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4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试题解析-历史_第1页
宁夏银川一中2014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试题解析-历史_第2页
宁夏银川一中2014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试题解析-历史_第3页
宁夏银川一中2014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试题解析-历史_第4页
宁夏银川一中2014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试题解析-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卷(选择题,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右图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西周大盂鼎,造型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作为史料最重要的价值在于A青铜冶炼技术 B青铜造型艺术C铭文书法艺术 D铭文具体内容【答案】D【解析】25史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曰:还尔太子。”武则天之所以改变初衷是主要是因为A李唐旧臣的压力

2、B传统宗法制度的束缚C政治经验的不足 D继承人执政能力的差异26.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获利)与封君比入。”这这表明A. 东汉初年“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初步形成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地方势力膨胀C. 东汉初年政府鼓励商人借贷,民间金融业健康成长D. 东汉初年富商巨贾与地方豪强把持国家政权27.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C因信称义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28.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

3、,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中日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主要差异在于A器物层面 B制度层面 C文化层面 D实践层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内涵说明日本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主要关注政治制度,而中国洋务运动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制造;日本学习的是西方政教之本,而中国则舍本逐末,由此不难看出两者的主要差异主要表现在制度层面,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与上述是史实特征不符。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29.

4、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1933年4月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B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301919年5月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另类国学名师黄侃在时报撰文说:“余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这是因为蔡孑民主张( )A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 B与其守成

5、法,毋宁尚自然;C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D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说明黄侃对蔡元培的教育主张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结合史实可知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积极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所以答案选D,A项主张教育超越政治, B项强调教育遵循自然规律, C项强调教育要充分培育学生个性特征。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蔡元培的教育方针31马克思指出:“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

6、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这主要得益于梭伦改革( )A依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32.有学者描述:“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种局面最早应该出现在A蒸汽时代 B电器时代 C电子时代 D信息时代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33.一位西方政治家曾说:“政府经营商业将损害政治平等”,此观点所体现的经济思想是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自由主义 D凯恩斯主义34

7、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35. 据统计,从1980年到1986年,英国共有100万套地方当局的住房卖给了个人,私房在全国住房中的比例上升到了65%。英国政府的这一举措在当时主要目的在于A摆脱“滞涨”困局 B实现英国人居有其屋的梦想C强化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D重建自由市场经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滞涨”时期,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即弱化凯恩斯主义和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采用自由放任政策,“混合经济”模式开始形成,材料中英国地方政府出售房产于私人的举措即在于鼓励自由主义发展,所以答案选A,B项显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目的所在,C 项表述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国家在弱化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D重建自由市场经济是手段和方式而非目的本身。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

9、生都必须做答。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5题,共135分)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0到19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但是,张培刚先生后来反思认为:兰格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克服官僚主义;第二个是激励,那么庞大的系统,激励机制在什么地方,每个人干事情的动力就在什么地方。一开始可能由于热情,可是时间久了就出问题了。事实证明,苏联模式在1960年代以后就慢慢不行了,和这两点是有关系的。材料

10、二: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之间,到底是谁影响了谁,现在也没有说清楚。有人认为,罗斯福受凯恩斯的影响,罗斯福甚至和凯恩斯讨论过;也有人认为凯恩斯是受新政的影响,因为新政在先。材料三: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从过去五十年来看,历次的危机,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都自然想到应让政府来拯救危机,而且都是简单地用政府扩大开支的办法刺激总需求。好像是有一定效果,实际它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这对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后遗症。因为你过度开支,产生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欧洲很多国家的债务实际是永远无法还清的,

11、以至于经济潜力完全被透支了上述材料摘编自张军谈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请回答:(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张培刚先生对苏联模式的反思?(8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计划经济思想和凯恩斯主义兴起的共同历史原因?(9分)(3)你如何评价材料三的观点?(8分)【答案】(1)苏联模式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通过政府计划和行政命令配置资源和管理生产,否定了市场的作用。长官意志和个人独断导致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缺乏创新。(4分)苏联模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容易滋生平均主义和特权思想,不利于生产者劳动积极性的发挥。(4分)(2)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通过调整或变革经济关系以适应

12、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分)19世纪以来,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各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渐突出。(3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的战争威胁越来越大,各国通过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发展经济,为反法西斯创造物质条件。(3分)(3)观点一:材料三的观点是正确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过多的干预了企业的经济活动,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政府通过扩大开支刺激有效需求导致通货膨胀。福利国家建设客观上造成“惩勤罚懒”的后果,造成政府财政紧张。(8分)观点二: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国家在经济生活中要有所作为,克服盲目竞争对经济的破坏

13、。适度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福利国家的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8分)41. (12分)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抗战爆发后,他随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1939年撰写完成国史大纲一书。随即发表<国史大纲>引论一文。钱穆在文中指出:“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

14、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请结合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评述钱穆的这一观点。(12分)【答案】论证思路提示:钱穆的核心观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自豪感。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表明,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使部分国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的优势的同时,产生了对中华文明的质疑。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度态度,加剧了国人的“文化自遣“。抗战时期,钱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自遣论”有利于树立国人的中华文化自豪感,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心。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

15、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O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地理题、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1955年3月9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规定:现行的农业计划过于集中,规定的指标过多,国家应放弃对农业发展计划作不必要的详细规定,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

16、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以及畜牧业的产品率和各种牲畜的数量,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材料二:1957年7月4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材料三:1955年1月31苏共中央决定:(四)同意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在1956年将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播种面积扩大到28003000万公顷的决议保证及时完成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任务,因为开垦这些荒地是增加我国谷物总产量的巨大来源。(五)鉴于扩大玉米的播种面积具有重大

17、意义(这是增加谷物总产量的最重要的潜力),全会认为到1960年必须把玉米的播种面积至少增加到2800公顷请回答:(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苏联五十年代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2)你如何评价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农业改革?(7分)【解析】试题分析:(1)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直接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出苏联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农业政策,即减少对农业的指令性计划,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从材料三中能总结出其农业改革的具体措施是:开垦荒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2)结合所学内容可以直接对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农业改革作出评价,即苏联农业改革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

18、,具体表现在:农业改革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20世纪50年代,苏联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说明苏共已经意识到了苏联体制的弊端,希望通过改革,发展农业,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减少计划,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的不足或消极影响: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不符合苏联农业的实际,造成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弥补苏联模式忽视市场的缺陷,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推进措施。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农业改革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9年9月27日,侯仁之几乎是踏着建国大典的鼓点返回北京。10月1日,侯仁之作为燕京大学的代表,出席了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政治待遇,是新生的共和国对他的接纳和肯定。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材料二: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的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起航前,钱学森当着记者的面发誓,再也不踏上美国的土地。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材料三: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