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_第1页
中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_第2页
中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_第3页
中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_第4页
中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1.曹刿请见庄公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3.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4.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5.本文以(齐师败绩)

2、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二、阅读题1.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2.“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3.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4.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5.本文中详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的过程,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

3、了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6.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本文重点写的是: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7.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8.鲁庄公回答曹刿提问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9.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曹刿具有爱国热情;且深谋远虑,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0.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11.曹刿为什么要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目的:判断敌情;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12.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政治上的远见。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重视战略战术,抓住战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12.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通过文中曹刿冲破乡人偏见而进谏庄公,说明他具有爱国意识,有责任心

5、和使命感,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对鲁庄公“小大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政治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13.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4.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15.鲁庄公

6、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16.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17.“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18.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

7、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怀若谷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2、 词语解释(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 (8)苦:使他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惊动(13)忍:使坚韧 (14)曾:

8、同“增”,增加(15)恒: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萎靡不振直至衰亡。 3、 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 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居安思危;内忧外患 5、 相关对联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9、 3.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4.孔仲尼厄而作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囚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六、用原文答题 1、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怎样的磨练: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 经受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理,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 体现“人非

10、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 独立成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 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做出怎样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 问答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

11、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

12、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奚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 “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 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上述六个人及与此命运相似的其他人。 10、 上天要把使命给予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好处是: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

13、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论证,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文由个人成材问题提及国家治理问题做铺垫。 13、 “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从个人有所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 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 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

14、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 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因为当今这个时代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振兴民族大业,或是追求人类美好理想等的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因此要常怀有忧患意识,从容应对,才能处变不惊,面临挫折才能坦然,绝不能养尊处优,耽于安乐。 18、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

15、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得益于明主知遇之恩,故用举。 19、 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接困难挑战,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0、 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人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相反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八、中心: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

16、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导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主要写法: 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论出论点。) 2.两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有怎样的作用?一、增强语言气势,引出的下文议论。“人恒过”二、句式灵活,增强语言气势,有说服力,增加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整体感悟1、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

17、、“纳”、“谏”分别是什么意思?答:讽:动词,讽喻。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辞进行规劝。)纳:动词,接受。 谏:名词,指批评建议。 2、 概括各段大意。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刺齐王除蔽纳谏。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3、概括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记叙邹忌讽谏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推理,巧于讽喻的谋臣形象,表达作者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4、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人不能被美言所迷惑,要有自知之明;

18、说话要讲究方式,语言要委婉;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等。(或:启示:从邹忌的角度说,要冷静地对待他人的赞誉,不盲目听信;从齐王的角度说,要有虚怀若谷,勇于听取批评的胸襟。)二、用原文回答第一自然段1、文中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语句是?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邹忌悟出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二自然段邹忌分析“王之蔽”的句子是?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第三自然段暗示“王之蔽”已彻底根除,突出纳谏效果卓著的语句是?虽欲言,无可进者。三、段落分析第

19、一自然段1、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邹忌形象的?从这段文字看,邹忌有哪些特点?答:从肖像、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刻画邹忌的形象。相貌美丽,虚怀若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2、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不同的心态?答: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可见其妻的偏爱之情,用反问句,语气十分肯定,不容置疑。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是平淡的肯定,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答:“之”指

20、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由此想到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齐王埋下了伏笔。4、面对妻、妾、客的不同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答:不盲目亲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性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第二自然段1、 邹忌怎样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答: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三种不同回答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从

21、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以此劝谏齐王。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原因有三:齐国是大国,齐王位高权重。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他。举国上下都对齐王有所求。4、请就第2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答:如内容方面:作者以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由此达到讽劝的目的。第三自然段1、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答:齐

22、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2、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怎样的纳谏态度?答:表明了齐王心悦诚服的纳谏态度。3、“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答:邹忌颁布的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颁布命令的目的:是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齐国国泰民安、繁荣富强的政治理想。4、齐王在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之后,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最终取得了什么效果?答:措施:下令群臣吏民提意见,并给予了不同的奖赏。效果:纳谏除弊,内政修明,四国朝齐。5、从“面刺”、“上书

23、”“谤讥”三种不同奖赏,可以看出齐王怎样的胸怀?答:广开言路、虚怀若谷,听取批评的胸怀。6、文章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答:依次说明:“令初下”“门庭若市”说明齐王治政问题很大。“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说明齐王采纳了很多人的意见,不断改正了错误。“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完全采纳群臣吏民的意见,国家大治。总之,这样写,就是为了说明齐王纳谏后,朝廷的弊端越来越少,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7、第3段中的“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短语能否互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这三个短语从时间上表现进谏由多渐少至无这一渐进过程,突出纳谏的卓著效果。

24、8、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答:区别在批评者勇气的大小。为进谏者颁奖表明齐威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答:“此”,指代“燕 、 赵 、 韩 、 魏闻之 , 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全文1、从文中看,齐王之所以能够最后“战胜于朝廷”,原因何在?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答:原因有二:一是有勇于并善于讽谏的邹忌;二是齐威王勇于纳谏、勇于改过。贤臣、明君精诚团结,所以“战胜于朝廷”。 启示:(1)要虚心地向

