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全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小知识一、通假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

2、,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

3、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二、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2、词义缩小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的扩

4、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

5、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6、词义弱化如,“恨”,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7、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8、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6、。”。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9、古贬今褒如,“乖”古时

7、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10、名称说法改变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三

8、、词类活用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

9、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四、一词多义一个词语有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五、倒装句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

10、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美哉室! (室美哉!) 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美哉,我少年中国! 

11、(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疑问句; 感叹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

12、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

13、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六、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

14、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

15、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

16、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第一篇咏雪一、作品简介咏雪选自世说新语笺疏,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

17、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二、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 言语、 政事、 文学、 方正、 雅量、 识鉴、 赏誉、 品藻、 规箴、 捷悟、 夙惠、 豪爽、 容止、 自新、 企羡、 伤逝、 栖逸、 贤媛、 术解、 巧艺、 宠礼、 任诞、 简傲、 排调、 轻诋、 假谲、 黜免、 俭啬、 汰侈、 忿狷、

18、 谗险、 尤悔、 纰漏、 惑溺、 仇隙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三、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

19、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四、原文:谢太傅(2)寒雪日内集(3),与儿女(4)讲论文义(5)。俄而(6)雪骤,(7)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字词解释谢太傅:即1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 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俄而:不久,一会儿2。骤:急,紧。欣然:高兴的

20、样子。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比不上。因:凭借。 即:是。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六、译文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

21、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后来成了)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七、作品赏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咏雪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3、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工具:录音机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二)学习咏雪。1一读课文: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4、)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差(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比不上)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

25、妻子。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5背诵课文:6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想一想 议一议: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笑”前喻,“

26、乐”后喻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请欣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四、课后作业: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咏雪复习题一、填空。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作者是南朝宋(朝代)刘义庆,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二、解词。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3、俄而:不久

27、、一会儿 4、骤:急速5、欣然:高兴的样子 6、何:什么7、似:像 8、差:大致、差不多9、拟:相比 10、未若:不如、比不上11、即:就是 12、因:乘着、趁着儿女 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义:专指子女(儿子、女儿)三、理解性默写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四、用原文填空。时间:寒雪日地点:內人物:谢太傅(召集人兼主讲人)、兄子、兄女(听众)事

28、件:咏雪五、问答题。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和睦、融洽、欢快、轻松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兄子: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兄女: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答:“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答: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

29、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答: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答: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比喻)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比喻)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7、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答: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

30、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8、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答: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六、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4、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5、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笑

31、了起来。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第二篇陈太丘与友期一、本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二、题目解说陈太丘,汉朝人,字仲弓,原名叫做陈寔太丘县令。古代习惯将官员所任职的地名附在姓氏后。“期”是约定的意思。标题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三、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四、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

32、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却走进家门不回头看。五、字词解释元方:即,字元方,陈寔的长子。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

33、长。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过中:过了正午。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乃:才。戏:玩耍,游戏。尊君在不(f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顾:回头看。信:诚信,讲信用。时年:这年(那时)。非:不是。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惭:感到惭愧。礼:礼貌。已去:已经 离开。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34、。曰:说则:就是 信(则是无信):信用六、古今异义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2.委 古意:丢下、舍弃 ; 今意:委屈、委托。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4儿女 古意:子侄辈 今意:儿子女儿七、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八、赏析、问题探究1、本文讲的是“信”和“礼”。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友人失信,没按时来,陈太丘就走了。友人对此不但不自责,反而辱骂陈太丘无信、“非人”。元方是怎样面对的呢?首先,他提出什么是“无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谁无信呢?话说在点子上,友人无言以对。其次,当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又是失礼。简短两句话,使友人惭愧得下车来拉他。文章赞扬小元

35、方明礼又善言,也肯定了友人知错能改的正确态度。2、陈太丘、陈太丘之友和元方各是怎样一个人?答:陈太丘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他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时间观念很强。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不善自省,责备他人元方:正直,机智,率真,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3、这篇课文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从中懂得什么道理?答:、道理: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

36、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4、元方有过错吗?为什么?答:有。元方刚才还批评友人不讲礼貌,而他自己却没有以身作则,友人毕竟还是元方的长辈,元方只是个小孩,他不尊重长辈,所以入门不顾不对。这是一种没礼貌的行为,虽然友人不守信,还骂人,但是我觉的元方应该表现的有礼貌。“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贵阳市白云一中   李秀华 学生分析:这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文言文,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

