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_陈涉世家_词五首_唐雎不辱使命_试题合编_第1页
出师表_陈涉世家_词五首_唐雎不辱使命_试题合编_第2页
出师表_陈涉世家_词五首_唐雎不辱使命_试题合编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出师表文学常识填空1. 出师表作者是 ,字,是蜀汉、。2. 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 。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 (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 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姓名)。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3.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 之前。他写这篇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的计划得以实现。 全文的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 ,才能修明政治,完成 兴复汉室”的大业。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崩殂()疲弊() 不懈()陛下()恢弘()忠谏()菲薄()陟()臧否()攸()费祎() 以遗()陛下裨补()猥()自枉()屈夙()庶)竭驽()钝咎()咨诹()()昭()

2、遗诏()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2. 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 写给后主刘禅(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 先帝”指的是刘备(姓名)。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他写这篇文的目的是:希望国 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全文的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略)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1、中道崩

3、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2、益州疲弊(人力物力缺乏)3、不懈于内(懈怠)4、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这里是时”的意思)5、 忠志之士(忠诚有志)6、追先帝之殊遇(追念)(优待,厚遇)7、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8、 以光先帝(发扬光大)9、恢弘志士之气(动词,发扬扩大。也作恢宏”10、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11、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失,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12、以塞忠谏之路(堵塞)13、陟罚臧否(陟,奖励。臧,善。否,坏、恶。)1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15、 付有司论其刑赏(给

4、予,交付)(罚)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平,公平。明,明察。)(治)17、不宜偏私(偏爱)19、志虑忠纯(忠诚无二)21、简拔以遗陛下(选拔)23、悉以咨之(咨询)25、性行淑均(淑,善)18、此皆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20、是以先帝(以是,因此)(给予)22、愚以为(自称的谦辞。我)24、裨补阙漏(增益补阙)(通缺”过失) (均,平)26、晓畅军事(明晓、通达)27、举宠为督(推举)29、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轻浮、衰败)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怨恨、遗憾)31、贞良死节(贞,坚贞。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32、33、35、36、3&40、42、44、45、46

5、、47、4&50、52、六.躬耕于南阳(亲自) 不求闻达 猥自枉屈 由是感激 后值倾覆(显达,有名望)(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感动奋发) (遇到)(兵败)3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34、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卑鄙) 屈尊就卑)37、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39、尔来(那时)41、夙夜忧叹(早,早晨)43、深入不毛(谷物,这里是动词长庄稼)寄臣以大事(托付) 以伤先帝之明(损害) 庶竭驽钝 (希望)(比喻才能平庸。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的势力)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愿陛

6、下亲之信之(亲近) 咨诹善道(询问) 临表涕零(落泪)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扩大(信任)49、以彰其咎 (表明)(过失)51、察纳雅言(明察)(接受)(正言)1诚宜开张圣听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店铺开业痛心遗憾3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言行恶劣4由是感激感动奋发深刻的感谢5晓畅军事通晓,熟悉明白通达6临表涕零眼泪鼻涕7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驱车赶马解释卜列古今异义词:极为憎恨序号例句古义今义1诚宜开张圣听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先帝不以臣卑鄙4由是感激5晓畅军事6临表涕零7遂许先帝以驱驰有所广益(好处)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恐托付不效(奏效)斟酌损益(增加)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

7、予) 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一词多义:行:性行淑均(行为)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是)举宠为督(动词,做当) 能: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能力)必能使行阵和睦(能够) 道:中道崩殂(道路)咨诹善道(办法) 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判定)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谈论) 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时,时期 (时候,时刻) 。2、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3、猥自枉屈 猥 这里指:降低身份4、此皆良实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5、庶竭驽钝 驽(劣马)钝(刀

8、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6此皆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7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8深入不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苗,长庄稼。9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10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指能力强的与能力弱的人(好的差的) 重点语句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译: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译: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

9、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译: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译: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译: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译: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译:十重点语句翻译 参考答案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 分。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

10、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 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 府中而异。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 的原因。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 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 出身鄙野, 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 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 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

12、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 *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 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 以告先帝在 天之灵。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谏的道路啊!*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12、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 *大概是 (因为 )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 想报答给陛 下啊。理解性默写填空。1 写 出 文 中 与 “先 帝 不 以 臣 卑 鄙 ”中 的 “卑 鄙 ”一 词 相 呼 应 的 语 句。 ,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 ”,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a” a”4 是:? ? ? °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

