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及教学资料123第一单元人类历史上, 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 可以了解历史, 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 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 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 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1 新闻两则课文毛泽东两则新闻把我们带回到革命战争年代。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中, 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

2、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两则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人民 _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_ 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人民 _ 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4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 不含 )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_ 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 长江北岸人民_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 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_ 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

3、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 一方面由于人民_ 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 这和 _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_ 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

4、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_ 郑州 1948 年 11 月 5 日电在人民_ 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 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 _ 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

5、次国内革命战争 / /和解放战争时期, _ 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 _ 军队进攻 _ 。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_ 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 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去年七月,南线人民_ 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 一年多

6、时间内, 除歼灭了大量的 _ 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 ( 鄂豫区 ) 、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 即皖东一带) 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 _ ,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 我武装力量, 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 “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7、。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 这样, 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_ 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 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 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 如像开封、 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 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

8、襄阳也是国51 新闻两则一、教学目标2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3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 _ 排山倒海、 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 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难点:感受人民_ 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3、 教学课时 2 课时4、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5、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第一则新闻。导入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

9、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二) 新闻的知识1 . 什么是新闻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 _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 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2 新闻的特征a)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b) 报道迅速及时。c) 简明扼要。3 新闻的六要素通常人们把五个做新闻的五要素,When何时,Where地,Who人,W

10、hat何事,经过 Why 何故。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4 . 消息的结构A. 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B. 导语: 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C.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E. 结语:是消

11、息的结尾。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另: 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 _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学习第一则新闻1. 作者简介毛泽东 (1893-1976) ,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导师。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2. 介绍时代背景思考: 标题中的 “横渡长江” 改为 “胜利渡江” 行不行? (明确: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

12、,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明确:不可以, 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3. 预习检查4. 结合新闻,探讨标题、导语、主体的区别。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用一个语句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人民_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 二句话简明准确 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5 齐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

13、为几个层次?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明确:第一层:从“ 20 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 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 21 日下午 5 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四)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_ 的威武1.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2. 为什么按中、 西、 东的顺序叙述?此中, 有详略, 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 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

14、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 敌人的抵抗较顽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3.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 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_ 反动派政权必然灭 亡的民运。(五)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 力。1 、语言的准确

15、、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例如“九江(不含)” 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避免了歧义。 又如 “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 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 “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突破”准确表现了

16、战斗过程,“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渡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 且文字简洁有力。 (“到达” , 泛, ) ;“ 24小时内”,时限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

17、较量的程度, 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 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2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 ?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 敌人 “不料” , 我军 “突破” ,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第 4 小题句, 对战况、 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 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

18、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 “广大地区” 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 “控制江阴要塞” 鲜明的表述出 “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 、 “ 1000 余华里” 、 气势豪迈, 排山倒海, “冲破” 、 “横渡” 、“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 “击溃”、 “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一系列动词,

19、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六)总结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第二则新闻,进一步了解新闻这一文体(1) 导入上节课, 大家第一次了解新闻这样文体, 也从 _ 的一则新闻稿中领略了我 _ 雄姿。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 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 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时代背景:这

20、则新闻说,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_ 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_ 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_军 112万人, 1947年 6月底, _ 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 _ 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 _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 月10 日, _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 _ ,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 _歼灭军 152 万人, 攻克大批 _ 军重点设防的城市, 为与 _ 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 年到 _1 月, _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 1948 年 11 月 5

21、 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 一战惨败, 又逃到了葫芦岛” ,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 11 月 6 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2) 对号入座1 新闻的结构(本文的结构)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导语】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背景资料】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 _ 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背景资料】取得的伟大胜利。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2 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

22、体把握新闻的内容。(3) 体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真实性 : 除豫北之新乡、 安阳, 豫西之灵宝, 阌乡, 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及时性: 1948年 11 月 5 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 逃。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_ 的战绩?(明确:南阳解放, 是南线人民_ 一

23、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 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 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4) 比较阅读两则新闻的异同A. 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1) 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 (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2)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3)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4) 主旨相同:人民 _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5)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6) ?B. 找“不同”1) 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 _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_4 月 22日,

24、人民 _ 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2)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_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 _ 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 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_ 的暗淡前途。3) 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 _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4)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_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 等;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

25、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C. 总结:两则新闻的主题两则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正义战争的胜利,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史的记录告诉我们, 中国革命的胜利, 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五) 作业1 . 运用所学有关

