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2016年中考数学复习itJ8一、第一轮复习(3-4周)8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一一理解为主,做题为辅8(1)目的:过三关8(2 )宗旨:知识系统化82、第一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9(1)必须提良实夯实基础9(2 )必须深钻教材,不能脱离课本9(3 )掌握要出知识,一定要从理解角度出发9二、第。仑复习(3周)9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突出重点,综合提高一一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9(1)目的:融会贯通考纲上的所有知识点9(2 )宗旨:建立数学思想,培养数学能力92、第二?仑复习应注意的问题10(1)专题的划分要合理10(2)保证一定的习题量10(3 )
2、注重多思考,并及时总结规律10三、第三轮复习(2-3周)10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10目的:突破中考分数的非知识角度的障碍102、第三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11(1)通过做模拟题进行查缺补漏11(2)克服不良的挈式习惯11(3)总结适当的应I龈巧11第一章实数12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12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12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310分)13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36分)13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3分)14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做题的要出,分值相当大)14第二章代数式16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3分)16考
3、点二、多项式 (11分)16考点三、因式分解 (11分)17考点四、分式 (810分)18考点五、二次根式 (初中数学要出,分值很大)19第三章方程(组)21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6分)21考点二、/二次方程 (6分)21考点三、f 二次方程的解法 (10分)21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3分)22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3分)22考点六、分式方程 (8分)22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810分)23第四章不等式(组)25考点一、不等式的脸(3分)25考点二、不等式基本性质(35分)25考点三、/一次不等式(68分)25考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8分)26第五章统
4、计初步与概率初步27考点一、平均数 (3分)27考点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4分)27考点三、众数、中腾 (35分)28考点四、方差 (3分)28考点五、频率分布 (6分)29考点六、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3分)30考点七、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分)30考点八、概率的意义与表示方法(56分)31考点九、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3分)31考点十、古典概型 (3分)31考点十一、列表法求概率 (10分)32考点十二、树状图法求概率 (10分)32考点十三、利用频率估计概率(8分)32第六章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33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3分)33考点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
5、特征(3分)33考点三、函数及其相关概念(38分)34考点四、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310分)35考点五、反比例函数(310分)38第七章 二次函数40考点一、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38分)40考点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016分)40考点三、二次函数的最值 (1。分)41考点四、二次函数的性质 (614分)41补充:43第八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46考点一、直线、射线和线段 (3分)46考点二、角 (3分)48考点三、相交线 (3分)49考点四、平行线 (38分)50考点五、命题、定理、证明 (38分)52考点六、投影与视图 (3分)53第九章 三角形54考点一、三角形 (38分)54考点二、
6、全等三角形 (38分)56考点三、等腰三角形 (810分)57第十章 四边形60考点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3分)60考点二、平行四边形 (3 1。分)60考点三、渐(310分)61考点四、菱形(310分)62考点五、的形 (310分)63考点六、梯形(310分)64第十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66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35分)66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35分)67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8分)67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 (35 )68第十二章 圆70考点一、圆的相关概念 (3分)70考点二、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 (3分)70考点三、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3分)70考点四、圆的又幽
7、性 (3分)71考点五、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3分)71考点六、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38分)72考点七、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3分)72考点八、过三点的圆 (3分)72考点九、反证法 (3分)73考点十、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5分)73考点十一、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38分)73考点十二、切线长定理 (3分)73考点十三、三角形的内切圆 (38分)74考点十四、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3分)74考点十五、正多边形和圆 (3分)75考点十六、与正多边形有关的概念 (3分)75考点十七、正多边形的对称性 (3分)75考点十八、弧长和扇形面积 (38分)76第十三章 图形的变换78考点
8、一、平移 (35分)78考点二、轴又痢 (35分)78考点三、旋转 (38分)79考点四、中心又胸 (3分)79第十四章 图形的相似81考点一、比例线段 (3分)81考点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35分)82考点三、相似三角形 (38分)82初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错误!未定义书签。中考数学常用公式及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1 .乘法与因式分解错误!未定义书签。2 .寨的运算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3 .二次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4 .三角不等式错误!未定义书签。5 .某些数列前n项之和错误!未定义书签。6 .一元二次方程错误!未定义书签。7 .一次函数错误!未定义书签。8 .反比例函数错误!未定
9、义书签。9 .二次函数错误!未定义书签。10 .统计初步错误!未定义书签。11 .频率与概率错误!未定义书签。12 .锐角三角形错误!未定义书签。13 .正(余)弦定理错误!未定义书签。14 .三角函数公式错误!未定义书签。15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关知识错误!未定义书签。16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错误!未定义书签。17 .平行线段成比例定理错误!未定义书签。18 .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错误!未定义书签。19 .圆的有关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20 .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错误!未定义书签。21 .弦切角定理及其推论错误!未定义书签。22 .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错误!未定义书签。23
10、.面积公式错误!未定义书签。2016年中考数学复习计划一、第一轮复习(3-4周)1 .第一轮复习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一理解为主,做题为辅(1)目的:过三关过记忆关必须做到: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有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定理,推论(性质,法则)等。过基本方法关需要做到:以基本题型为纲,理解并掌握中学数学中的基本解题方法,例如: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判别式法(韦达定理),待定系数法,构造法,反证法等。过基本技能关。应该做到:无论是对典型题、基本题,还是对综合题,应该很清楚地知道该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并能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2)宗旨:知识系统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
