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语文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鉴赏_第1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语文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鉴赏_第2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语文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鉴赏_第3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语文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鉴赏_第4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语文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语文)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不能成为教育。”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蕴含丰富的情感,有的悲壮雄浑;有的温馨典雅;有的沉郁苍凉;有的气势磅礴,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流传不衰,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真切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一、语文教学中蕴含的情感性我们课时目标考虑较多的是教参,是考试的内容,是课文的内容,对教学的对象学生却考虑得很少,至于明确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几乎是忽略不计,最多就是作为每次课文内容后一点时间的“拓展”、“讨论”,白居易言“感人

2、心者,莫先乎情”。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新语文课程标准更把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进入教材的作品,大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或讴歌真善美,或鞭挞假丑恶,情感色彩极其浓烈,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热爱语文,被文字所感动,进入语文角色中去,然后才能带着鲜明而有深厚的情感色彩去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可是,中学生现在正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阶段,逆反心理、抵触情绪较强,如果老师采用高压政策,必然会造成师生矛盾加剧,如:我们学校一位教师,逼迫学生写千字作文,许多学生凑足了字数,有一个学生因字数不够,教

3、师就对他言语讽刺,结果学生“揭竿起义”。我认为教师做法值得商榷,你应该平等对待学生,真诚指导他们,保持课堂上融洽的气氛。要知道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效应,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学生才能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感受到老师的魅力,产生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才会获得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获得理解、支持,和老师一道走出学习和心灵的“困境”,获得更多的欢乐。综上所述,情感教育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情感,并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二、在语文教学法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

4、 1、提高素养 挖掘情感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法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这一特点,以情育情,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两点:(1)铸就高尚的师德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影响。(2)夯筑扎实师功 词语丰富,幽默风趣,就像说书艺人的鼓琴之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力武器,如果教师语言干瘪无味,只会把情感丰富的好文章教得音调枯燥,教师还要博学多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教学出师表,我上课前介绍了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学生听得很入神,并能自主了解文章思想。2、借助教材 感悟情感“寡情而无

5、鉴赏力”,不仅阐释了主观情感要贯穿于作品之中,而且还领悟出情感在审美中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情感,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在播放缅怀周总理的音乐中,发出对周总理的呼唤,引起学生对总理的无限思念。教师可用范读来影响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当教师把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感情自然会流露,并传达给学生,真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怀着对小女孩的同情,满怀深情地范读这篇文章,读完后,师生都流下了同情的热泪,可见教师的情也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情感得到升华,以

6、后学生见到弱势群体,怎能不伸出援助之手。3、借助教具 触发情感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有位老师曾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插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看着,听着,读着,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学生也能自己解决文本中的信息。4、走出课本 深化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教是为了不教”,因为新课标强调由课内到课外的能力迁移,于是拓展延伸就自然崛起了。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小常识,先进理念,一两句诗或欣赏名著,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且有无穷乐趣,这样课内外互相促进,两全其美,何乐

7、而不为?如学习朱自清春,可学习他的匆匆,也可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5、走入生活 培养情感很多专家都提到语文外延大到生活,根据这一特点,尽量把课本知识,把写作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本、大课堂中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知识的可贵,世界的精彩。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朱自清背影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听歌曲父亲,从油画中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从那充满感伤的歌曲中,从背影的细节中,学生体会到父亲的无声爱,想到今后如何回报父亲,并由感恩想到抱恩,此时让学生写一篇“感恩”的文章,学生思维飞扬,两眼含泪,情感充沛,匠心毕现,真正文心斐然。综上所述,在社会各界呼唤新人才的

8、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感之“河”中扬帆启航!乘风破浪,驶向知识彼岸。三、课外阅读中蕴含的情感性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 新课标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总量和各年级段的分量,即“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为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而那

9、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流传不衰,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能够传染他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经典著作通过情感与形象的力量,给学生提供一种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创造一个使学生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氛围和人文环境。它的教育功能,能够启迪灵魂、激励意志、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素质,从而起到重铸自我的意识作用。客观地起着处世“指南”和人生“教科书”的作用。所以,我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去感染自我、教育自我。四、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一)选择阅读的恰当切入点,激发学生在阅

10、读中的自我需要选择阅读主体看,学生对教师所推荐的经典读物一般都有排斥的心理。阅读此类读物需要耐心精力,学生浮躁的个性追求的时尚都相去甚远。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特点,我从课外读物中选取针对性强的短文或精彩片段,经过精心的准备,以师生互动的鉴赏形式开展学生实践生涯的第一堂课外阅读课。如以妈妈的诺言和泪水为例,此文写了一位儿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成长历程中,妈妈“反说”老师的负面评价,呵护了孩子自信和自尊的故事。考虑到此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我穿插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家长会上教师告知你的缺点后,你妈妈会待你?2、如果你是老师或者是妈妈,你将如何对待文中的“儿子”,为什么?3、“老师

