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1页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2页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3页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4页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1.掌握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2.学会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发病重时可造成叶片提早脱落而减产。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主要为害幼苗、叶片、叶柄、茎及豆荚。幼苗 子叶生半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叶片 初生褪绿不规则形小斑点,半透明水渍状,转为黄色至淡褐色,扩大后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34mm,病斑中间红褐色至黑褐色,外围具一圈窄的褪绿晕环,在病斑背面常见有白色菌浓溢出。病斑融合后成枯死斑块,使叶片部分或全部变黄枯死,提早落叶。一、为害症状叶柄、茎部 初呈暗褐色水渍状长条形,扩展后为不规则状,稍凹陷。豆荚 病斑初为红褐色小点,

2、后变黑褐色,不正形,多集中于豆荚合缝处。种子 病斑不规则形,褐色,上覆一层细菌菌脓。二、病原物 病原称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Coerper)Young,Dye&Wilkic),又叫大豆细菌疫病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杆状,大小0.60.9m,有荚膜,无芽孢,极生13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白色,有光泽,稍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病原物形态图三、发病规律 病菌在种子上或未腐熟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即发病,成为该病扩展中心,一般种子带菌率高,幼苗发病重。 病菌借风雨传播蔓延,夏秋季气温低,多雨、多露、多雾天气,发病重。暴风雨后可加速病情增长,由于伤口增多,有利于侵入发病重。此外,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低洼易涝地比岗、平地发病重。四、防治方法1.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2.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我国已育出一批较抗细菌性斑点病的大豆品种,如科黄2号、徐州424、南4931、沛县大白角等。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拌种。5.在发病初期每亩用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100ml或1武夷霉素350500ml兑水叶面喷雾,或喷洒1:1:16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