向活跃的产物 D.D.儒学正统地位遭受冲击的体现1313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

7、功能论,均以()A.A.研究以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B.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C.C.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1414 . .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A.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的理论 B.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D.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1515 . .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

8、役。”这反映了()A.A.明代法律存在等级观念 B.B.小农经济滋生性别歧视C.C.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D.D.理学思想影响婚姻观念1616 . .明代后期某文学流派提出“性灵说”,强调诗歌创作要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这反映了当时()A.A.文学思辨化的发展趋势 B.B.传统思想受到挑战C.C.陆王心学成为统治思想 D.D.封建社会走向繁盛1818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A.不满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B.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

9、制 D.D.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1919 .南宋的数学著作数学九章中设计了一道算术题,大意如下:甲乙丙丁四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金、银、盐等,相互之间互有假借。“海外赴务抽毕,除纳主家货物外”,剩余的商品有沉香、胡椒和象牙,那么,他们应该得到多少回报。由此可见南宋()A.A.海外市场的扩大盛行以物易物 B.B.数学等传统科技发达C.C.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分离 D.D.政府鼓励民间发展外贸2020 .黄帝内经以“阴阳”为其解说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法则。在此基础上,伤寒杂病论系统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和发展阶段,确立了辨证施治方法。这说明中医

10、()A.A.佛教思想影响儒学理论建构的反映B.B.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结果A,A,具有其内在逻辑体系 B.B.立足唯物主义观念C.C.坚持道家的理论基础 D.D.重视经验体系建构二、非选择题2121 .思想是时代的花朵,古代中国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

11、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1)(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2)(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概括其思想的积极意义。22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材料二 18401840 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

12、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1)(1)根据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2)(2)依据材料三概括 18401840 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

13、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答案一、选择题1 1 . .【答案】C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选 C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A 错在“重新”焕发,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尚未处于独尊地位,选项 B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促使“三教合一”现象是在魏晋时期,选项 D D 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oCo2 2 .【答案】B B【解析】材料中豪迈的语言体现了孔子和孟子胸怀大志,并胸有成竹,怀着平国治天下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儒家在春秋战国动荡社会下安民治世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故 B B

14、正确;ACD不是材料的主旨。3 3 . .【答案】C C【解析】据材料“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体现了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故 A A 项错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体现了孟子的提倡气节的思想,也不符合材料,故 B B 项错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属于孟子思想,指君主以善心施行仁政,就能很轻松地管理好国家,体现了“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故 C C 项正确;“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不符合题意,故 D D 项错误。故选 C C。4 4 .【答案】D D【

15、解析】材料主要阐述了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一切要顺应自然,不可违背自然,“何劳人为乎”体现了“无为”的思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材料思想与老子的思想相一致,因此D D 符合题意。5 5 .【答案】B B【解析】根据“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初期借鉴秦朝暴政导致灭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故 B B 正确;A A 是汉武帝时时的治国理念,排除;C C属于儒家思想,不符合汉初的治国思想,排除;根据“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可知,D D 错误。6 6 . .【答案】D

16、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本性是善的,但却不一定善,所以天就立王来统治,导人为善,这是天意。其中“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董仲舒主张“民性本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意在主张君权神授。因此 D D 选项正确。A A 选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指的是思想领域的统一,与材料无关;B B 选项是荀子的观点,与题意不符;C C 选项是法家的思想,不是董仲舒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 D D 选项。7 7 .【答案】B 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所以最有可能是依据天人感应,选 B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霾”是天降异象而非灾难的象征,选项 A

17、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而非君权神授,选项 C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天和人的关系而非自然规律,选项 D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B。8 8 . .【答案】A A【解析】根据材料文字“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学习科目设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兴办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故选 A;A;根据材料文字“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 B 项表述“地方教育”与题意不符,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太学生入仕是做官途径之一,而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才是以考试为主

18、,排除 C;DC;D 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9 9 . .【答案】D D【解析】材料“汉运将终,应更受命”“以应天命”表明,汉代的儒学知识分子强调用更改年号来顺应天命,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主张,体现了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故 D D 项正确;汉代没有理学;顺应天命与道教神学无关;材料反映的是朝代末年的统治危机,不是君主权力遭到削弱而采取的措施。因此排除 ABCABC 三项。1010 . .【答案】C 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建太学,儒生成为入仕为官的主流人员,改变了西汉初期布衣将相的情况,故 C C 项正确;选官制度的变化是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由布衣将相到

19、士族大姓的转变,不能反映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故 A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重心的转移,故 B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不论是布衣将相还是土族大姓都不是依血缘作为选官的依据,不是贵族等级制的反映,故 D D 项错误。1111 . .【答案】C C【解析】根据“玄学出自老子”“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可知这表明魏晋玄学是儒道思想相结合产物,故 C C 项正确。魏晋玄学是融合儒、道两派思想而成,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感应思想,故 A A 项排除。从材料信息看,玄学从道家的角度解读儒学,发展了孔孟传统儒学,故 B B 项排除。材料反映玄学是儒学和道家思想的结合,没有

20、涉及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故 D D 项排除。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故 C C 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 D D 错误。1212. .【答案】A A【解析】从材料来看,儒家和佛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对儒家思想响,故本题选择 A A 选项。A A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的是儒学的改变,而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特点;D 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学正统土1313. .【答案】C C【解析】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

21、 ADAD 排除。B B 不符合宋明理学家的研1414. .【答案】A A【解析】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理”,故 A A 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佛教 g 变;的问题。发奋立志,向,故排除。C C1515 . .【答案】D D【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三纲五常”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是理学思想对婚姻观念的影响,故 D D 项正确;A A 项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本质,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影响,故B B 项错误;材料没有禁止寡妇改嫁,只是鼓励守节,故 C C 项错误。

22、1616 . .【答案】B B【解析】依据材料中“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等信息可知,明清之际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传统、追求个性的文学流派,冲击了儒家传统理论体系,因此 B B 选项正确。A A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表现自我,与“思辨化”无关;C C 选项错误,陆王心学在明清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未成为统治思想;D D 选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并非走向繁盛。故正确答案为 B B 选项。1818 . .【答案】D D【解析】材料“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强调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统治,这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张从明亡中反省君

23、主专制,故 D D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排斥夷狄”,而不是“不满排斥夷狄”,故 A A 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故 B B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主张民主”,故 C C 项排除。1919 . .【答案】C C【解析】根据材料“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海外赴务抽毕,除纳主家货物外”、“他们应该得到多少回报”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类似于近代以后的股份制,可见南宋时期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分离,故 C C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海外市场的相关信息,故 A A 项排除;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彳统科技发达的结论,故 B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政府对发展外贸的态度,故 D

24、 D 项排除。故选 CoCo2020 . .【答案】A A【解析】根据材料“伤寒杂病论系统分析了伤寒原因、症状和发展阶段,确立了辨证施治方法。”可知,中医具有内在逻辑体系,A 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立足于唯物主义观念,B B 选项说法错误。中医阴阳理论和辨证施治并不能说明中医坚持道家的理论基础,C C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医重视经验体系建构,D D 选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2121 . .【答案】(1 1)观点: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代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2)(2)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学

25、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积极意义: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武器。【解析】(1)(1)一问根据材料一“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汉代大一统局面形成、政治体制奠定及汉族主体文化的形成进行回答。(2)(2)根据材料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知黄宗羲主张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二问结合所学从对近代民主思潮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22.22.【答案】(1)(1)过程西汉: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朝:朱熹等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原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政治上:封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