25、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心对待师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2、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答: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谏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谏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3、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

26、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的进谏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答:建议:开张圣听启示:邹忌是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劝说齐王的。而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对方,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语言委婉,从而使之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4、你从全文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答:(1)人贵有自知之明;(2)兼听则明,偏听则暗;(3)批评人要讲究方式方法。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的道理?答: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

27、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作为普通人,亦应如此。6、邹忌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这有什么作用?高明在哪里?答: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即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类比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作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含蓄委婉。 高明:使对方乐于接受。7、课文题目中哪个词标明了邹忌劝说齐王的方式?请你简评一下此种方式的好处。答:“讽”标明了劝说方式。“讽”之意是“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这种劝说方式在今

28、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鱼我所欲也问答题: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在作者看来,“苟得”指什么说的? 答:为了“生”放弃“义”,苟且偷生。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在作者看来“甚于死者”之所恶是什么事?答:不义,即放弃“义” 3. “非独贤者有是人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指什么样的人? 答:“贤者”指坚守道义,不为利所动,不为势所屈,无论如何都不会丧失本心的志士。“本心”即指舍生取义之心。4.本文赞扬了什么精神?批评了什么行为? 答:(1)赞扬了刚正不阿,坚守道义,敢于舍生取义的正气。 (2)批评了见利忘义的行为。 5. 孟子

29、主张“舍生取义”而当今社会人们更强调“热爱生命”“珍爱生命”,这两者矛盾吗? 答:不矛盾。“舍生取义”是从人格尊严角度教育人们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屈服于邪恶势力; “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是从人生态度告诫人们要热爱生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6. 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义”?在你的思想意识中,我们最应该坚守的“义”是什么? 答:舍生取义的“义”指道义,礼义,封建道德规范等。我认为是正义。 7. 本文中大量用了对比手法,试举出几例。 8. (1)鱼和熊掌对比 (2)生与义对比 (3)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 (4)乡为与今为对比。 8.本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

30、举例说明其好处。答: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句话用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作者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9. 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践行了这一主张,但是强盗有时也讲“义”,例如二战时期的日本军人为了效忠天皇而“杀身成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别正义与非正义呢? 答:正义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通常指人们按一定的道德标准所应

31、当做的事,也指一定道德评价,在汉语里它通常与公平,公道,正直,正当,公理、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崇高理想、高尚品德、人格尊严、自爱等相关联,在日本的教育体系里没有是非,没有善恶,只有忠诚、利益和对强者的崇拜。因此,日本军人的“杀身成仁,为国捐躯”并不是反抗侵略压制的正义之举,而是指对天皇无条件效忠和对大日本帝国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其糟粕显而易见。 10. 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答: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1. 文中说“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答: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祖国建设、为别人的安危等。 12. 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

32、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答:比喻。本文论述“舍生取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13. 文章从“所欲”入手,而当人在“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持怎样的态度?答:应采取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与舍去。 14. 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答:“鱼”比喻“生命”,“熊掌”比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15. 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答: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即故不为苟得也。 16. 面对死与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理解?答:宁可赴死,也不躬行不义。 17. 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的表现应如何? 答:为了正义

33、决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反顾。 18. 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事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19. 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所恶有甚于死者。 20. 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者。 21.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2. 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答

34、:承上启下。 23.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答:因为施与者的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接受将陷于不义,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阻止自己这样去做。 24. 文中指出昔日宁愿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如何理解? 答:这是人类在无尽利欲引诱下,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马说1.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杂文,其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指什么?答:“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答:这句话说明了伯乐对

35、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3.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流露出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意和怀才不遇的感慨。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夸张。突出千里马的食量之大,为下文写食马者的无知作铺垫。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排比。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浅薄、无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嘲弄。6.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答:通过对食马者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食马者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和洋洋自得的神情。7. 结合原

36、文,分析本文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遭遇?答:“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了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命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人才因“饥饿而无法施展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写出了千里马无人了解的痛苦。8. 本文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答: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够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导致人才得不到重用的社会现象。9.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政治主张?答: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够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世嫉俗的愤懑。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

37、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10. 读完本文后,你觉得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千里马应具有怎样的本领?答:伯乐应该具备知人善任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千里马要有真才实学,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要有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意志。11. 本文的主要写法是什么?答:托物寓意。12. 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这一个“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这个“也”字,把作者的愤怒、谴责发展到高潮;第三段是

38、全文的总结,“不知马”三个字用“也”字收住,表现了对食马者辛辣的嘲讽。 13. 本文是如何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的?答: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千里马有“不以千里称”的悲剧;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 ,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谴责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最后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14. 本文“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结合全文,说说“此”和“彼”各指什么而言。答:“此”指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及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彼”暗示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和重视人才,使大批人才终身被埋没的现实。15. 本文第3段主要表达了作

39、者怎样的感情?这段与第1段哪些句子相呼应?答:刻画了不识马的愚昧者可笑的丑态,从而表达了对不识才的封建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与第一段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相呼应。 拓展延伸1.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样做?答: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气馁,不放弃。其次,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2.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答: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善于与他人沟通、合作,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人。我们需要对人才多方面的培养,多方面的锻炼,因材施教,

