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5、古诗两首之题西林壁 共1课时教材分析: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

2、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1. 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朗读2. 庐

3、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  指导朗读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  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他在诗中写道:【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指

4、导朗读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 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

5、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5.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二、读题西林壁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3评价,齐读。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儿色再度。5.齐读。6. 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7. 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

6、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9.齐读。三、解题西林壁: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板:横  侧 远 近 高 低(2)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横着看了看,侧着看了看,远处看了看,近处看了看,高处看了看,低处看了看呢?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板:

7、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板:景色不同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课件出示】站在             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8、60;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请你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结合前面几个大诗人的描写,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了庐山,你站在庐山的某一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课件出示】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3)看完以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件出示】我不认识庐

9、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3.有一个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车时无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厂望去,忽然发觉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楼房在绿绿的大树的衬托下,加上夕阳的映衬显得十分壮观。他就想,我来到这二年有余,一直没有这样远望过,更没有如此欣赏过。也就从来没有觉得电厂这么壮观、漂亮过。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了一句诗,这句诗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譬如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举个例子说一说。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

10、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4.齐读古诗。四、悟题西林壁(1)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写庐山的几句诗,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业设计: 1抄写并背诵题西林壁2、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3、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主要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

11、#160;                     横侧远近高低                            

12、    角度(不同)      景观(不同)教学反思:课题:古诗两首之游山西村 共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诗,导入新诗。1、同学们,我们一起跟随着苏轼游览了庐山,了解到苏轼眼里的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宋朝诗人陆游一起来游山西村。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1、请大家自由朗读游山西村,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字音和诗句朗读。(1)指名朗读古诗,注意评点字音的准确和

13、诗句朗读的味道。(2)(点击课件)认读生字,学生提出书写注意事项。 腊là    浑hún     豚 tún      疑yí(3)老师指导诗句朗读的味道,学生试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出示课件)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二)借助注释,了解诗意。1、请大家结合注释,猜猜这首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讲讲。2、全班交流古诗的大概意思。3、思考:你读出来了陆游的心情没有?

14、三、品读古诗,体会感情。品读古诗,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陆游快乐的心情。1、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一人好)(1)请大家默读诗句,想想农家人招待游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字是什么?(足)理解“足”的意思。(2)农家仅仅是“足”鸡豚吗?还“足”什么?(3)一个“足”字可以看出什么?(4)想象画面,感情朗读1、2句。“丰足”之年,农家人杀鸡宰猪,热情招待外来游客,陆游在这里喝着酒、吃着肉,他快乐吗?2、体会陆游的快乐心情。(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二景好)陆游的快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1)指名回答,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理解“莫笑”,从农家人热情地招待可以体会到快乐。“山重

15、水复”和“柳暗花明”的游玩情景对比看出快乐。“疑无路”和“又一村”的心理对比看出快乐。(2)拓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3)想象画面,感情朗读3、4句。同学们,陆游到山西村游玩,农民热情款待他,诗中一个“足”字可以看出当地农民的好客、纯朴的性格。当陆游结束这次愉快的旅游,他的心情是快乐的,他由衷感激农民的热情好客,他无比留恋农村的纯朴生活,其实,“足”也可以概括陆游的心情,那就是“满足”。作业设计:1、 完成作业本及同步练习2、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主要板书设计:游山西村人好       

16、0;   丰足             景好            满足课题:6、爬山虎的脚 共2课时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

17、让人产生喜爱之情。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段。3、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

18、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收集爬山虎的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谜语: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

19、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对课题质疑。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

20、160; 2、检查交流:(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

21、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

22、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

23、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24、?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

25、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

26、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业设计: 1、完成作业本及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主要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脚怎么爬:触巴拉贴脚的变化:牢固萎了教学反思:课题:7、蟋蟀的住宅 共1 课时教材分析:本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进行细读: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迅速捕捉文字传送的基本信息,读出文本主要讲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第二步引导学生细读去发觉内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朗读,通过想象,通过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感受蟋蟀的伟大之处;第三步就是引导学生细读发现言语

