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后练习习题计算答案_第1页
测量学课后练习习题计算答案_第2页
测量学课后练习习题计算答案_第3页
测量学课后练习习题计算答案_第4页
测量学课后练习习题计算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7、某点的经度为118°45 ,试计算它所在6°带及3°带的带号,以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答:N=INT(118°45/6+1)=20 L=20*6-3=117° n=INT(118°45/3+1)=40 l=40*3=120°第二章 水准测量1、设A为后视点,B为前视点;A点高程是20.016m。当后视读数为1.124m,前视读数为1.428m,问A、B两点高差是多少B点比A点高还是低B点的高程是多少并绘图说明。答: B点比A点低7、调整表2-3中附合路线等外水准测量观测成果,并求出各点的高程。8、调整图2-

2、40所示的闭合水准路线的观测成果,并求出各点的高程。10、设A、B两点相距80m,水准仪安置于中点C,测得A点尺上读数a1=1.321m,B点尺上的读数b1=1.117m;仪器搬至B点附近,又测得B点尺上的读数b2=1.466m,A点尺上读数a2=1.695m。试问该仪器水准管轴是否平行于视准轴如不平行,应如何校正水准管轴和视准轴不平行。校正方法:调节微倾螺旋使读数为,调节管水准器一端的调节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第三章 角度测量5、整理表3-5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记录手簿。第四章 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3、用钢尺丈量AB、CD两段距离,AB往测为232.355m,返测为232.340m;CD段往测为

3、145.682m,返测为145.690m。两段距离丈量精度是否相同为什么两段丈量结果各为多少7、已知A点的磁偏角为西偏21,过A点的真子午线与中央子午线的收敛角为+3,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64°20,求AB直线的真方位角与磁方位角。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5、函数z=z1+z2,其中z1=x+2y,z2=2x-y,x和y相互独立,其mx=my=m,求mz。6、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按h=Dtan计算高差,已知=20°,m=±1,D=250m,mD=±0.13m,求高差中误差mh。7、用经纬仪观测某角共8个测回,结果如下:56°3213,56&#

4、176;3221,56°3217,56°3214,56°3219,56°3223,56°3221,56°3218,试求该角最或是值及其中误差。8、用水准仪测量A、B两点高差9次,得下列结果(以m为单位):,试求A、B两点高差的最或是值及其中误差。9、用经纬仪测水平角,一测回的中误差m=15,欲使测角精度达到m=±5,需观测几个测回第七章 控制测量3、已知A点坐标xA=,yA=;B点坐标xB=,yB=。求AB之方位角及边长。4、闭合导线的已知数据及观测数据列入表7-30,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5、附合导线的已知数据及观测数据列入

5、表7-31,计算附合导线各点的坐标。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4、某地的纬度=34°10,经度=108°50,试求该地区划1:1000000、1:100000、1:10000这三种图幅的图号。答:I-49,I-49-62,I-49-62-(30)5、用视距测量的方法进行碎部测量时,已知测站点的高程H站=400.12m,仪器高i=1.532m,上丝读数,下丝读数,中丝读数,竖盘读数L=98°3248,试计算水平距离及碎部点的高程。(注:该点为高于水平视线的目标点。)第十一章 道路中线测量3、已知路线导线的右角:(1)=210°42;(2)=162°

6、;06。试计算路线转角值,并说明是左转角还是右转角。(1)路线为左转角(2)路线为右转角4、在路线右角测定之后,保持原度盘位置,如果后视方向的读数为32°4000,前视方向的读数为172°1812,试求出分角线方向的度盘读数。答:分角线方向的度盘读数为:6、已知交点的里程桩号为K4+,测得转角左=17°30,圆曲线半径R=500m,若采用切线支距法并按整桩号法设桩,试计算各桩坐标。并说明测设步骤。 切线支距法计算表 表11-5桩 号各桩至ZY或YZ的曲线长度()圆心角()(m)(m)ZY K4+00°000000+2401°5522+2604&

