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201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浙江省东阳市201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浙江省东阳市201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浙江省东阳市201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浙江省东阳市201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巍山高中2013届九月语文综合测试卷2012.09(考试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公信力 关怀倍至 豢(juàn)养 获益匪(fi)浅B.刹风景 墨守成规 反诘(jié) 含英咀(z)华C.倒春寒 抵掌而谈 箴(jin)言 汗流浃(ji)背D.文绉绉 含辛茹苦 内讧(hòn) 罚不当(dn)罪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张炜创作的450万字的鸿篇巨制你在高原,长篇累牍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风貌,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B.“3·11”东

2、日本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各地纷纷举行了悼念仪式,举国上下哀鸿遍野,沉浸在悲痛之中。C.“厚德”这一北京精神源远流长,建城三千多年、建都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培育了北京人厚德载物的胸怀和品格。D.目前国内整形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做整形手术风险很高,据统计,美容整形业连续三年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B.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C.有研究表明,熊胆并非不可替代的

3、特效药,没有哪种病必须用熊胆治疗,使用人工合成的熊去氧胆酸也同样可以达到治愈好的效果。D.某网站就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分配”以82.48%的关注度高居榜首。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语意和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 茶树的国家。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仅是 茶味的优劣,更是领略饮茶的 。A.发现、利用、栽培 品鉴 情趣B.发现、栽培、利用 品鉴 情调C.发现、利用、栽培 品尝 情调D.发现、栽培、利用 品尝 情趣5.下列依次在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0

4、世纪的中国文学从古老的历史中走来,它 过与传统母体文化断裂的痛苦,更 到降生的喜悦。 , , 。但中国文学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迫使它必须清醒,由清醒而冷静,由冷静而自强。感受 经历被迫敞开的国门令它茫然失措浓烈的“老中国”气息使它步履维艰突如其来的“欧风美雨”更是让它惊叹自卑A. B. C. D. 二、本大题共19题,共69分。【一】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

5、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

6、反情,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注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反情:内省,省察自己。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赆:财物B.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伐:功劳C. 交友未笃 笃:忠厚D. 恶能善之矣 善:认为好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主虽过与,臣不徒取B.而其名无不辱者此所以欲荣而愈辱C.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D.以此厚望于主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7、是A. 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B. 修身会计则可耻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合理地支配钱财是可耻的 C. 然用己未必是也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D.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二】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

8、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

9、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战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

10、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新唐书·列传十四节选)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旌:表彰B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 竟:最终C文帝命覆陇西牧簿 覆:遮盖D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简:选拔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A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帝遣其家僮往召,

11、通趋斩之B通发关中兵击之 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C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 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D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装订线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D屈

12、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分)(1)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4分)(2)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3分)14.断句。(3分) 高 祖 起 代 王 遣 通 守 河 东 战 久 不 下 高 祖 留 兵 围 之 通 势 蹙 或 说之 降 曰 吾 蒙 国 厚 恩 事 二 主 安 可 逃 难 独 有 死 报 尔【三】尹师鲁墓志铭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

13、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

14、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

15、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C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16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3分)A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B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C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D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下

16、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1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4分)(2)将吏有违

17、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19.断句师 鲁 少 举 进 士 及 第 为 绛 州 正 平 县 主 簿 河 南 府 户 曹 参 军 邵 武 军 判 官 迁 山 南 东 道 掌 书 记 知 伊 阳 县 王 文 康 公 荐 其 才 召 试 充 馆 阁 校 勘 迁 太 子 中 允【四】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后尝奏事殿中,语不合,

18、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他日,与温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准

19、引仲舒为证,逊令宾独奏,其辞颇厉,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 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

20、:“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准辄引帝衣 引:拽住B召准问所以不平状 状:情形C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 雅:向来D自褰衣以示准 示:看着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 若属皆且为所虏B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吉赃少乃伏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1、D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寇准“少英迈”,为官期间竭尽忠诚,屡进忠言,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能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皇上所倚重。B在太宗就大旱事“延近臣问时政得失”时,寇准认为大旱是由刑罚不公引起的,他这样讲,不单是为祖吉申屈,更是为了揭露朝中奸佞。C寇准被贬青州时,皇帝常常思念他,并且还多次向左右的人打听寇准在青州的情况,左右的人揣测皇帝将召寇准回来,也为寇准说好话。D在对待立储的问题上,寇准认为是为天下的百姓选择圣明的君主,不需要和后宫的嫔妃、太监以及大臣们商量,只要皇帝认为可以就可以定下来。23把文中画

22、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4分)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3分)2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至 道 元 年 加 给 事 中 时 太 宗 在 位 久 冯 拯 等 上 疏 乞 立 储 贰 帝 怒 斥 之 岭 南 中 外 无 敢 言 者第三部分,语言文字,共66分。25.名句默写,任选三道,一空一分,共6分。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人道寄奴曾住。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2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23、。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一首很有意蕴的诗。从这首诗中,有人读出了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不能没有发现的眼睛;有人读出了若没有追寻的过程,也许永远学不会珍惜;还有人读出了任何一种成功都并非偶然,除了努力,还需要时间的积累请根据你读这首诗的体会,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巍山高中2013届九月语文综合测试卷(语文答题卷)一、 客观题(每题3分,共54分)123456789101112151617202122二、 主观题(96分)13、(7分)(1)(4分) (2)(3分) 14.断句。(3分) 高 祖 起 代 王 遣 通 守 河 东

24、 战 久 不 下 高 祖 留 兵 围 之 通 势 蹙 或 说之 降 曰 吾 蒙 国 厚 恩 事 二 主 安 可 逃 难 独 有 死 报 尔18(7分)(1)(3分) (2)(4分) 19(3分)师 鲁 少 举 进 士 及 第 为 绛 州 正 平 县 主 簿 河 南 府 户 曹 参 军 邵 武 军 判 官 迁 山 南 东 道 掌 书 记 知 伊 阳 县 王 文 康 公 荐 其 才 召 试 充 馆 阁 校 勘 迁 太 子 中 允23. (7分)(1)(4分) (2)(3分) 24(3分)至 道 元 年 加 给 事 中 时 太 宗 在 位 久 冯 拯 等 上 疏 乞 立 储 贰 帝 怒 斥 之 岭

25、南 中 外 无 敢 言 者25、(6分)(1) 、 (2) 、 (3) 、 (4) 、 (5) 、 26、作文(60分)参考答案一、(共15分,每小题3分)1.D(A关怀备至、豢huàn,B煞风景、咀j,C扺掌而谈、箴zhn)2.C(A长篇累牍:指著作篇幅很长,内容很多,含贬义。B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在痛苦中呻吟的无家可归的灾民。C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D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3.B(A“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与“是结果”不搭配;C“治愈好”赘余;D不合逻辑,“社会问题”与“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不能并列)4. A5.B二、6B 伐

26、:功劳7B B项中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A项中“与”为介词,“跟”;“与”为动词,给予。C项中“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为助词,“的”。D项中“于”为介词,“向,从”;“于”为介词,“在”。8C 理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这样(指“国必无患”)9C 文章第三段“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是说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并非具有最高修养的人。故“用其治国必无患”于文无据。10C (覆:复核、复查)11A(B项言其调兵,并非显其“善战”;C项言其为官刚正,非见其“忠心”;D项言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并不能表明其“忠心”。)12C(“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分析有误。)13(1)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在安定驻扎,起初不与敌军交战,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2)贼军未能发觉他们,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14.断句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15B(借出、借给) 16C(A项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 B项不能表现师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