37、重要。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在第一、第二两个单元中已经学过两篇文言文,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知识。本文将继续积累文言文的词语,学习翻译文言文的办法,调动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诵读背诵课文,以写名言的形势加深学生对“守信

38、”的感悟。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方法: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打印好的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发放学案,学生做好预习。

39、0;一、 导入新课: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之知,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进古诗文,亲近古诗文,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古文,让我们徜徉在古文的天地之间。共享学习古文的乐趣。 学习文言文老师推荐五字法:读、译、背、悟、写。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按这五字法进行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

40、文,然后同学评议朗读情况。(优缺点。你特别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读好,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重音。 提醒字音:不通否  是通假字。联系以前学过的通假字:“项为之强”中“强”通“僵”,“诲女知之乎”中“女”通“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通智 。 3、全班朗读。 过渡:要想读得更好,还要明白课文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字词句的翻译还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解决 三、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要求:学

41、生对照注释,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明白但需要掌握的词语要勾画出来。如重点词语: “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课件展示翻译文言文六字法。 翻译文言文的六字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

42、些词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 2、课件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翻译,以抢答的形式作答。  重点词句: 期:约定     至:到    去:离开   行:走     舍:放弃    乃:才      委:丢下 舍弃      

43、;        则:就,便,那么    引:拉       顾:回头看 尊君、家君、君的辨析。 3、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交流,敢于提问。) 4、再次朗读。读出语气,重音,节奏。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按组来读。别的同学读的时候,自己可以想象课文中的情境,为背诵作准备。 5、找一名学生复述课文,看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理清故事过程,为背诵作准备。

44、) 四、背诵课文。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五、品悟探究。 1、读了这篇文章,你悟到了什么? 2、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不求意见一致,只要能说明理由。 六、读后思辨:联系当今谈谈你对“信”的看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1、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守信的名言。 课件展示: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           

45、0;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背信则名不达       &

46、#160;      刘向 2、学生写或交流自己写的名句。 七、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愿同学们从今天的文言文学习中得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八、作业布置。     继续背诵全文。读读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2教学目标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

47、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一、导入请学生讲故事,以宋庆龄小时候信守诺言的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三、课文学习1你读我念:(1)听读课文,注意停顿;(2)指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

48、得流畅。2你翻我译: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3抢答题:(1)解释加点文言词语: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门外戏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翻译文言句子: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3)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49、:“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你背我诵:3分钟背诵比赛5你扮我演: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6你思我想:(1)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2)问题探究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7你收我获: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四、小结与延伸1词语积累: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语: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陈太丘与友期 太丘舍去下车引之 入门不

50、顾3中外名人讲诚信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 谚语4教师寄语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板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讲诚信懂礼貌言必信行必果第10课 论语十二章论语1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而并非孔子亲自编写。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

51、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注释1、论语中“子曰”都是指孔子。2、说,同“悦”。3、人不知,即“人

52、不我知”,别人不了解我。4、愠,yun,怨恨。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学过的东西,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第二章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n)字子舆。鄫国后裔,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2、三省:省(音xng),检查

53、;察看;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本文中指从三个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省自己。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一心一意。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5、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等。6、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反复实习。古汉语“习”字没有现在的“复习”之意。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54、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字词解释1、十有yòu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2、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3、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4、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5、不逾yú)矩j):指不超越礼法。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第四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

55、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字词解释温;温习,复习。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第五章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字词解释1、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2、 罔w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3、 殆dài:有害。第六章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1、哉zi: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2、箪d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3、巷xiàng:里中的道路,此处指颜回的住处。4、堪kn:忍受。译文孔子说:“颜

56、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第七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拼音:zh zh zh bù rú hào zh zh,hào zh zh bù rú lè zh zh(雍也)字词解释1、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2、者zh:代词,的人。3、好hào:喜欢,爱好。4、乐lè:以为乐趣。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段解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57、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兴趣者,爱好,好也。更高的境界,则是乐。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第八章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字词解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gng:肱,音,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3、

58、水:古代冷水为水,热水为汤。4、于:介词,对,对于。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第九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