27、结构上的秘妙,习得法,激活思,营造出一个情感浸润的课堂,力求体现把言语的内容的理解和言语形式的学习有机融合。教学目标:1、认识“宅、蔽、弃、慎、择、穴、搜”7个生字,会写“弃、毫、择”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隐蔽、宽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作者笔下的“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

28、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查找蟋蟀的知识、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蟋蟀的住宅。“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率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宅”字是宝盖头,下面不是“毛”字。写完后,同学们读一读!什么是住宅?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作者用了拟

29、人的方法,把蟋蟀住所称作住宅,可见作者非常喜欢蟋蟀。)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让作者如此喜欢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蟋蟀的住址,一起走进多彩的昆虫的世界。(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进入学习状况,教师由书写标题直接导入。学生从题目中发现,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是带着一种喜爱的感情来写蟋蟀的家的。这样他们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并进一步产生了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通读课文。要求: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并思考文章从哪几方面来介绍住宅。2、检查字词

30、认读及朗读情况。(1)出示课文生字语,先同桌互读、互纠,然后全班交流,掌握音、形、义:隐蔽  隐藏   搜索  选择   住址   洞穴   柔弱         倾斜 平坦    扒土     宽敞    随遇而安   毫不可惜(2)师生相互强调易错字:蔽、毫、倾,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1、。(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理清文章脉络:哪些自然段写蟋蟀住宅的特点?(2-6)哪些自然段写蟋蟀修筑住宅?(7-9)(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这是第一层面的细读,引导学生迅速捕捉文字传送的基本信息,读出文本主要讲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合理有效地衔接下一个环节)三、潜心品读,感受伟大(一)感知特点,初识伟大1、默读2-6自然段,画出写住宅特点的句子,再用几个词语概括写在旁边。2、汇报交流交流一:外部特点课件出示: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

32、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1)       仔细琢磨,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向阳   隐蔽   干燥  )这些特点好在哪里?抓住 “骤雨”生发:知道什么是骤雨吗?又大又急的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怎么会这样呢?抓住“九寸深,一指宽”生发:两个简单的数字,让我们明白了什么?(一下子就这样的隧道对身长只有2、3厘米的小蟋蟀来说,真够宽敞舒适的了!)朗读句子。(2)想象引读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别的昆虫因为没有房子而飕飕发抖,你伏在洞门

33、口,抚弄着触角,舒服地晒着太阳炎热的夏天来到了,其它昆虫找来找去找不到阴凉的地方,热得直喘气,你呢,躺在自己挖掘的隧道里,那里面就像安装了空调一样凉爽课件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1)这个句子写法很特别?你发现了什么秘密?(2)想象引读在明媚的月光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蟋蟀弹琴歌唱时,会唱些什么呢?(设计意图:对于“蟋蟀的住宅”外部特点一处,教师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的过程当成自己的生命经历;同时引领学生揣摩言语形式,将言语内容的理解渗透其中,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交流二:品读“随遇而安”:过渡:这样一处遮风避雨的好去处,怎么被蟋蟀给找着了呢?

34、联系上下文看看。(1)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别的昆虫怎样随遇而安?指名朗读:“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2)这临时的隐蔽所可能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3)我们又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教师小结:咱们将前后文联系起来学,把蟋蟀和其他昆虫这么一比较,就觉着这小家伙和咱们人一样,很有头脑嘛,它给房子选的地段、环境还真不错!难怪法布尔称这里是住宅!(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被视为“软肋”。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信息量丰

35、富的词语“随遇而安”,对文本语言精心品味,以此作为学生读书感悟的“发酵母”,再联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融情想象,全身心沉浸于生动鲜活的言语中。)交流三:内部特点(1)你感受到内部什么特点?板书:光滑  简朴   干燥   卫生(2)你觉得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喜爱  佩服”等)(二)解读修建,再识伟大过渡:同学们,蟋蟀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它靠的是什么?(足与钳子)在你的想象当中,你觉得这种工具是怎么样的,书本上是怎样描述的呢?(柔弱  简单)如此简单柔弱的工具,蟋蟀是怎样建造出如此浩大的工程的呢?1、自读7-9,划出建

