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篇课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主席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二、教学目标1.会认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正确读写2

2、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并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4.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抓住对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6.系统性总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7.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9.学会书写硬笔书法作品,积累记背古诗凉州词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

3、写,体会人物的内心。(2)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五、课时安排古诗三首 3课时军神 2课时青山处处埋忠骨 2课时清贫 1课时习作 4课时语文园地 2课时实验小学备课课题9古诗三首从军行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插图理

4、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教 学 过 程二次修注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3.解读题目。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预设:(1)书上注释说

5、,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4.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5.铺垫渲染。(1)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2)有感情地朗读也

6、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2.析字词,明诗意。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三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1.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3)带着你

7、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4)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次。2.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4)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5)豪壮的语言中,你

8、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四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1.感悟诗情。(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3)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2.总结全诗。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

9、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实验小学备课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理解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难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10、学 过 程二次修注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谈话激趣: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2.简介陆游。3.(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齐读课题,指导将课题读通、读顺。4.理解课题。(1)小组交流理解诗题,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2)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感)(感想、感受、感慨。)(3)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凉)(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5.谈话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6.了解写作背景。

11、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学生总结诗意。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三万里河东入海(1)这里的“河”指哪条河?(黄河)(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三万里”的?(板书:三万里河)出示黄河图片及简介(3) 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4)“入”字表现了什

12、么?(“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2.五千仞岳上摩天(1)这里的“岳”指的是什么?出示华山图片及简介。(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五千仞”的?(3)“摩”是什么意思?这个字表现了什么?(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4.指导朗读:(高兴、激动、自豪、兴奋)(板书:山河壮丽)5.请同学再读古诗后两句。谈话过渡: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6.遗民泪尽胡尘里(1)“遗民”“泪尽”“胡尘”是

13、什么意思?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7.南望王师又一年(1)“南望”“王师”是什么意思?(2)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3)“遗民”就这样“望”了多长时间。(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北师又一年。”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感情朗读,背诵古诗。五、总结古诗主旨。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诗人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

14、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6、 拓展阅读(1)练习说话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板书设计实验小学备课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时第三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3.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学习古诗。学情分析虽然学习古诗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难点了,但是学生对于安史之乱,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因而对于这

15、首诗的深层理解,大部分学生都有问题。学习古诗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已经熟记于心,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把握写作背景,在理解作者内在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教学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教 学 过 程二次修注一、对话诗人,解诗题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2.说一说,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3.齐读诗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二、初读感知,觅诗心1.初读感知,(1)师引导:当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激动无比,挥泪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请同学们读读这首古诗

16、,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看看从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2)指名学生读古诗,相机正音。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3.学生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4.交流“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三 细读品味,悟诗意1.细读品味(1)师引导:八年战乱,不但使我们的诗人杜甫壮志未酬,更加尝尽了有家难回、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怎能不让我们的诗人心生喜悦呢?(2)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默默地,用心读一读这首古诗,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看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呢?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深入感受杜甫内心的喜悦之情。(1)先在四人小组中汇报交流:从诗中哪些

17、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2)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3.对比感悟“悲喜交集”(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2)出示杜甫的春望。(3)学生自读杜甫的春望,看看诗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并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齐读春望。(4)交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板书:悲喜交集)(5)朗读首联两句。4.想象感悟“欣喜若狂”(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2)诗人

18、的亲人们都不再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3)在老师的引领下,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的苦难的八年生活。并说说这是怎样的八年?(板书:欣喜若狂)(4)角色朗读颔联两句。5.对话感悟“放歌纵酒”(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2)阳春三月,诗人想到可以回到故乡,内心无比的激动,请同学们想一下,诗人可能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呢?(3)朗读颈联两句6.体验感悟“归心似箭”(1)指名说一说,从尾联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2)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感受诗人回家的迫切。(3)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

19、受诗人愉快的心情。(4)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尾联两句。四、诵读感悟,增诗韵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两次整体朗读古诗。2.学生交流:学习了这首古诗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3.配乐美读古诗,尾联重复一次。4.趣读古诗,(剑外忽传忽传收蓟北)。5.熟读成诵,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五 拓展阅读,懂诗人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这里是几首安史之乱平息以后杜甫的诗作,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体会诗人在收复失地后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的诗人。课件出示:登楼、宿府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这四首诗分别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2.全班交流汇报: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的诗

