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都的秋第 课)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句子,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故都的秋是现代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典范, 作者借状写故都的秋景来表达深沉的家国之思。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领会散文形与神的高度统一的关系、立足文本,品味语言,体验意境、领悟情与景的关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
2、力。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理解围绕中心选材,领悟情景交融的 表现手法。(2 )品析语言、品味意境,鉴赏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连类钩沉,迁移导入、课前布置大家回忆、查找、搜索描写秋的名句,请大家交流各自的成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倪瓒)孤村落日残霞
3、,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落霞与孤鳌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一一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北一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北一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一辛 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师: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大千世界, 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因此达到了极致而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赏析一篇这样一篇美文一一故都的秋,看看现代作家郁达夫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
5、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 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 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它要求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 料;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连类钩沉,迁移导入,这一 设计正是基于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回忆、 到图书馆查资料、网上搜索等方法在新旧知识之间假设桥梁,通过交流汇总使学生丰富对秋的文化认识,从而顺利进入新层次的意义建构。)二、提纲挈领,整体感知、破题感
6、知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 故都的秋”呢?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 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 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生前与自己友情深厚的已去世的朋友称故友“。从 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 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分析选材视点,感知营构艺术集体朗读第一段,思考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 他写的是什么?注意划出文中关键性的句子。秋味:我的不远千里,要从
7、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 尝这故都的 秋,这故都的秋味。”这两个 赶”字表现了他想饱尝故都的 秋味”的迫切心情。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具体品味这个秋味的呢?作者具体描写了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 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地写, 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 样安排吗?他的安
8、排是有道理的。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 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 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 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 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
9、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 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 精、 静、悲凉”的基调不一致,不吻合。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同学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 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 不枝。这篇玩赏故都的秋的文章有没有不是写故都的秋的景物的段落呢?如果有,是不是有画蛇添足之嫌呢?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正数第二段,倒数第二、三段。正数第二段写的是南国之秋,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对比衬托故都的秋的清、静、 悲凉,突出故都的秋的 秋味”的十足。南国的景色虽然很美,但这些在作者的眼中却是看不饱,赏不透,赏玩
10、不到十足,而且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在倒数第二段作者用四个比喻把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了形象的比较,黄酒之于自二'(味更浓),稀饭之于馍馍”(尝得饱),妒鱼之于大蟹”(品得透),黄犬之于骆驼”(品 得足)。四个比喻就是从味上来说,对比、衬托出故都之秋的秋味之浓烈、深透与久长。倒数第三段,在表达手法上是议论。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 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 挥洒自如。师:作者严格遵守围绕中心选材的原则,又艺术地宕开一笔,用了对比和衬
11、托,又把精微的描写和深刻的议论结合起来,使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集中、精彩很好地体现了散文 形散神聚”的特点,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也中要去借鉴这种方法。(德国美学家谢林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个别的美是没有的一一唯有整体才是美的。因此,凡是未曾提高整体性观念的人,便完全没有能力阅读和评判任何一件艺术品。阅读活动实践证明 艺术的整体是美的第一要素阅读活动只有把握这个 艺术美的第一要素”,致力于文章的整化分析,才能跨越肢解化知性解析的偏颇和缺陷,对文章进行艺术的深层性解析,揭示文章构造的艺术真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完形律”的艺术法则,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有机整体出发,目有全牛,立足于对文章的整体观照,
12、从宏观审视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各种构成因素,从内实与外形的结合上来把握文章的整体意蕴。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使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与艺术个性。这种体式观照能使学生在自我探究与合作探讨中明确文本的选材特色,进一步明确材料与中心的关 系。为他们读写正向迁移作铺垫。)二、品析语后,品味意境自读审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广泛交流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那些具体描写的景物各偏重 于什么呢?牵牛花偏重于 清",槐蕊偏重于 静”,秋雨偏重于 悲凉",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从 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鉴赏画面
13、一:静对牵牛花的蓝朵”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注意思考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又是怎样突出 清”这一特点的?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我认为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色彩太凝重,基调也太浓了,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淡红”属于暖色,所以作者说它 最下”。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精”字,因为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作者还用环境衬托,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
14、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 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师: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 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 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 久 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师:是的。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鉴赏画面二:秋槐落蕊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作者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请一