11、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数与代数分为3个大单元: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和图形分为3个大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线与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统计与概率分为2个大单元:统计与概率2 .第一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3 1)必须扎扎实实夯实基础中考试题按难:中:易二1 : 2 : 7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的70% ,因此必须对基础数学知识做 到“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4 2)必须深钻教材,不能脱离课本按中考试卷的设计原则,基础题都是送分的题,有不少基础题都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5 3)掌握基础知识,一定要从理解角度出发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建立逻
12、辑思维能力,基础知识只有理解透了,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 旁通。相对而言,“题海战术”在这个阶段是不适用的。二、第二轮复习(3周)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突出重点,综合提高-一练习专题化,专题 规律化(1)目的:融会贯通考纲上的所有知识点进行专题化训练将所有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分为为多个专题,按专题进行复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 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的内容在专题训练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突破难点。按照中考的出题规律,每年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内容都大同小异,O(2)宗旨:建立数学思想,培养数学能力在对初中阶段所有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前提下,应该努力做到:2
13、/ 852 / 852 / 85第9页建立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从函数的角度,去理解数,函数,方程、代数式以及跟图像的对应转化关系。提高数学阅读分析的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并能还原问题的数学描述。2.第二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1)专题的划分要合理专题的划分标准为相关知识点的联系紧密程度。专题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始 终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2)保证一定的习题量所谓熟能生巧,在这个阶段,所要做的就是将关键知识点进行综合、巩固、完善、提高。要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类典型题。(3)注重多思考,并及时总结规律每个专题内的知识点具有必然的紧密联系,不同专题之间的知识点同样
14、会发生关联融合,要注 重解题后的反思,总结规律。三、第三轮复习(23周)1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模拟训练,查缺补漏目的:突破中考分数的非知识角度的障碍研究历年中考真题,选择含金量高的模拟题分析历年中考题,对考点的掌握做到心中有数。选择梯度设计合理,立足中考又稍高于中考难 度的模拟题来做。调整自己的心里状态 考试的成绩绝不仅仅取决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在真正的考场上,心理状态和心里素质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模拟训练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真正中考的时间以及相关要求来训练。2 .第三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1)通过做模拟题进行查缺补漏中考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谓众多,在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后,最后需要用做模拟题的方
15、式来 检查是否有遗漏生疏的知识点。(2)克服不良的考试习惯中考考题都有相应的判分规则,要按照判分规则去优化答题思路和步骤,必须避免因为审题 不仔细,凭印象答题以及答题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失分。(3)总结适当的应试技巧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完成一道题目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从知识点的应用角度出发。针对不少典 型题,都有相应的解题技巧,既节约了做题时间,还保证了结果正确。# / 8511 / 8511 / 85第页15 / 8513 / 8513 / 85第 13 页第一章实数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3分)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2、无理数在理解无理数
16、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行,蚯等;(2 )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TT ,或化简后含有TI的数,如? +8等;(3 )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g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等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3分)L相反数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霎),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 , a=b ,反之亦成立。2、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同?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
17、, 若|a|=a ,则a0 ;若|a|=-a ,则a0 )yfa 0而 =PI = y;注意&的双重非负性: X-a ( n 03、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a的三次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注意:广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36分)1、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T立,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品数字。2、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写做4X10的形式,其中1 4。v 10 , 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
18、科学记数法。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3分)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1)数轴匕喉: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2)求差匕限:设a、b是实数,a - b 0 0 a b, ab0aab;- = a=b;-a b。a v 6。(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IO” 0)aa 0)21 / 8519 / 8519 / 85第 19页(2 ) ycr = p| =-4(4 0,b 0)(4)h 4b5、二次根
19、式混合运算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I# / 8520 / 8520 / 85第20页第三章方程(组)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6分)25 / 8522 / 8522 / 85第22页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 )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
20、中方程ax + O = O(x为未知数,a W 0)叫做一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z 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6分)1、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r + bx + c = 0(*0),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一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0分)L直接开平方法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1=的一元二次方程
21、。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是b的平方根,当N0时,x + a = lb , X = -。 ”,当bvo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配方法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 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士2“ +尸=(a + b)2 ,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 ,并用x代替,则有一 + =(x 土3、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元二次方程ax2 +bx + c = 0( H 0)的求根公式:-byjb -4ac , 八、x =(/r - 4ac 0)la4、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就是