26、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300 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2 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板书人民 _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 _ )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西(较详) 中(略)东(详)长横J J J J渡 江_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 导语第二层: 背景我军主动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第四层:预言一、新闻两则1 、导入: 如果让时空倒流,把_ 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 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 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 万船齐发, 人民 _ 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 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的场面,

27、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两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3 、课题3 、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 逝世于中华人民_ 北京。中国革命家、 政治家、 战略家、 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从 _中华人民 _ 成立到他逝世的 1976年间,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_的最高 _ 。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

28、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100 人之一。4 、中国人民_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5 、 背景介绍:_4 月 20 日, _ 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_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 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 4 月 21 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 长达 500 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_ 摧毁了 _ 军的长江防线。 4 月 23 日,解放了_22 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7 、课题7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 、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

29、准确、简洁的语言。3 、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8 、毛泽东诗词:人民_ 占领南京9 、 关于新闻的知识: 新闻六要素 ( 记叙的六要素) : 人物、 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真、快、简)10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头一两 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是指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新闻结

30、尾11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12 、课文结构:标题、导语(开头 1、 2 句)、主体(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13 、14、词语识记15 、人民 _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 : _4 月 20 日夜起至 4月 22 日 22 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_ 百万大军时间发生的原因: _ 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_ 为打倒_,解放全中

31、国而发起渡江战役。16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17 、问:从文章中找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人民_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用一句话或一句短语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例:一代白衣名将终退役从此莫伦特斯变传说18 、问:从文章里找出能概括以上内容的两句话。人民 _ 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的渡江区域。( 不含 )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导语:用几句话或者是一小段

32、话,简要、概括地要把报道内容的梗概,在开头部分告诉人们。19 、问题探讨1. 说说导语从那几个方面概括全文?渡江概况:渡江区域战役全局20 、主题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21 、渡江地图22 、主 体 部 分_ 渡江情况:1 、长江北岸人民_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 、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3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主体:用一大段话或是几段话,较具体地、较翔实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23 、具体描述渡江战况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锐不可当东路军:英勇突破24

33、、问:三路军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来安排?1、”20日夜起” “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 先后相承、紧密衔接。2、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 4 月 22 日 2 时, _ 播发的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而东路军所遇敌军 “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 “整天激战” 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

34、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25 、 3. 找出敌溃我胜原因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军:英勇善战,士气高涨敌军:不得民心,毫无斗志26 、思考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分析: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_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 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 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也充分反映了 _ 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35、。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27 、 4.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的词语。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28 、课文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战况,歌颂了我军的 (英勇善战) ,嘲笑了敌军的 (溃不成军,毫无斗志)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29 、探究质疑1. 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真实性)2. 这则新

36、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及时性)3. 为什么把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写,后写东路?(时间顺序 、事件本身的特点)30 、小知识:电头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和发稿的时间1、在报道的开头2、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3、交代稿子的和发稿时间练习:分析长江前线2 2日2 2时电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参考: _ 长江前线 22 日 22时电 中” _ “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 日 22 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31 、35、图片36

37、、 1948 年底到 _ 初 . 随著辽沈 . 淮海 . 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 _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 _ 政权摇摇欲坠. _ 并不甘心失败 .他一方面在_元旦发出 求和声明 , 一方面收缩兵力 . 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 企图依靠长江天险来保存力量. 以便卷土重来.中国共产党表示: 为了迅速结束战争. 实现真正的和平. 减少人民的痛苦 .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 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 _ 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 但是, _ 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谈判宣告破裂 .37 、 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二. 第三

38、野战军于同日晨发起渡江战役 . _ 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 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 月 23 日. 人民 _解放南京 . 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 . 南京的解放标志著_22 年反动统治的覆灭.在北平的毛泽东喜闻南京解放. 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 . 欣然写道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38 、课文阅读分析题( _ 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 ) 人民 _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 不含 )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 _的渡江区域。1 这

39、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导语_,在文中的作用是(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2 “ ( _ 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 ) ”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3 概括写出 _ 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 (冲破敌阵)和_(横渡长江)。4 “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不是,因为三路军加起来一百万)。5 " 西起九江 ( 不含 )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_ 的渡江区域" 一句中的 "( 不含 )" 、 " 均"有何表达作用 ?“不含” 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 指“全”,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39 、思考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