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7.小石潭记柳宗元(八下)【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象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了竹子,开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来的石头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
2、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
3、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文章结构】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4、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
5、是小岛;“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
6、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
7、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写作技巧】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此外文章在写景时采用了映衬的手法。如写潭中游鱼,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潭水和鱼互相映衬,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还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写景。如: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但水中之鱼不能不
8、动。短暂的静止过后,便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一动态把鱼写得富有人情味,这因此触动了作者情怀。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本文描写景物特征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
9、以突出这一特征。【典型例题】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项是()【乐】心乐之此乐何极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并怡然自乐【取】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伐竹取道【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以咨诹善道得道者多助行道之人弗受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益慕圣贤之道伐竹取道【拂】行拂乱其所为参差披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许】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一百许里 潭中鱼可百许头【布】布衣之怒悬泉瀑布影布石上【环】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环四面竹树环合【伐】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影】影布石上 回墙倒影1、填空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
10、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
11、特点?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4、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5、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谭。6、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
12、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9、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
13、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10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答:文中第二段。把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乐而忘形,乐而忘我境界,结合得天衣无缝;鱼儿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内心既羡慕了又充满酸楚。11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1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
14、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1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寄寓?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14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1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
15、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答: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心境,是点睛之笔;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我会以观赏时的心情决定感想,或喜
16、或悲。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1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1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
17、露出来。 20、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答: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
18、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2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23、作者通过描写小
19、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8.杂说(四)韩愈(八下)【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常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已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它的意
20、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主要内容】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主题思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文章结构】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
21、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写作技巧】“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
22、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
23、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文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个“也”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
24、的难堪的后果。【典型例题】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项是()【称】不以千里称也先帝称之曰“能”【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或遇其叱咄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或王命急宣【食】一食或尽粟一石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进尽忠言, 林尽水源【见】才美不外见下见小潭曹刿请见于是入朝见威王见渔人【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则攸之、依、允等之任【其】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其真无马耶其喜洋洋者矣下视其辙公问其故【通】政通人和北通巫峡阡陌交通中通外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略无慕艳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故不错意也任意东西【执】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执策而临之【
25、临】临溪而渔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表涕零把酒临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一、填空: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 其真不知马也。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
26、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二、问答题1、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2、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遭遇”(见课文)。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3、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
27、有怎样的作用?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修辞:排比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4、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5、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6、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8、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7、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8、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9、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10、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
29、”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11、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2、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不一样。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是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13、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仕途失意作马说14马说反映了当时
30、怎么样的社会现实?答:反映了当时由于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致使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的社会现实。15你认为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16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等。)17生活中,我们常讲“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马说中,怎么样做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呢?(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反面意思来回答。)18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中,你认为哪个更重要?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此题
31、为开放题,选伯乐,千里马或伯乐和千里马均可,重要的是阐明观点,理由充分。)18、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9.岳阳楼记范仲淹(八下)【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我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
32、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
33、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
34、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我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快乐后才快乐! ”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主要内容】主要借写岳阳楼大观景象因此而引起的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谈一个人应具有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抱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主题思想】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和乐观
35、精神。【文章结构】 第一段,说明作记原由。第二段,由岳阳楼大观过渡到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心情。第三段,写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第四段,写迁客骚人览物而喜。第五段,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点明文章的主旨。【写作技巧】从表达方式上来看,文章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我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
36、,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气势磅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37、160;第3段以“若夫”起笔,“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
38、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
39、“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句式是骈散结合,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
40、记的缘由。(记叙)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2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3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1、是什么?(以物喜,以已悲。)5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6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7“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8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9文中滕子京被贬却积极治理政事,说明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对你有何启示?答:说明他是个有古仁人
42、之心,以天下为己任,不以自己得失为意的君子。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做人做事应先人后己,先国后家,以国事为重,忧国忧民。10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贤者和庸人的区别。请分别以“贤者”和“庸人”为首词写一组对偶句。答:贤者不以物喜和已悲,先忧后乐,庸人不以国弱和民贫,先乐后忧。11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除岳阳楼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名胜古迹方面的诗词,请写出完整的一句,并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12本文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为岳阳楼所作的记,但是作者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答: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
43、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要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景抒情,对友人进行规劝和勉励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13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与谁归?”的慨叹,周敦颐爱莲说中也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试比较二者的感慨有何区别。答:范仲淹通过此句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周敦颐只是表达了对知音甚少的感慨,范仲淹则是慨叹忧国忧民的人太少。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答: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
44、在后的品德。1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请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达出来。(答案只要与课文的内容相关且符合题目要求即可。)16“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反映了古仁人旷达胸襟,这种胸襟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尤为重要。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打算怎么样做,才能拥有这种胸襟。可围绕“战胜自我”、“摒弃私心”、“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而豁达进取”来谈。)10.醉翁亭记欧阳修(八下)【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面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45、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涧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暮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46、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山中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起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
47、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主要内容】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的生活和平宁静,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文章结构】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紧接着,作者将“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
48、壑尤美”,后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数语,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亭,仅用几十个字,可见文笔之简练。醉翁亭既出,写景也暂告结束,转而为叙事抒情。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留有余地。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下文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
49、”字。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这样,静态的描写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又
50、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错落之美。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石出”写冬,句句落实,一字不虚。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这一段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
51、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助兴。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这里,太守又一次闪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第四段写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接下来写“乐”的几种情境:一是
52、“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它们的乐更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二是游人之乐。游人之乐怎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显然,这种“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情趣”,有了“自觉”的成分,但还缺少理性的认识。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那么太守是谁呢?及至文末,“太守”已出现九次,方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
53、且饶有余味。【写作技巧】1句式上骈散结合。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就是骈句,出语自然,浑然天成,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2、叙事写景层次分明,脉络清楚。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
54、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典型例题】【尤】水尤清洌林壑尤美【望】先达德隆望尊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望峰息心【深】深入不毛深追先帝遗诏水不在深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闻】公亦我闻天子之怒乎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寡人之耳者渐闻水声潺潺【芳】芳草鲜美野芳发而幽香【芳】野芳发而幽香苍然白发怀怒未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有时朝发白帝【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不复出焉不敢出一言卷石底以出水落而石出者【休】休祲降于天行者休于树【乐】山水之乐而乐亦无穷也游人去
55、而禽鸟乐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心乐之【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先帝知臣谨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真不知马也一、理解默写:1、领起全文的句子是:2、“醉翁”的由来:3、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4、第二段中一句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5、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6、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7、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8、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9、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10、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11、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12、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二、阅读:1归纳各段的段意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答:6、本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答:7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之乐,曲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22章 二次函数 单元测试(含答案)人教版(2024)数学九年级上 册
- 2025年中高端衡器合作协议书
- 校长招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外国语学校中考数学模拟试卷(3月份)(含答案)
- 工程造价信息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心理与健康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阜阳中考试卷及详细答案
- 2025年宁夏二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分类考试笔试题目及答案
- 慢性伤口概述
- 2025年南昌市公安局新建分局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50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房地产 中国高标仓物流市场报告2025年上半年
- 2025-2026学年湘鲁版(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新教材)2025年秋期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核心素养教案)
-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直接使用版)课件
- 第2章曲柄压力机
- 物资储备与物流方案
- 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 译林英语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关于加强铁路企业年金管理的指导意见
- 资金筹集业务核算培训教材(共39页).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