40、这样才能多出人才,还要给人才优厚的待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才能人尽其才。3.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答:赤兔马 主人是关羽;的卢马 主人是刘备。送东阳马生序 1. 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遇到了哪些困难?体现在哪四方面?答:读书难 要借书抄书;求教难 常遇叱咄;拜师难 冒严寒,顶风雪,趋百里外寻师;生活难 “日再食”“緼袍敝衣”。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当年求学经历表现出来的哪些品质值得借鉴?答:从他虽贫但不畏抄书严寒之苦,看出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坚强的意志;从他按时还书,不敢稍逾约,可见他十分诚信守时;从他无师便趋百里外求学,“

41、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可见他学习执著;从他“色愈恭,礼愈至”,向师求教,可看出他尊敬师长;从他生活艰苦却不慕同舍生的烨然,可见他学习专一。3. 作者写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答:作者以自己刻苦求学,进而功成名就的事实来现身说法,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刻苦自勉,揭示出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的道理,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4.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他求师的艰难。5. 你

42、认为“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答:示例1:可取,他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更负责的尊重,因为严师出高徒,这样可以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重师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示例2:不可取,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的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6. 对于作者“緼袍敝衣”而“略无慕艳意”,你有何评价?答:很佩服作者不慕虚荣之心,把读书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当成精神寄托和思想安慰,所以就没有了自惭形秽之感,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学习。7.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答:首先,因为作

43、者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嗜学”;其次,为求学问获得知识,他不辞辛劳,不怕困难,非常虚心的求教;最后,他不只好学,而且乐学。8. “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答: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9. 宋濂是个怎样的人?答:不怕吃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趣,不畏艰苦,坚持不懈,有高洁志趣的人。10. 本篇文章如话家常,时有对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对比的内容,并说说你在阅读过程中与自己做对比的感悟。答:先辈的傲慢态度与作者的谦逊作对比,同舍生的奢华穿戴与作者的“緼袍敝衣”作对比,作者艰难求学与

44、马生优越条件作对比。11. 本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有何好处?答: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2. 本文其实就是忆苦思甜的“劝学篇”,但读起来并不令人生厌,反觉语重心长,情词恳切,那些“忆苦”又使文章结构紧密,浑然一体,为什么文章能达到如此效果呢?答: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议论的意图。写

45、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了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严谨,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13.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强调“书非借不能读也”。从宋濂家贫而“遍观群书”,你得出什么道理?答:袁枚的话强调了资财困乏无书可读的人更珍惜读书的机会。宋濂则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学习上要不畏险阻,才能获得成功。14. 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答: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5. 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

46、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拓展延伸1. 结合全文,说说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答:如果学习条件差,要勤勉向学,不怕吃苦;学习条件好,要珍惜优越的条件,努力向学。2. 怎样看待学习条件好坏与学习好坏的联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很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家庭优越的某些学生。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主观努力,长期坚持,勤奋刻苦,专心致志。这是宋濂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所有人共同的体会。 3. 请写出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诗句两则,并谈谈我们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答: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7、业精于勤荒于嬉。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求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4. 古人有许多刻苦求学的逸事,请举例。答:匡衡 凿壁偷(借)光;车胤、孙康 囊萤映雪;孙敬、苏秦 悬梁刺股;司马光 圆木警枕;祖逖 闻鸡起舞;朱买臣 负薪读书;孔子 韦编三绝。 5. 对联(根据课文内容自拟)。答:1:求学之苦,苦中有甜;读书之涩,涩里含甘。2:冰冻三尺,非尽一日之寒;学富五车,不止数年之功。3:勤学好问学为本;刻苦努力苦当先。4: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为学勤。 岳阳楼记 1. 第一段重点写的是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目的何在?说明了什么?答:重

48、点写了滕子京的政绩。这样写说明滕子京虽被贬,却未沉沦,奋发有为,政绩斐然。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地治理政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博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2.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怎样的内容? 答:概写岳阳楼的大观,并提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3. 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的景象?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答: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景象。空间上突出洞庭湖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的多变。4.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目的是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

49、自然转入抒情。突出文章的主旨。5. 第三、四段是运用怎样的手法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用对比和虚笔的手法,借“登斯楼”一句道出。6. 第四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各举一例。答:借代:锦鳞游泳。比喻:静影沉璧。对偶: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7. 第五段写了怎样的内容?答:抒发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它是全文的核心。8.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从哪两方面阐述的?它的最可贵之处是什么?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从博大胸襟的角度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考虑国家大事的角度来说的,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以天下为己任。9. 文章构思巧妙,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50、答:文章以作“记”为由,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10. 本文的句法是什么?有何作用?答:骈散结合的句法。作用是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 1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思想境界?答: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12. 孟子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和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在内容上有何联系?答: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国君提出的,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13. 文中流露出作者的忧君思想,你怎样看待?答:忧君的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有利于人民,虽然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14. 对照古仁人的做法,可以看出迁客骚人为什么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答:以为他们以自己的利益为重。15.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