13、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罚建议的语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是:以;。)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n"。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aj”一致。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是:,;11 作 者 向 后 主 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或:jj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或 :)。句子。)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 “夙夜忧叹18

1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 ”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 4 个 四字短语回答。19 诸葛亮认为 “陛下亲之信之 ”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 , , ;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2)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不宜异同; ( 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11)后汉倾颓的原因:, , 。(12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3 )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16)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

15、随先帝驱驰原因是:(17 )作者 “夙夜忧叹 ”的原因:。(18)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的条件是: , 。 (19)“深追先帝遗昭 ”中“遗昭 ”指的是:。十一理解性默写1写出文中与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1 分)臣本布衣,躬耕 于南阳。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 ”,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临崩寄臣怪大事 ”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 同;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

16、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 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不 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一致。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11 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

17、建议是: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12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5 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6 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遂许先帝以驱驰17 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 4个四字短语回答。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19 诸葛亮认为

18、 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 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一致。(8) 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 这是:“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后汉倾颓

19、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2)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 于外。(1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6)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17)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19)“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 服于人。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 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

20、句名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十二基本要点:1 、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 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 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亲贤 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兼用叙事、 抒情。2、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3、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 “先帝”指刘备, “陛下”指刘禅。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

21、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 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 开言路(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6、出师表中的成语: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 引喻失义。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 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8、另外诸葛亮着重回顾了

22、有关先帝的 “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 十三.课文内容梳理。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指明危机,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 前正是决定存亡时刻,希望刘禅 “思危 ”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即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 由此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第三段: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的安排。 第四段:说明出师前在军政上所作的安排。 第五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首句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次句引先帝 故事,说明 “亲小人 ”

23、必将导致亡国;末句祉荐贤臣,说明 “亲贤臣 ”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第二部分(6 7 )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六段: 自叙本志及先帝 “三顾茅庐 ”之恩。先自叙本志 (淡泊名利, 无意功名) ,次叙先帝 “三 顾茅庐 ”一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 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首句述白帝城托孤事;接着叙述“受命以来 ”的心情和行动;再转说目前情况,提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末句补说出师手国内政事的 安排,启发后主亲贤纳谏。第三部分(8 9 )分清责任

24、,表明决心,点明全篇主旨。第八段: 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也向后主提出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的希望。第九段:表文结束语。 十四相关链接:(一)相关诗句:1.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4.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 )5.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二)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封阵

25、、三气周瑜 十五五开放性试题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 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得 2 分。如;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亲贤 臣,远小人 ”。对人物的把握能从文中章中找到依据,可得2分。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2、 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 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 ,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 录到横线上。 (2 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

26、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 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 写出具体所指。(2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 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5、 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 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

27、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也可。)陈涉世家检测试题、文学常识1、司马迁:(朝代)著名家,家,家。2、本文岀自。它是我国第一部体_史。共篇,五大部分:、 、。二、语音涉夏佣辍鹄闾適度数将罾谏间篝恚笞宁铚三、通假字发闾左適戍渔阳为天下唱将军身被坚执锐卜者知其指意固以怪之矣四、古今异义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楚人怜之(古义:今义:)夜篝火(古义:今义:)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今义:)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今义:)借第令毋斩(古义:今义:)今亡亦死(古义:今义:)五、解释下列词语(词类活用)。1

28、、大楚兴,陈胜王王:2、天下苦秦久矣苦:3、尉果笞广笞:4、皆指目陈胜目5、夜篝火夜:_6、置人所罾鱼腹中罾: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8、忿恚尉忿恚:六、解释下列词语(一词多义)会会天大雨 皆来会计事道道不通 伐无道等等死,死国可乎 公等遇雨数 扶苏以数谏故数言欲亡将上使外将兵项燕为楚将陈胜自立为将 军然吴广以为然然足下卜之鬼乎指卜者知其指意皆指目陈胜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书所置人所罾鱼腹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 旁丛祠中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令辱之召令徒属陈守令皆不在与尝与人佣耕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杀之上辍耕之垄上上使外将兵应佣者笑而

29、应曰宜多应者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不当立当此时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乃行卜行收兵以扶苏以数谏故或以为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激怒其众欲广故数言欲亡从民欲也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为张楚为若为佣耕为天下唱、重点词语解释1、屯大泽乡屯:2、会天大雨会:3、或以为亡亡:4、举大计亦死举大计:5、等死:等:6、扶苏以数谏故数: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9、辍耕上垄上之:10、怅恨久之怅:之:11、苟富贵,无相忘苟:、朗读节奏1、而戍夕匕者/固十八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九、理解性默写1、起义的直接原因:2、起义

