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慨叹、玄虚、渺茫”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3.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2、、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是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灿烂的千年古国,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将这些引以为豪。然而,在1934年,“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在当时的情形下,有人散布出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当时的鲁迅先生愤然而起,写文章进行批驳,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鲁迅先生一起感受民族自信力。二、自主预习1. 背景资料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

3、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2.知识链接驳论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3.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ng) 渺茫(mio)  脊梁( j )  诓骗( kung ) 慨叹 (ki) 佛教(fó) 笼子(lóng) 仿佛(fú) 笼罩(lng)(2) 词语释义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省悟: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舍身求法: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牺牲自己。光耀:文中指光辉,光大。也可以指光辉照耀(多用比喻)。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

5、的人就紧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批驳了什么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答案示例: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结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第二部分(第38段

6、):反驳对方的论点。第一层(第35段):直接反驳。第二层(第68段):间接反驳。第三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二)研读分析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答案示例:在国家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是当时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鲁迅先生心怀民族、国家,所以要批驳错误的观点,鼓舞民族自尊心。四、课堂小结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确了作者提出的论点。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呢?通过下节课的学习,大家会知道答案。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鲁迅先生驳斥了“

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驳斥该论点的。二、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作者是怎样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答案示例: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2)作者是怎样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答案示例: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

8、“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2.品味赏析文中有许多语句有深刻含义,请大家反复品读语句,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答案示例:(1)“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2)

9、“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广大人民。(3)“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4)“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所有的中国人。(5)“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3.写法探究这篇杂文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请品读文章,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答案示例: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

10、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三、课堂小结同学们,80多年前,我们被外国列强欺侮的时候,鲁迅先生有自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力量有自信,中华民族有自信,所以,我们能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战胜敌人,赢得了胜利。现在,中华民族到了复兴的伟大时刻,我们有没有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5、

11、 板书设计18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2、 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

12、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二、自主预习2. 背景资料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

13、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停滞(zhì) 折叠(zhé) 便装(biàn) 折腾(zh) 便宜(pián) 折本(shé)(3) 词语释义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

14、谬,经不起反驳、攻击。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

15、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二)研读分析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答案示例: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6、四、课堂小结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确了作者提出的论点,并学习了课文前三段。那么,在接下来的部分中,作者又将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呢?接下来的学习将会告诉大家答案。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提出了“学则须疑”这个论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进一步论证该论点的。二、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

17、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2)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

18、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3)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2.写法探

19、究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三、课堂小结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6、 板书设计19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过程

20、与方法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教学难点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3、 新课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比如:(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

21、(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雪)+(太阳)水、春天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学习来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二、自主预习3. 背景资料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

22、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汲(jí) 取 根深蒂(dì)固 锲(qiè)而不舍 孜(z)孜不倦(4) 词语释义汲 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答案示例: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答案示例: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

23、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论

24、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2)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结论的?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答案示例: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4)课文选用约翰·古登

25、贝尔克和罗丝·布歇尔两个什么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案示例: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德国发明家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第二个事例是美国实业家罗丝·布歇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写法探究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答案示例

26、: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四、课堂小结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

27、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是社会前进不竭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是创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21世纪刚刚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让我们张开创新的双翅,在开放的世界中任意翱翔,尽展雄姿。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20 创造宣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

28、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重点)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4、 新课导入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

29、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二、自主预习4. 背景资料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

30、,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5. 知识链接八大山人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安魂曲安魂曲 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

31、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曾参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 (今山东嘉祥人)。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崇拜(chóng) 伤痕(hén) 中伤(zhòng) 塑像(sù) 遁词(dùn) 哑口无言(y) 鲁钝(dùn) 自暴自弃(qì

32、) 走投无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檐(yán)樵夫(qiáo) 豢养(huàn) 陡然(du) 烟囱(c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 中伤(zhòng) 恶语伤人(è) 调查(diào) 中间(zhng) 恶心() 调整(tiáo)(5) 词语释义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鲁钝:愚笨,不敏锐。哑口无言

33、: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哑口:像哑巴一样。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自暴自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批驳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点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2.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段):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三部分(11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第四部分(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