36、筑时相关动作的句子,加深理解。2、交流汇报课件出示:“它用前足扒土,还有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止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1)蟋蟀在建筑时的先后动作是怎么样的呢?(2)同桌间互读,边读边思考,你觉得难度最大的是哪个动作,为什么?并相机进行朗读。(3)课件出示填空:“它用前足_土,还有钳子_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止_-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_到后面,倾斜地_开”。课件出示:结合“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1)这句话哪个词跳入你眼帘?(2)自由谈体会并朗读。(设计意图:让学

37、生通过反复朗读,想像感悟的方法,对蟋蟀建筑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从工程的巨大与工具的简单进行对比,从而感受建筑的艰难与蟋蟀不辞辛劳的品质。)(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读到这里,你还认为蟋蟀的住宅仅仅是一个小洞而已吗?(从住宅特点,从劳动工具等方面来谈)    2、总结: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精灵,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扒土、搬土、踏地、推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我们不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3、你想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

38、工者蟋蟀说些什么呢?(设计意图:教师紧紧抓住文句中的这一个个韵味点和空白点,让学生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融入其中,对言语作品进行“具象化”。从整个教学设计来讲,此环节就是第二步引导学生细读去发觉内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朗读,通过想象,通过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感受蟋蟀的伟大之处。)  四、积累佳句,感悟写法1、对于蟋蟀如此平常的小昆虫,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如此可爱的小动物呢?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预设:因为用了拟人、打比方、列数字这些表达方法:因为他观察非常仔细,有耐心)2、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

39、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这是第三步引导学生发现言语结构上的秘妙,习得法,激活思。)五、拓展延伸,亲近生命1、感谢法布尔,让我们读到了如此怦然心动的文字。在昆虫记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课件出示:哦,我的蟋蟀们!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而生命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你们!(法)法布尔昆虫记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想说?各抒己见。2、推荐书籍孩子们,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

40、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自然界的平凡子民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让我们像法布尔那样,亲近这些小生命,学会与所有的生灵和谐相处。推荐阅读:法布尔昆虫记    (设计意图:“语文的背后有有大文化。”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比视觉更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和更深邃的精神价值,过一种和谐的、富有创造意义的生活。本课的收尾,试图通过引导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视界。)作业设计: 1、完成作业本及同步练习主要板书设计: 特点:向阳   干燥   倾斜  隐蔽  简朴 

41、  清洁 7  、蟋蟀的住宅     伟大的工程                        修建:工具柔弱、强度大、时间长课题: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共 1课时教材分析: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

42、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教学目标:1认识7个

43、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初步学会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和推理能力,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1教师课前收集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寻找大陆漂移的动画演示,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2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跟课文有关的信息教学过程一、看图谈话,引发兴趣1、出示世界地图,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44、七大洲是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2、师:同学们,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3、出示课题,读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部分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2、时间到!认为自己已经把课文读通顺的同学请把小腰板挺挺直。真自信!请同学们翻到书第35页,这里有个词语盘点,它就是帮助我们进行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看!读读记记中除了前两个,后面的词语全来自于我们这篇

45、课文,请同桌马上互相检查一下。3、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4、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1、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静静地默读思考,并在书上做做相应的记号。2、刚才大家根据学习提示再次默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不少收获。谁来简单地说一说?3、刚才有同学讲到魏格纳在观察(板书:观察)地图时产生了一个奇想,师边讲述边演

46、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l                                       这个奇想是凭空出现的吗?那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还可以圈一圈、划一划。(

47、巡视了解学情,最好找到三次发现都划出来的学生)指名交流,并相机引导看图。(相机板书:发现)l                                       我明白了,有了这三次不同的发现,所以魏格纳的脑海里

48、才形成这个崭新的奇想,对吗?课件出示:第一次发现: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成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的吻合。第二次发现: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第三次发现: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l           

49、                            让我们反复读一读这三次发现,让我们也去发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预设发现一:魏格纳的发现一次比一次深入、细致。(三次发现的内容不同。)发现二:(这三次发现是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第一次发现是偶然的,不曾想到的。引导联系课文:突然、竟、这般不可思议!(读句)无聊、消磨时光偶然的

50、发现、惊呆了(读句)第二次发现是有意识的,应证了猜想。(那么)当魏格纳偶然发现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和几内亚湾不可思议地吻合时,他精神大振,(心里会怎么想呢?板书:思考2、3人)心想:                                   