22、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 的方法。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分)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2+bx + c = 0(。0)中,A? - 4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丰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 = -4ac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3分)bc如果方程ax2 +bx + c = 0(d W 0)的两个实数根是X, X,,那么内+八=一一,=。也就是说,对于 a - a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
23、数所得的商。考点六、分式方程 (8分)1、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2、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3、分式方程的特殊解法换元法: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应用非常广泛,当分式方程具有某种特殊形式,一般的去分母不易解决时,可考虑用换元法。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810分)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它的
24、一般形式是(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3、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或两个以上)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5、二元一次方正组的解法(1)代入法(2 )加减法6、三元一次方程把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7、三元一次方程组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27 / 8524 / 8524 / 85第24页第四章不等式(组)考点一、
25、不等式的概念(3分)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3、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考点二、不等式基本性质(3 5分)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考试题型: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68分)1、一元
26、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 元一次不等式。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 )去括号(3 )移项(4 )合并同类项(5 )将乂项的系数化为1考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8分)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一次不等式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当任I可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分别
27、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29 / 8526 / 8526 / 85第26 页第五章统计初步与概率初步考点一.平均数 (3分)1、平均数的概念_ 1(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再多,,乙,那么,工=一区+与+与)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n7读作“X拔”。(2 )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再出现/,次,x2出现f2次,S出现A次(这里力+平+fk = ),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7,这样求得的平均数噎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八,人叫做权。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定义法当所给:_ I用,达,,x心
28、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x = -(X +4+ 4) n(2)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x =/八十工/,其中力+八+fk = 。(3)新数据法:当所给:都在某一常数a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7 =+ “。其中,常数a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 & - a ,心=/-。,总=匕- 。-1X = _(X;+X2+ fl+ X;)是新捌g的平均数(通常把修,七,乙,叫做原数据,凡,心,总,叫做新数考点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4分)1、总体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3、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29、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5、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6、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在统计中,通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考点三、众数、中位数 (35分)1、众数在一组: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31 / 8528 / 8528 / 85第28页2、中位数将一组: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缜 中位数。考点四、方差(3分)1、方差的概念在一组:内,占/心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f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 X表示,即S2 =-
30、( -X)2 +(x.-x)2 + +(/ -X)2n2、方差的计算(1)基本公式:(2)简化计算公式(I ):=-(x +焉 + + x:) n也可写成=-(xf +舄+片)一不 n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捌g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3)简化计算公式(n):1=匕(/+娉+-嬴 n当一组:中的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 ,得到一组新数据居=内-。,乙=/-。 +舞)一式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捌g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4 )新数据法:原数据内,匕,无,的方差与新数据,* =凡一。,X; = X2
31、- a,= X一。的方差相等,也就是说,根据方差的基本公式,求得X;匕,乂,的方差就等于原的方差。3、标准差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5 = 7P = (X1 -X)2 +(x2 -X)2 + - + (x -X)2考点五、频率分布(6分)1、频率分布的意义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平均数和方差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样本中数据在各个小范围所占的比例的大小,这就 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2、研究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及有关概念(1)研究样本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2)频率分布
32、的有关概念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频率: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样本容量n )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考点六、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3分)1、确定事件必然发生的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在每次试验中必然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有的事件在每次试验中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叫做不可能的事件。2、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放声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考点七、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分)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我们利用反复试验所获取一定的经验数据可以预