30、的根本原因: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5、 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_6、 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 是:&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10、 起义的导火线是。十、重点语句翻译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

31、者固十六七。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2、人物欣赏(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中,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2 )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句,表现陈涉 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十二、开放性试题一一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请写出其意义。鸿鹄之志: 篝火狐鸣: 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陈涉世家答案】、文学常识。1、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语音。涉(she)夏

32、(ji 匕)佣(y o ng 辍(chub)鹄 将(ji a ng)( ze 门§)谏(ji a 门)间(ji 铚(zh )三、通假字。1、“適”通“谪”,指“被流放”3、“被”通“披”,可译为穿着5、“以”通“已”,可译为“已经”四、古今异义。1、古义:处处今义:常常2、3、古义:用竹笼罩着火今义:泛指4、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2、史记 纪传体通史扌(hu)闾(I。)適(zh e )度(du0数(shu o) a 门)篝(g o 口)恚(hu i )笞(ch 1)宁(n i ng)2、“唱”通“倡”,可译为“倡导”4、“指”通“旨”,可译为“意图” “意思”古义:爱戴今义

33、:怜惜,怜爱主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5、古义:是动词“会”与“计”的连用意为聚会商议今义:(ku a j)1指管理财务的人员6、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7、古义:逃亡今义:死五、词类活用。1、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3、笞:用鞭、杖打4、目:名词用作动词,看5、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6、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 作“鱼”的定语7、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8、忿恚:形容词的使动

34、用法,使 恼怒六、一词多义。会:会天大雨(会:副词,可译为“适逢” “恰巧”) 皆来会计事(会:动词,可译聚集”集合”道:道不通(道: 名词, 可译为“道路”“路”) 伐无道(道: 名词, 可译为“道义”) 等:等死,死国可乎(等:副词,可译为“相同” “一样”)公等遇雨(等:代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数:扶苏以数谏故(数:读 shub,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数言欲亡(数:读 shq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原因”)特意”)项燕为楚将 (将: 名词, 可译为 “将故:扶苏以数谏故(故:名词,可译为“缘故” 广故数言欲亡(故:副词,可译为“故意” 将;上使外将兵 (将: 动词, 可

35、译为 “率领”)领”“带兵的人” )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双音节名词,可译为“带兵的人”“将领”)然:吴广以为然(然: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转折连 词,可译为“然而” )指:卜者知其指意(指:同“旨” ,名词,可译为“意图” “意思”) 皆指目陈胜(指:动词, “用手指着”的意思)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书:动词,可译为“写” ) 得鱼腹中书(书,名词,可 译为“书信” )所:置人所罾鱼腹中 (所: 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 “所” 字结构, 相当于 “的东西”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所:名词,可译为“处所” ) 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令:动词,可译

36、为“派”“派遣”)令辱之(令:动词,可译为“让” “使”) 召令徒属(令,动词,可译为“号令” ) 陈守令皆不在(令:名词,指“县令” ) 与:尝与人佣耕(与:连词,可译为“和”“同”“跟”)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与:同“举” ,副词,可译为“全” “都”) 之:辍耕之垄上(之:动词,可译为“去”“到”)怅恨久之(之: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二世杀之(之:代词, “他”,指扶苏) 上:辍耕之垄上(上:方位名词,可译为“上面” ) 上使外将兵(上:名词,指“皇上” ) 应:佣者笑而应曰(应:动词, “答应”“

37、回答”) 宜多应者(应:动词,译为“响应” ) 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动词, “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 )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动词,指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介词, 不当立(当:助动词,可译为“应当” ) 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读 乃行卜(行:读x ng,动词,“往”以:扶苏以数谏故(以:介词,可译为“因为” 或以为死(以:和“为”组成动词“以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介词,可译为“用” 以激怒其众(以:连词,可译为“来” “以便”) 欲:广故数言欲亡(欲:助动词, “想要”“想”)从民欲也(欲:名词,号:号令召三老、

38、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动词,可译为“号令”“称号”) 为天下唱(为:读“应当,应该”的意思)当此时(当:介词,相当于“正在的时候”)h dig名词,可译为“行列” “队伍”)"去”) 行收兵(行:读x ng,动词,“行军”),可译为“认为” )拿”“把”)“欲望”“愿望”)命令”)号为张楚(号:名词,可译为“国号”为:若为佣耕(为:读七、重点词语解释1、屯:停驻5、等死:同样9、之:去,往八、朗读节奏划分。九、理解性默写wei,动词,"做”)wei,介词,可译为“替”)2、会:适逢6、数:屡次10、之:音节助词,无意义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亡:“逃亡”7、间:暗中2、4、