7、#176;1253+2806°3023QZ K4+3008°4208+3206°2437+3404°0706+3601°4936YZ K4+00°0000007、已知交点的里程桩号为K10+,测得转角左=24°18,圆曲线半径R=400m,若采用偏角法按整桩号法设桩,试计算各桩的偏角和弦长(要求前半曲线由曲线起点测设,后半曲线由曲线终点测设),并说明测设步骤。解:计算圆曲线测设元素计算主点桩里程JD-)TK10+ZY+)LK10+YZ-)L/2K10+QZ+)D/2K10+ (校核)JD K10+(计算无误)偏角法计算表桩

8、号各桩至ZY或YZ的曲线长度(m)偏 角 值 ° 偏角读数 ° 相邻桩间弧长(m)相邻桩间弦长(m)ZY K10+00 00 000 00 0000+0401 05 291 05 29+0602 31 262 31 262020+0803 57 233 57 232020+1005 23 195 23 192020QZ K10+1205 19 45354 40 152020+1403 53 49356 06 112020+1602 27 52357 32 082020+1801 01 55358 58 05YZ K10+00 00 000 00 00008、什么是正拨什么是

9、反拨如果某桩点的偏角值为3°1824,在反拨的情况下,要使该桩点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3°1824,在瞄准切线方向时,度盘读数应配置在多少答:由于经纬仪水平度盘的注字是顺时针方向增加的,因此测设曲线时,如果偏角的增加方向与水平度盘一致,也是顺时针方向增加,称为正拨;反之称为反拨。对于右转角(本例为右转角),仪器置于ZY点上测设曲线为正拨,置于YZ点上则为反拨。度盘读数应配置为 6°364810、什么是复曲线如图11-23复曲线,设1=30°12,2=32°18,AB=387.62m,主曲线半径R2=300m。试计算复曲线的测设元素。答:复曲线是由

10、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半径的同向曲线相连而成的曲线。 13、已知交点的里程桩号为K21+,转角右=37°16,圆曲线半径R=300m,缓和曲线长ls=60m,试计算该曲线的测设元素、主点里程,并说明主点的测设方法。解:14、第13题在钉出主点后,若采用切线支距法按整桩号详细测设,试计算各桩坐标。 切线支距法计算表 桩 号各桩至ZH(HY)或HZ的曲线长度(m)圆心角值° x(m)y(m)ZH K21+000K21+360K21+380K21+400HY K21+60K21+4208 36 48K21+44012 25 59K21+46016 15 10QZ K21+K21+48

11、017 11 40K21+50013 22 29K21+5209 33 18K21+5405 44 07YH K21+60K21+560K21+580K21+6000HZ K21+00015、第13题在钉出主点后,若采用偏角法按整号详细测设,试计算测设所需要的数据。偏角法计算表 桩 号x(m)y(m)CZH K21+0000K21+3600 07 17K21+3800 39 11K21+4001 36 41HY K21+1 54 40K21+4202 58 04K21+4404 33 20K21+4606 15 16QZ K21+K21+4806 41 03K21+5004 57 58K21+

12、5203 20 38K21+5401 54 43YH K21+1 54 40K21+5600 51 01K21+5800 12 42K21+60000HZ K21+0016、第14题在算出各桩坐标后,前半曲线打算改用极坐标法测设。在曲线附近选一转点ZD,将仪器置于ZH点上,测得ZH点至ZD的距离S=15.670m,切线正向顺时针与S直线的夹角=15°1012。试计算各桩的测设角度和距离。由题可知,ZD在以ZH点为原点的相对坐标系中的坐标为: XZD=S sin=S cos=前半曲线各桩在上述相对坐标系中的坐标在第13题中已知,则以ZD为测站点,以ZH为后视点,可以计算出各桩与S顺时针夹角和距离: 桩号(部分)测设角度距离(m)K20+(ZH)000°0000K20+600158°3559K20+(HY)162°0841K20+700172°5800K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