33、测它们发生机会的大小。要评判一些游戏规则对参与游戏者是否公平,就是看它们发生的可能性是否一样。所谓判断事件可能性是否 相同,就是要看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否一样,用数据来说明问题。33 / 8530 / 8530 / 85第30页考点八、概率的意义与表示方法(56分)1、概率的意义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 m事件A的概率。2、事件和概率的表示方法一般地,事件用英文大写字母A , B , C,表示事件A的概率p ,可记为P(A) =P考点九、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3分)1、确定事件概率(1)当A是必然发生的事件
34、时,P(A)=1(2 )当A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P(A) =02、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01概率的值不可能发生必然发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考点十、古典概型(3分)1、古典概型的定义某个试验若具有: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有有限多个;在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我们把具有这两个特点的试验称为古典概型。2、古典概型的概率的求法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打陷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n考点十一、列表法求概率 (10分)1、列表法用列出表格的方法来分析和求解某些事件的概
35、率的方法叫做列表法。2、列表法的应用场合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考点十二、树状图法求概率(10分)1、树状图法就是通过列树状图列出某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其概率的方法叫做树状图法。2、运用树状图法求概率的条件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 采用树状图法求概率。考点十三、利用频率估计概率(8分)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在同样条件下,做大量的重复试验,利用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 发生的概率。2、在统计学中,常用较为简单的
36、试验方法代替实际操作中复杂的试验来完成概率估计,这样的试验称为模 拟实验。3、随机数称为随机在随机事件中,需要用大量重复试验产生一串随机的数据来开展统计工作。把这些随机产生的 数。35 / 8532 / 8532 / 85第32 页第六章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3分)37 / 8534 / 8534 / 85第34页1、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 的交点0(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
37、面。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 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可象限。2、点的坐标的概念点的坐标用(a , b )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 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工。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考点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3分)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在第一象限o x 0, y 0点P(x,y)在第二象限o x 。, y 。点P(x,y)在第三象限o x 。, y 。点P(x,y)在第四象限o
38、x 0, y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点P(x,y)在x轴上o y = 0 , x为任意实数点P(x,y)在y轴上o x = 0 , y为任意实数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Ox , 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3、两条坐楣由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u x与y相等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O x与y互为相反数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5、关于x轴、y轴或远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o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
39、P与点P关于y轴对称o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6、点到坐楣由及原点的距离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N(2 )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国(3 )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Ji +产考点三、函数及其相关概念(38分)1、变量与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 ,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2、函数解析式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40、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 法。(2 )列君去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3)图像法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4、由函数解析式画具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考点四.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310分)L
4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公+力(k, b是常数,kwO),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特另肚也,当一次函数),=方中的b为0时,y = kx( k为常数,k w 0 I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39 / 8535 / 8535 / 85第35页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y = 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 , b )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 =h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 )的直图像特征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41 / 8536 / 8536 / 85第36
42、页43 / 8538 / 8538 / 85第38页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K0而减小b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2 )当kvO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5、一次函数的性质一般地,一次函数y = kx+ b有下列性质:(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y = Zx ( k工0 )中的常数ko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 kx+b (kO)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考点五、反比例函数(310分)L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勺(k是常数,k00 )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y = kx-的形式。 x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H 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m礴实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 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达标测试人教版(五四制)6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完整版附答案详解
- 2024年山东省邹城市中考物理试题预测试卷【夺分金卷】附答案详解
- 计算机三级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巩固】
- 星宇车灯安全培训课件
- 2026届吉林省长春市第72中学英语九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鼠疫知识培训课件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名校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动物学兽医学课程体系
- 2026届牡丹江市重点中学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医院药品评价与遴选量化评分表
- 转岗申请表(标准样本)
- 海姆立克评分标准
- 变形记作文六年级变成小鸟
- 骨关节系统影像诊断
- RB/T 040-2020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指南
- GB/T 706-2016热轧型钢
- GB/T 11021-2007电气绝缘耐热性分级
- 液化气站送气工安全职责
- 华中8型数控系统设备连接与参数配置
- 07FD02防空地下室电气设备安装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