15、位同学来读一读秋槐落 蕊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注意看,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可以自由发言。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没有声音,静!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还有心境的宁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 “静 ”字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 环境静,能注意到
16、这些丝纹,说明心静。师:作者说,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而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 ”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这些 ”指的是细腻、清闲、 落寞。 而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师: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
17、。心远 清闲 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从槐树落一蕊而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 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 ”味。鉴赏画面三:秋蝉残声请一位同学朗读秋蝉残声一部分,大家探讨:作者是怎样通过秋蝉来状写“悲凉 ”的呢?作者以声衬静,写秋蝉残声正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同工之处。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雨霖铃中“寒
18、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那凄切的寒蝉已让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秋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清冷,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此地此景,其寂寞悲凉又怎一个“静 ”字了得,引发的是更加深沉的“悲凉 ”之感。鉴赏画面四:秋雨话凉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秋雨这一段的描写。师: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 ”?看看有没有“悲凉 ”的标志 字、 词、句?“灰沉沉 ”、 “淅沥雨声”、 “着黑色皮袄的都市闲人”今天早上起来,天气灰沉沉的,我们是感到有点凉,但有悲意吗?淅沥雨声”能感到凉,但能感到悲吗?穿的厚就悲
19、凉了吗?师:其实,在这里让大家寻找“悲凉 ”的标志性的字词句,真的难为了大家。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触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师: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凄凉、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
20、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知人论世。对秋味,作者通过清、静、 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牵牛花、槐蕊、 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我们重点赏析了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关于秋枣大家可以用我们穴道的鉴赏方法课后去品读,去赏读。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静、 悲凉呢?这悲凉中的况味又有怎样的思想背景呢?(教师屏幕展示有关资料)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年
21、,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郁达夫也是如此,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国之思、故都情结;俗语说,狗不嫌家贫
22、,儿不嫌母丑。爱国,不是光会爱她的强大、繁荣,也爱她在磨难中的坚强。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 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 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 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 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为人所不能言的妙味, 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放声诵读最后一段,再次体味作者的真情挚意。师: 从写作上来看,故都表达的是自己对故都的依恋 故都情结,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这也就是我们在写作上经常说的 : 以情驭景, 用景显情, 情景交融。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
23、 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由此,我们联想到,即 便硬骨头 鲁迅 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 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 也曾躲在北京的 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 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多少做人与作文的营养啊!(
24、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散文的分析,往往多从其题材广泛、手法灵活”,形散而神不散、不拘成法”等文体特征着眼,很少从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的视角,从作家艺术思维的活动特点上去做深层次性的探究。这种忽视创作主体的阅读方法,导致了对散文这种文体营构特征及其审美特质及品格探讨的表层化、肤浅化,而不能深入散文文体内部构筑的深层地带和核心领域,揭示其艺术营构的本质规律。本设计从语言入手,到对意境的体 悟,到对作家创作思想背景与个性气质特征等方面逐层深入地探究,这种以具体的、历史的、特定的眼光进行分析与理解,有助于使同学们在主动探究、多向对话交流中,正确把握文章的基本精神和意蕴内核,有利于鉴赏水平的本质
25、性提高。)四、融通读写,迁移应用、创设情景:用多媒体播放刘欢的弯弯的月亮。我的心充满忧伤,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布置作文:课后仔细观察家乡的自然风物,深入思考,选好角度,以故乡的为 题,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学以致用,以上设计的意图在于融通读写,迁移应用。既可以从仿写中锻炼观察与思考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又能够陶冶情操,增强对故乡的自然风物的热爱之情,加强其对自 然的人文关怀,增强其人文素养,进而使学生实现精神意义的崭新建构。)附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故都情结生命之味家国之思牵牛花清槐蕊静秋味 Y秋蝉秋雨秋枣悲凉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
26、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法意识。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三维结合,鉴赏的过程也应该是方法的掌握过程。教学过程就应该是“授之以渔”过程,是学生方法的习得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会学习 ”, 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文各有体,体各有法,不同体式的文章所用的句法、章法和表现技法是不尽相同的。刘勰主张写文章一定要“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同样,分析文章也应该如此,即要依据文章的不同体式特点来进行分析。本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散文文法的探求,将外形与内实,将言语与意境,将景物与情思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法意识”,便于学生快捷掌握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手工木工师制作工技能资格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培训大纲
- 行政人员培训方案
- 城市交通规划合同纠纷咨询重点基础知识点
- 物业员工保密意识培训
- 通讯商业合作合同协议
- 转店协议和租房合同
- 《儿童股骨头坏死》课件
- 输送线合同协议
- 追加合同金额补充协议
- 医疗机构安全检查表
- 信息技术说课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肺癌SBRT的进展课件
- 普通物理热学-李椿-电子教案
-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要求模板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天津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同济大学
- 园来如此-园林规划设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人教版高二《醛》学案
- (4.3.1)-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排水管道缺陷名称及等级划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