51、;          (魏格纳就是这么想的,)于是                                    (引读他”仔细端详”),果然 

52、;                                       (引读)师:亲爱的魏格纳先生,当您的想法被证实时,心情怎么样?生:很高兴、很兴奋,兴奋极了等师:请再次表达一下您的心情,好吗?齐读此时,正如

53、同学们体会到的那样,当时魏格纳师兴奋极了(引读)。(5)小结:魏格纳就这样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又不断地思考,然后又不断地观察、发现、思考,所以他的发现才越来越深入。正是有了这一连串的发现,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奇思妙想:齐读(二)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1、有了这个想法以后,魏格纳又展开一系列行动。请你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话,看看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待会儿我们交流交流。2、交流。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回读中心句: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这部分的教学较略,随机抓以下几处进行点拨。枉费心机  你懂吗?是呀,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回读考察:(板书:考察)

54、考察就是-到实地观察、调查。魏格纳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亲自到各大洲去考察,足迹遍布美洲、欧洲非洲、南极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先后考察了山系、地层、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冰川等。当时魏格纳的身体尚未康复,医生千方百计进行劝阻,但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始终没有放弃。回读浩如烟海  你懂吗?是呀,在这样地资料中寻找犹如大海捞针呀!回读2、引读最后一段。魏格纳这样持之以恒地考察、考证,终于引读。3、面对魏格纳大陆漂移的假说,老一代地质学家并不承认,当时的人们更是嘲笑他荒唐,斥责他不知天高地厚,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但魏格纳仍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

55、诗篇,继续坚定执著地为自己的假说寻找着证据,。最终于1930年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地质事业。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身上还有许多许多,课后让我们继续找一找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也可以找一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课题:语文园地二 共4课时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趣味性较强,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骤安排交际活动,重点放在交流“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教材中的左图,可以从树上找到隐藏着的10个头像。右上图,从黑白两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间白色的部分是一个杯子

56、,两边黑色的部分是两个侧面头像。右下图,通过对画面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看出两个头像:一个是小女孩,另一个是老妇人。本组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与刚刚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有两种习作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这次“我的发现”,通过三个例句和一组对话,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正是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正是因为经历了长期的观察,本组课文的几位作者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准确。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

57、意识和习惯。这次“日积月累”的内容是一首花名歌谣,按一年12个月的顺序排列,易读易记。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试读,提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给予帮助。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胸有成竹”的典故,文字浅显易懂,理解的重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成语内涵的部分。教学目标:1、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使学生能合理地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及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2、通过习作,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培养乐于观察和表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提高写作能力。3、在我的发现中进一步掌握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养

58、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表达的习惯;积累花卉谚语,丰富学生的语言。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本设计第1分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有句俗话说得好,“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二、探究观察方法1看大屏幕(花瓶图),用“我看到了”练习说一说。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3、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三、运用方法,用心体验1、运用已总结的方法,观察另两幅图,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2、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3、自由

59、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4、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四、再看图片,升华感悟一张小小的图片,在我们留心观察中,变得丰富多彩,相信此时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说说本节课感受、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或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五、总结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处处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世间万物的众多奥妙! 本设计第2分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共同体验了“留心观察”的妙趣,受益匪浅。本次习作,就与观察息息相关。二、明确习作要求,指导习作。1、自读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2、拓宽学生写作思路本次习作可以从哪些方

60、面入手?3、口头作文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1)按提示有序地说说自己的发现: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3)老师指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4)题目可用观察日记X则,也可自拟。三、独立写作学生凝思试写,自读自改四、总结布置作业 本设计第 3分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可谓是家喻户晓,可你们知道吗,该书的作者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就是说,优秀的文章均是经过数次修改而成的,本节课我们就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改。二、回顾要求,组内评改1、回顾本次习作要求2、细读自己的习作,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3、小组内交流,评改,评选组内优秀习作和进步大的同学习作。三、评价典型习作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并说一说自己这样写的理由。2、明确评改要求:(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3、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四、自我修改借鉴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五、佳作欣赏六、总结同学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