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考试题目_第1页
文学理论教程考试题目_第2页
文学理论教程考试题目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 无论是 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 C )A 文艺学B 文学学 C 诗学 D 文学理论2.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 D )A17 世纪 B 18 世纪 C 19 世纪 D 20 世纪3. 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 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 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 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 ( 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 作品、艺术家、 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 (

2、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 B )A孔子B 孟子 C 荀子 D 庄子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 ( C )A社会生活的反映B 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 ( B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 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 ( C )A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 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 (

3、C )A人的生活活动B 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A人的生活活动B 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 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 ( C )A人的生活活动B 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 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出发 点和归宿点是 ( C )A社会生活B 文学作品 C 人 D 摹仿文学活动的前提是 ( B )A生活的积累B 人的生活活动 C 知识的积累 D 作家的出现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

4、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 ( 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 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 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这个尺度是指( A)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这个尺度是指( B)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A)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B)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

5、观念是( C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D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 C )A 15 世纪B16 世纪C17、18 世纪D 19 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A 英伽登B 兰瑟姆萨特 D伽达默尔西谚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A创造性质 B 再创造性质C 意识形态性质D 反映论性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A 20 世纪 30 年代20 世纪 40 年

6、代C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A英伽登B 兰瑟姆姚斯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A英伽登B 兰瑟姆C 姚斯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 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 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A系统结构 B 交往结构 C 读者反应系统D 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 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A康德B 席勒C 弗雷泽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 相似律 B 接触律 C 必然律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A 相似律 B 接触律必然律可然律最

7、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康德B 席勒黑格尔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A康德B 席勒黑格尔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巫术游戏宗教 D 劳动刘勰文心雕龙 提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强调的是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A总是平衡B 总是不平衡并不总是平衡 D基本平衡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A惟一因素B般因素次要因素最终因素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其文学的概念是A广义的B 狭义的审美的符号学的中国

8、最初关于文学的定义所体现的文学含义是A广义的B 狭义的审美的符号学的论语·先进 :“文学,子游子夏”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A广义的B 狭义的C 审美的符号学的在西方 18 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A广义的B 狭义的审美的符号学的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A先秦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鲁迅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指A先秦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A古希腊时期B 古罗马时期 18 世纪19 世纪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A广义的B 狭义的C 审美的符号学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

9、是指话语意义的A 单一性 B 多重性 C 明确性 D 完整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 ( B )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 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D 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 ( B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一定政治服务D 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指出了 ( B )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

10、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C )A全盘继承B 全盘否定 C 批判地继承 D 无须继承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 C )A为人民服务B 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 继承文学遗产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物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 ( A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毛泽东 判断古代文学遗产价值的一条重要的标准是 ( C ) A革命性B 先进性 C 人民性 D 当代性第六章 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创造“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 ( A ) A德意志意识形态B 共产党宣言C剩余价值论D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文学创造与科学创造比较,其特点是 ( C )A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B

11、 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C力求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A语言B 言语 C 线条 D 色彩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A严谨的逻辑B 严谨的语法结构C服从说明的需要D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形成的文学观念是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A艺术摹仿自然BC艺术即直觉D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A诗言志B 诗缘情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A毛诗序BC陆机文赋D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A描述已经发生的事BC叙述个别的事D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的是 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华兹华斯 C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 认为“艺术

12、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A科林伍徳B 苏珊·朗格西方古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艺术表现情感艺术是情感的形式C 诗者,吟咏情性 D乐记钟嵘诗品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描述体现理念的事B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D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是C 贝尔 D( A )感物吟志( C )( B )阿恩海姆( A )A艺术的摹仿 者C艺术生的产者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A别林斯基B 艺术的创造者D 生活的旁观者B立普斯 C 洛克D( B )克罗齐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把握的思维特征是 ( B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

13、D理性思维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 ( C )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 ( B )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是( B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是( B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 C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

14、D艺术构思创作动机的触发往往表现出一种( C )A单一性B直接性C复杂性D机械性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 A )A想象B 联想C幻想D记忆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B )A想象B 联想C幻想D记忆接近联想是指A 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类似联想是指 ( B )A 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对比联想是指 ( C )A 由于事物间在

15、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指 ( A )A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 ( B )A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 D )A 记忆 B想

16、象 C联想 D情感颜之推说:“为文犹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强调的是( B )A回忆与沉思的关系B 情感与理智的关系C灵感与直觉的关系D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A夸张B变形 C突出D简化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为( C )A变形B漫画 C陌生化D粘合文学创作中由“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属于( C )A积累阶段B构思阶段C物化阶段D修改阶段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强调的是( B )A“形之于手”是“形之于心”的深化B“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矛盾C“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统一D“形之于心”对“形之于

17、手”的制约曹植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 B )A推敲B即兴 C雕琢D灵感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从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是( C )A人民性B倾向性 C真实性D功利性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 、“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B )略去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的构思方式称为D )A客观的真实B 假定的真实 C 历史的真实 D 科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 ( C )A客观的真实B 事实的真实 C 假定的真实 D 历史的真实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概括要达到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A为一般而找特殊B在特殊中显出一般C只要描写了特殊就具有了一般D 把特殊归纳为一般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 他在文赋 中说:为情造文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C诗缘情而绮靡为文造情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A以热情为元素诗意的裁判C唤起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古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