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文新课标增加内容整理_第1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新课标增加内容整理_第2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新课标增加内容整理_第3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新课标增加内容整理_第4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新课标增加内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 增 古 诗 文 集 锦 一 十五从军征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i):松树。 冢(zh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2、。 旅:野的。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课文翻译: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且看远处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十五从军征1.按要求填空。

3、(1)本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原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后人把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也称作“乐府”。(2)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揭示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2.本文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3.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

4、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4.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5.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冒着战争的危险,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6这首诗也是写回乡老兵的感受,但与采薇有很大的不同。请写出。采薇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十五从军征则以叙事为主来抒其悲凉凄楚之情。7(探究题

5、)如果这位老兵遇见了昔日的伙伴,两人之间必然有一番对话。想一想他们对话的话题有哪些? 家乡这几十年的变化。老兵家中的变故。老兵的经历。儿时伙伴的生活。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注解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悠悠:渺远的样子。 、怆然:悲伤凄凉。、泪:眼泪。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 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 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

6、抒发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三 卖炭翁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

7、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

8、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注释(1)卖炭翁:这首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备注:也有网民称呼著名活性炭企业CEO王兆拓为“新时代的卖炭翁”)(2)伐:砍伐。(3)薪:柴。(4)南山:城南之山。(5)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6)苍苍:苍白。(7)得:得到。(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9)辗:同“碾”,碾压。(10)愿:希望。(11)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12)困:

9、困倦,疲乏。(13)市:集市。(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15)骑(jì):骑马的人。(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17)把:拿。(18)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19)回:调转。(20)叱:吆喝。(21)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22)驱将:赶着走。(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24)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25)系:挂。(26)直:价格。赏析1、 “满面尘灰

10、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主题: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四 渔家傲宋李清照【原作】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

11、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释】渔家傲:词牌名。云涛:云彩铺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波浪。 星河:天河。转:指拂晓前天河西移。 帝所:天帝住的宫殿。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报:回答。 嗟:悲叹。漫有:空有。鹏正举:大鹏正飞上天。语出庄子逍遥游,大鹏鸟乘风上天,一飞就是九万里。  休住:不要停止。 蓬舟:象飘蓬一样轻快的船。 吹取:吹向。三山:古代神话,东方大海里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方丈、瀛州。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

12、的海天相接图。用“接”“连”两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画面,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气势。“星河”“转”和“千帆”“舞”写出了大气,写出了磅礴。在这磅礴大气之中,乘船人自然也就大气了。水天相接,星河欲转,船摇帆舞,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虚实结合,巧妙无比。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殷勤问我归何处?”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

13、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是上下阕之间的过渡语。“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嗟”,感叹自己虽然学习写诗,却不能有所成就,正如伍子胥“吾日暮途穷远”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念与过程,倾诉的是空有才华却遭逢时事不幸的苦闷。“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主题:这首词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五 南乡子

14、·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释1. 南乡子:词牌名。京口: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市区东北长江边的北固山上,又名北顾亭。 2. 神州:原指全中国。这里指被金人占领的江北中原沦陷地区。 3. 北固楼:即北固亭。 4. 悠悠:长远的样子。 5. 年少万兜(du)鍪(móu):指二十来岁就能统率上万兵马的孙权。兜(du)鍪(móu):战士的头盔,这里借指士兵。 6. 坐断:占据。 7. 曹刘:曹操和刘备。 8.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

15、赞孙权的话。仲谋:孙权,字仲谋。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惊天地,泣鬼神。接下来再自问自答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一问一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年少万兜

16、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又自答曰:“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作者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

17、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六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注释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娥眉:

18、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烈:刚烈。肝胆:指真诚的心。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译文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却是那么的憔悴。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漂泊了八年还想着那个家作什么。既然我那么痛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离开也没有什么难的!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主题: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

19、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

20、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七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

21、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4.【挐(ráo)】即“桡”,撑(船)。5.【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6.【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

22、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7.【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8.【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9.【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10.【强(qing)饮】尽力地喝。强:痛快。强饮:痛快的喝。11.【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12.【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13.【舟子】船夫。14.【喃】象声词。1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16.【更】还。17.【痴】特有的

23、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傻,本文为痴迷的意思。【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

24、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一词多义】: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是金陵人(表判断)2.一: 一白(全)长堤一痕(数量词)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4.白:一白(白色)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古今异义】: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赏析】: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

25、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

26、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八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

27、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注释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

28、对。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居天下之广居:居(1):居住。居(2):住所。之:相当于“的”。得:实现。之:代志向。由:实行。道:原则,行为准则。贫贱不能移 移:使······改变。 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形容意志坚定。威武不能屈 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屈服。

29、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读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

30、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怎么办呢?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那

31、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九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32、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鲲():上古传说中的大鱼 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海运:海水运

33、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天池:天然的大池。 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志:记载。 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á):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

34、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高达三千里,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九万里。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野马似的空中雾气也好,飞扬的尘埃也好,凡空中带有生气之物,都是靠着风力的吹动而飘扬的。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十 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

35、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字译 得:体会。卒:通“猝”,突然。操:琴曲。逃:隐藏。志:志趣,心意。伯牙善鼓琴,善:擅长。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峨峨:高耸的样子洋洋:宽广的样子鼓:弹奏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

36、”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思想感情: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

37、“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成语:高山流水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十一 礼记一则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注释: 1.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达到极点。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强(qing):自我勉励。强,勉励。 6.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7.学(xi

38、4;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8.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

39、、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类比论证。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比喻修辞手法 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3、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证,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再引

40、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具有权威性,说服力。4、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十二 河中石兽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原文 沧州南/

41、一寺临河干,山门 / 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 十余岁,僧 / 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 / 不可得,以为 / 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42、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 据理臆断欤?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

43、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石下的坑穴)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再次,石头又再次翻转。 像这样再次,石头又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呢?讲解: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

44、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 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老河: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十三

45、 答谢中书书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们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46、,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讲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其中“  美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

47、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十四 论语十二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习

48、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说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这里的“朋”字即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义。人不知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

49、出。愠yùn,怨恨。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n),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三省xng,自我检查,反省,内省。“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数的多,不要着实地去看待。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吾日省者三。” 信诚也。传chuá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习这“习”字和“学而时习之”的“习”一样,包括温习、实习、演习而言,这里概括地译为“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