20、人? 板书设计实验小学备课课题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认识“彭、拟、谋”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正确读写“拟定、参谋、锻炼”等13个词语。2.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结构。3.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读课文。学情分析本课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让学生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一些

21、基本方法。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读课文。教学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教 学 过 程二次修注一、诗歌引入,走近伟人1. 一代伟人毛主席在少年时,因外出求学而写给父亲一首呈父亲。学生读师简介:这是毛主席少年时所作的诗,他善于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情怀。2.对于毛主席,大家有哪些了解呢?(先让学生自由交流对毛主席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毛主席简介)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毛主席,感受毛主席的情感世界,来学习第11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

22、4.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课件出示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二 明确目标,检查预习1.默读课文。仔细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2.自由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4.课文中出现了3封电报的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3封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容找出来并画线。(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相关语句)(1)从电报和批示中,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第一封电报彭德怀告诉毛主席,毛岸英牺牲了;第二封电报彭司令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第三封电报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

23、鲜。毛主席批示的意思是让岸英安葬在朝鲜。)(2)对毛主席的批示,你们有什么疑惑吗?(3)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小结: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答疑解惑(课件出示解释)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毛岸英烈士的遗体)(5)这句诗的意思太深奥了,只有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才能完全领悟它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走进毛主席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感世界。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学生边读边画)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3.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

24、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1)指名学生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惊悉噩耗,毛主席怎能不悲恸欲绝呢?(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子)4.噩耗传来,痛失爱子的老父亲在想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1) 指名学生读。这段话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这段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2)教师引导: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

25、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大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段话。5.第一部分中还有哪些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学生说)课件出示“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1)指名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此刻,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毛主席心中的伤痛。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后万分悲痛的心情。(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子)6.学生练习接读,有感情地朗读。(1)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没说一句话。(2)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3)毛

26、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4)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5)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6)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四、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1、练习书写本课生字。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10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毛岸英牺牲,

27、毛主席巨大悲痛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实验小学备课课题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2.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3.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学情分析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不越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

28、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修注一 、感情朗读,感受悲痛1.谈话导入。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课件出示学生阅读。2.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时,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认真读

29、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学生边读边画)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4.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1) 指名学生读。你从对毛主席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2)毛主席就算有再大的悲痛也要强忍着,咬着牙,和着泪吞进肚中,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主席,还有很多的大事等着他去干。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读课件中的句子。6.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心里在想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30、1) 指名学生读。你从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2)这个要求是能满足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蕴含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齐读课件中的句子吧。7.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了什么?课件出示(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2)教师引导:想到还有很多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他又怎能搞特殊呢?于是毛主席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我们就一起来悲痛地读读课件中的这段话吧。8.第二部分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毛主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指导学生读)课件出示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

31、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1) 指导学生读。“踌躇”和“黯然”是什么意思?(2) 你从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3)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哪一句?(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4)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教师引导:一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段话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读读课件中的这段话吧。9.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

32、室。课件出示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1) 指名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毛主席跟普通的父亲一样,儿子的牺牲让他极度痛苦,不能再见儿子最后一面让他痛哭一夜。那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课件中的这个句子。10.学生练习接读,有感情地朗读。(1)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学生接读)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志愿军战士都长眠在了朝鲜,他决定(学生接读)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2)岸英从小吃了很多苦,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

33、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他自言自语着(学生接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女,他决定(学生接读)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二、拓展延伸,理解课文题目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毛主席最后的批示。课件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三、总结全文,关注写法1.课文在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2.教师小结:作者就是通过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这些细节描

34、写表现出毛主席丧子之痛的凡人情感和顾全大局的伟人情操的。 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青山处处埋忠骨失子之痛 (不说 不吃 吸烟 皱眉) 常人之父超人抉择 (安葬在朝鲜) 伟人心胸实验小学备课课题11军神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沃、匪、绷”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等13个词语,会写“庆、诊、沃”等15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解课文主要内容。学情分析军神是一篇年代较久远的课文,大部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较少知识面窄,对刘伯承的了解较少,所以教师要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并认真阅读课文,自读

35、自悟、自我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学重点1、 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准备课件、作者及人物简介、词语解释、教 学 过 程二次修注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东汉末年,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军神。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军神)2.教师引导:在你们心中,军人是怎样的?(学生自由交流)3.看到军神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疑问?4.生质疑,师梳理小结:谁是军神?为什么称他为军神?5.请