11、说:你独生子考重点高中危险。”你推测一下文中的妈妈会怎么给儿子说?4、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儿子哭着对妈妈说:“.。”请你揣摩一下,儿子会说什么呢?引导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与自我对话沟通,结合学生自我的现实生活并给予创造发挥的余地,在剖析作品、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以最自然的状态投入阅读,以一个恰当的点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趣味性、同时使学生意识到课外阅读与自我的紧密关系,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科学的阅读观。(二)触摸阅读的情感触发点,叩动学生在阅读中的心灵情弦,帮助学生消除课外阅读的隔阂感。基于人生阅历、生活积累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往往是机械性的和肤浅的,很难体会其中的蕴

12、意。因此,阅读初始,我先引导学生触摸到作品的情感触发点,并运用这个触发点来叩动学生的心灵情弦,给学生“心中有阅读,阅读中有我”的相融境界。以课外阅读你有没有虚度此生为例,我先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为下一步的引导作情感上的铺垫。学生有谴责教士冷酷虚伪的,有赞赏牧师讲道有方的。但几乎没有学生谈及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现。显而易见,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停留在很客观的立场上,以一位很冷静的“看客”身份做出评价而已,并没有感受到作者寄托在其中的情感,更谈不上叩动学生自我的心灵情弦。结合对作品的领悟及学生的感悟,我着重进行了情感上的鉴赏引导:当这些信教者走进教堂,以一颗虔诚的捧起圣经的时候,他们

13、肯定希望自己能求得真善美的真谛,拥有高深的灵魂、善良的心。然而当他们面对不幸者时却表现得麻木、冷漠甚至是冷酷!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嘲笑谴责他们的虚伪!因为一举手、一投足的帮助,一个字、一句话的鼓励,对于生活在幸运中的人而言再容易不过了!容易得让幸运的我们都有忽略了!怀揣着悲世悯人的美好愿望走过岁月、走过身边的不幸者,我们却吝惜于点滴的付出,理想的道德与触手可及的慈悲之间是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回首生命的往昔,尽管,我们从不否认自己的善良,可真实的自我又何曾付出什么呢?可能你不记在这个小镇流浪了近十年的“古力特”何时消失的;你也没有在意过那位奔波在恶臭的垃圾房之间的六旬老太太;孤苦的老者;年幼的乞儿:

14、那些托儿所在低层的弱者-无数次,你经过他(她)的身边,你可曾给过他们一点帮助、施舍,哪怕是一个同情的目光?我们或高傲或漠然甚至鄙夷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不经意间,我们让善良虚度!借助教师的情感拓展,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并从文章境地进入现实,用作品中的“他”来折射出现实中自我的狭隘、冷漠,以此触动学生自我的心灵情弦,从而感染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消除了学生在阅读中的隔阂感,真切地感受了作品的情感并为之动容。(三)搭建阅读的心灵交汇点,帮助学生进行内心情感与外部世界的摩合,实现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内化。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体好书,就是人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用权

15、人高尚。”首先得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社会”,完成自我情感与作品所演绎的外部世界的摩合过程,帮助完成内心情感的自我内化,方能收到读好书的效果。以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耳聪目明的学生无法价值作者对于光明的渴望,无从体察作者写作的意图,阅读仅仅停留在了一个健康签到地一个残疾者的屿上。我所要做的就是尽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能最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渴求。阅读前,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同学们,明天假如你要去著名的迪斯尼乐园,可是支了之后你什么也看不到,听不到,也不能开口说话,只能凭感觉走,凭触觉摸。你必须要在里面呆上一个星期:第一,你会有什么感觉?第二,你最渴望什么?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我进行了第二步引导:你知道什么是电视,什么是绿色,你也知道妈妈是什么样的,太阳是什么样。可是九岁的海伦-凯勒什么也不知道。她摸着电视时不知道这是何物,她摸着妈妈时不会和具体的称呼联系起来。她无法感觉绿色是什么样,太阳是什么样样。她只是活首,在一个漆黑的、无声的世界里人一个人孤独地活着。年复一年,那是一种窒息的让人发疯的生活海伦-凯勒会有怎样的渴望呢?”通过这两步的引导,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作品的意图背景上,搭建起了一个心灵的交汇点:渴望光明,珍爱光明;热爱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