39、举大计:发动起义8、宁:难道11、苟:倘使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失期,法皆斩。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1、起义的直接原因: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6、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 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9、陈涉揭竿起

40、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10、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十、重点语句翻译。1、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2、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 项燕的队伍, 向全国发出号召, 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3、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4、(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5、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一、课文内容理解。1、“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2、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1、?”一句,表现 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3、 抓住时机 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 激怒众人十二、开放性试题一一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1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唐雎()2、韩傀()3、免冠徒跣()()4、以头抢地()5、彗星袭月()6、天下缟 素()7、 寡人谕 矣()二、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1、受地于.先王2、仓鹰击于.殿上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42、 头抢地尔三、翻译下列句子。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长跪而谢之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岂直五百里哉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否,非若是也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故不错意也 通意思2. 仓鹰击于殿上 通意思五、阅读分析。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 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1解释加点的词。故不错意也轻寡人与.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43、请广于君2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A. 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B.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C. 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D. 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A. 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我的国土。B. 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给安陵君扩大领土。C. 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影响。D. 现在我认为十倍大的土地,可以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土。3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岂直五百里哉.?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4段

44、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5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6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O7. 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参考答案一、 1、j 口 2、gti3、 gum xi?n4、 qi 0ig5、 x i6> g?o 7、 y u二、1、从 2、在_ 3、至U 4、用5、用三、以大换小,这勻非常好。但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使命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瞧不起我的实力吗? 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何况只是五百里呢?大王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不,不是这样的。四、1错通措 置意2仓通苍青色五、

45、1所以疑问语气词 即使扩充2BB 3疑问语气 呢 疑问语气 呢疑问语气 吗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5.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6.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7. 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立场。唐睢不辱使命练习21、按注音填空正确的字(1)唐睢不r u使命(2)秦王fu然怒(3)免冠徒xi an(4)以头 qi mg地(5)休 j in降于天(6)天下g ao素(7)秦王色n ao(8) hu i星袭月(9)好收吾骨zh mg _江边(10)天上宫que(11)三年.i 1旅客(12)低q i户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

46、 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3) 岂直五百里哉!()()(4) 长跪而谢之曰()(5) 万籁此都寂()(6) 今日又南冠()3、 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D秦王不悦。4、填空。1、 战国策是 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 篇。2、 唐睢是国的使臣,他是一位 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奏国的使命。3、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聂政之刺韩傀也, ;要离之刺庆忌也, 。5、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

47、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 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1)仓鹰击于殿上()(2)长跪而谢之()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

48、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 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 )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3分)5.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一、(1)辱(2 )怫(3 )跣(4)抢缟(7)挠(8)彗(9)瘴(10)阙(12 )绮二、(1)用,交换(2)派遣,出使(3)难道,只是(5) 一切声响(6)囚徒(5)祲(6)(11)羁(4)道歉三、C四、1、西汉刘向332、安陵有胆有识贯日仓鹰击于殿上五、1.( 1)“仓

49、”同“苍”,青色。(2)道歉。3、彗星袭月白虹答案:唐睢不辱使命2.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 生啊3. (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4.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 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 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5.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

50、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唐睢不辱使命练习 3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唐雎()怫然() 休祲()缟素() 徒 跣()色 挠()二、下面是对秦王的三句话的不同理解,从中分别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不错意” ( 1)因为安陵地方太小,不值得用武力吞并。( 2)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2“轻寡人” ( 1)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2)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建议,不要采取顽固的态度。3“先生坐!何至于此!” ( 1)请您坐下来谈判!何必用动武的方式来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呢!( 2)请您坐下来!你们

51、不愿“易地”就算了吧,何必动武呢!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1.以大易小, 甚善; 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唐雎不 辱使命。()3.而君 逆 寡人者, 轻寡人与?()( )4.长跪而 谢之。()5.安陵君不 听 寡人,何也()6.岂直 五百里哉。()7.大王 尝 闻布衣之怒乎()8.否,非 若是 也( )四、辨析下列句子中“于”字的含义1.受地于先王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请广于君4.仓鹰击于殿上5.休祲降于天6.何至于此 </PGN0193.TXT/PGN>五、选择下列句子的恰当译文,把字母填入括号内 1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A .秦王不说话,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秦国。B. 秦王不高兴,因为安陵君派了唐雎去秦国。C. 秦王不愉快,安陵君就派唐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