36、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答疑解惑。(1)谁是军神呢?(刘伯承)谁称他为军神?(沃克医生)(2)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2.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刚刚的问题串起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这篇课文是围绕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做眼球割除手术来写的,全文还可以怎么分?(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4.请同学们按“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分法,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先指名学生说,再课件出示课文层次划分)5.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37、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学生齐读。6.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龄”“衷”和“慈”三个字。7.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七十二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三、细读课文,顺学而导1.朗读对话,体会从容镇定。(1)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学生边读边画)(2)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课件出示对话部分)(3)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交流)(4)教师小结,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刘伯承受重伤;刘伯承做右眼眼球摘除手术,但拒绝使

38、用麻醉剂;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5)这是大家通过对话读到的信息,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指名学生说)(6)生质疑,师梳理小结:刘伯承为什么要说自己叫刘大川?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刘伯承是川中名将,他一开始为什么说自己是邮局职员?刘伯承为什么说自己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7)这些问题文中没有给答案,需要我们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去找到答案。课件出示1915年袁世凯称帝,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1915年12月25日,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中旬,为支持云南护国军在川南战斗,24岁的刘伯承率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攻克丰都城。战斗中,刘伯承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一弹从右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

39、。由于缺医少药,加上经此一役后各地都在悬赏追捕护国军将士,刘伯承在年底才几经辗转,来到重庆临江门外德国医生沃克开的诊所。(8)教师引导:因为当时护国军将士遭到追捕,刘伯承在不知道沃克医生是敌是友的情况下,只能隐瞒姓名和身份。(9)此时此刻,你心中对军神刘伯承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敬仰、肃然起敬)请大家带着这种敬佩之情,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四 、品读感悟,指导朗读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一边看一边圈出描写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学生边看边圏)2.指名学生读圈出的词语。(课件出示描写动作和神态的句子)从对他们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学

40、生说)3.这是大家从对他们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感受到的,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交流)4.生质疑,教师梳理小结:(1)课文两次写沃克医生愣住了,他因什么而愣住了?(2)沃克医生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他惊疑什么?(3)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5.教师引导:只有一边读一边体会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现在同桌两个,一个是刘伯承,一个是沃克医生,带上动作和神态来表演读他们的对话。(同桌表演读对话)6.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从对沃克医生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他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学生自由交流)7.读懂了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名学生说)五、教师小结

41、:这是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来,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六、布置作业1、练习写本课生字词语。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11军神一、(1-10) 求治2、 (11-15)术前3、 (16-23)术中4、 (24-26)术后实验小学备课课题11军神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3、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情分析教材内容叙述的故事与现在来说跨度较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体会刘

42、伯承元帅当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对军人的认知较浅,所以教学时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出发,激励学生自主阅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收集摄取和处理信息,在情境中理解课文,感悟情感内化语言,感受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及“军神”的含义,基本框架为复习导入以学定教;细读文本感悟意志;拓展延伸深化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修注一 、紧扣细节,体会意志1.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沃克医生断定刘伯承是一位军人,他为什么如此肯定?课件出示: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

43、,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1)当时,刘伯承心里在想什么?(2)这是一个怎样的军人?他竟然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而情愿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摘除坏死的眼珠,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却不打麻醉剂。(3)刘伯承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平静的,请同学们平静地读一读这句话。(4)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坚定的,请同学们再坚定地读一读这句话。2.手术是否顺利进行?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第1617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1)从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沃克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很紧张)(2)沃克医生为什么这么紧张?3.刘伯承忍受

44、得住这钻心的疼痛吗?课件出示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1)拿笔圈出体现刘伯承非常疼痛的词句。(指名学生说)课件出示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床单居然被抓破(2) 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沃克医生在给刘伯承做眼球摘除手术的时候,刘伯承痛得抓破了床单。当时刘伯承心里在想些什么?(4)谁能读出刘伯承的这份坚定和决心?(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齐读)4.教师小结:只有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读得有感情。二 、分析人物,讲述故

45、事1.教师引导:难熬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当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从病人口中得知自己一共割了七十二刀时,他惊呆了,刘伯承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啊!他分明是军神!默读课文第三部分(第1826自然段)用红笔画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指名学生说)课件出示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1)读了这个句子,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指名学生说)(2)生质疑,师梳理小结:为什么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3)手术前,沃克医生知道了刘伯承不是一般的人,是一位军人。手术后,沃克医生又认为他不是一般的军人,是一位

46、军神。他和一般的军人有哪些不同呢?请快速浏览手术中和手术后两部分的内容,找一找哪些事情是一般的军人做不到而他做到了的。请你一边看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边找边画线)(4)全班交流汇报。(5)教师小结:在动手术的过程中,即使用麻醉药也会感到疼痛,一般的军人都会叫出声来,而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却一声不吭。一般的军人在动手术的时候不会记得割了多少刀,而他却一刀一刀地数,一刀都不漏。(7)教师小结:“脸色苍白、勉力一笑”体现了整个手术过程给他带来的剧烈的疼痛。经受了七十二刀,虽然脸色苍白,但他勉力一笑,将这个痛忍过去了,这证明了他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时候还能笑得出来,不愧是军神。(8)你

47、们发现了吗?第22自然段中有两个感叹号。这两个感叹号表达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怎样的感情?(敬佩、赞美)带上这种敬佩和赞美之情,读一读沃克医生的这句话。(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齐读)2.教师小结: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表现出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我们普通人,或是一个普通军人难以做到的,所以沃克医生称赞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3.假如你就是沃克医生,请以他的口吻按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顺序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练习讲故事,同桌互相讲故事)4.指名学生在班内讲故事。三 、扩展延伸,深化情感1. 出示小诗,感情朗读。课件出示赞军神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

48、人。2.教师引导:刘伯承真是意志如钢。他的毅力超过了一般的人,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军人,被称为(学生接读课题)军神。3.教师总结: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让人敬佩。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向他学习,磨炼自己的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板书设计11军神求治-术前-术中-术后伤势严重 拒用麻药 超凡意志 肃然起敬 堪称“军神”实验小学备课课题12* 清贫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俘”等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吓”。2.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3.能理解题目意思。学情分析本课领会方志敏同志清正廉洁这一美德并不困难。但是

49、学生的生活阔别了贫苦,在明白“贫苦”对于革命的意义还会有些空洞化、观点化,这将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教学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教 学 过 程二次修注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1.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写了一首诗。课件出示 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这首诗高度赞扬了为革命事业付出艰苦努力

50、的方志敏,也写出了方志敏精神对后人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一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2.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自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宁比清贫”。这句话是对高尚品德的一种追求。“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2.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这篇文章。课件出示l 默读课文,你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l 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4.文章读完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51、事?(本文主要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5.这篇文章有哪些主要人物?(方志敏和两个国方兵士)我们既要找出描写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还要找出描写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6.全班汇报交流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生交流,师相机点拨:从第2自然段对两个国方士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两个国方士兵对钱财十分贪婪。(1)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你从文中的哪个词中发现的?(热望)“热望”是什么意思?(热切希望)(2)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请同学们把这句话中的动词圈出来。(摸、

52、捏、搜)两个国方兵士搜遍了方志敏的全身,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这说明什么?(说明方志敏十分清贫)这句话明明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描写,却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这是什么手法?(反衬)7.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内容,老师相机出示课件。(1)圈出这些句子中的动词,指名学生回答。(拿、拉、抛掷、盯、威吓、吼、说、弓、捏、搜、低头、注目、搜寻、塞、转、抢夺、望、命令)(2)把两个国方兵士说的话画上横线。(3)圈出描写他们神态的词语(激怒、凶恶、企望、失望、怀疑而又惊异)(4)找出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描写(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5)从对两个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53、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两个兵士当时是怎么想的?(他们想:方志敏是共产党里当大官的人,肯定有很多钱,他一定是把钱藏起来了,不肯拿出来。我们用炸弹威胁他,看他是要钱还是要命。)(6)你觉得这两个国方兵士是什么样的人?(贪婪、卑鄙无耻之徒)(7)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他们的贪婪的?(作者通过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他们的贪婪。)三 、品读重点,感悟精神1.我们从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两个国方兵士,在整个搜身的过程中,方志敏有怎样的表现?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方志敏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方志敏的心理活动。2.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内容,老师相机出示课件:l “哼!你不

54、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l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1)从对方志敏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方志敏的从容不迫和清贫,以及他为了革命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廉洁奉公,被俘时表现得正义凛然)3.本文主要写方志敏的清贫,可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方志敏的清贫。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4.我们只学习了课文中的一桩趣事,课文中还写了其他的内容来体现方志敏的清贫。请大家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交流感受)四 、总结全文,学习写法1.快速阅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传世宝”指什么。(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