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完形心理培养想象能力_语文论文_第1页
激发完形心理培养想象能力_语文论文_第2页
激发完形心理培养想象能力_语文论文_第3页
激发完形心理培养想象能力_语文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激发完形心理,培养想象能力_语文论文    文章摘要:                         作者 陆振立/杨捷内容  高中小说教学一论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材料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想象能力增强对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要培

2、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借助完形心理在小说教学中实现。完形心理又称心理的“完形趋向”,指人脑神经系统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功能,心理学家解释为“只要已具备了主要的条件,心理的组织作用总是力趋于完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尚不完整的事情,人们总是努力作出猜测,应该怎样才能使之完整。 在文学欣赏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对作品的体验,努力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出自己的推断,对作品的意象作出补充,以获得某种完整的印象、结论和感受。这种推断和补充,正是想象的分解、组合。如果辅之以一定的方法、原则,进行较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想象教学,必然能促进想象能力的拓展。一部优秀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

3、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种创造的基础,就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留有“空白”,这样,既可以避免行文的琐碎、杂乱、呆板、拮据,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作品在云烟飘渺中隐藏着无限丘壑,美不胜收。正由于不少小说家有意识地利用了欣赏者的完形心理,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作品当中,加强了深刻体验和理解,并获得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对位效应,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想象的重要阶段形式是分解和组合,这种分解和组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结合小说的不同特点运用完形心理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情节教学 情节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过程。小说一般都具备情节的完

4、整性,但有些作品在不影响主题表现和人物刻划的基础上,故意切断某个情节,留下空白,以此激发读者去补充和完整,达到与读者共同创作而产生共鸣的艺术效果。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较完整,结尾交代了路瓦栽夫人十年艰辛还清了债务,得意地向女友显示自己的高明和能力之后,却意外地获知那给她带来荣誉和痛苦的项链是假的。小说写到佛来思节夫人点破假项链后戛然而止,没有继续去写路瓦栽夫人听到这个意外消息后的各方面变化,留下了一个空白尾声。这对通篇沉浸在对路瓦栽夫人命运关注中的读者来说,显然不甘心到此为止项链事件的结束,但路瓦栽夫人当时的变化和今后的命运会怎样呢?这是一个令读者关切的悬念,我们

5、正可以激发学生这种完形心理,引导他们在对作品人物性格把握和对情节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努力推断并续写这个尾声: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会使她再次受到强烈打击而一蹶不振,从此远遁;她十年艰辛的委屈会使她要求女友退还三万六千法郎;她要强的性格会使她拒绝退款而毅然勇敢地生活由于学生程度不一的理解,也就出现了多样化的尾声,经过大家讨论,虽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但既促进了学生对主题和人物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开拓。小说家在设计情节时,总是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矛盾事件,其匠心独运的构思也可用来开拓想象能力。鲁迅小说药中对华老栓勤劳、善良而又十分麻木愚昧的性格刻划,主要是在买人血

6、馒头这情节中完成的,而这独特情节的设计是否最合情最合理呢?是否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呢?提出这个问题,必须激发学生的完形心理及联想想象性,因为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有类似的事件,例如祥林嫂捐门槛、成名妻烧香问仙等等许多表现迷信愚昧的内容。我们可以调动他们对鲁迅选择买人血馒头这一与众不同的情节探索欲望,组织他们想象并设计若干能表现善良而又愚昧性格的情节,并与现有的情节进行比较、选择。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高超技艺及作品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意义,又完成了完形心理的全过程,开拓了想象能力。 情节的续写和调换训练,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对作品的把握程度以及求全求佳心理为前提条件,通过想象并设计诸多答案或假

7、设,并进行比较、综合、选择,从而在思维的幅合中求取得最佳答案,获得创造性的结果和能力。 二、人物教学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媒介反映生活的,其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不同于影视艺术形象。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进行了艺术化的反映,把丰富的客观内容浓缩于典型形象之中,因此,欣赏者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现于自己的脑海,即根据作品的艺术语言联想想象到与词语有关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的组合,才能感受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进而感知典型形象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在许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活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往往在外部形象上是简洁的或完全是空白,而欣赏者的心理总是

8、企盼对一个人的了解和认识是里里外外的、全面完整的,尤其对小说中理想的人物,更是迫切想感觉他们的英姿俊貌。这种完美观的完形心理正可以调动并配以丰富的想象,获得更好的效果。鲁迅的药中的夏瑜、叶圣陶的夜中的革命夫妻,虽然他们都在暗线中表现,但他们的英雄行为、刚毅性格、爱憎分明的品质得到了间接表现并深深感染着读者。小说独特的构思艺术决定了人物外部形象的空白虚化,而读者多么渴望一睹这些革命者的英姿,使自己认识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化、有血有肉的英雄。由于作品已比较系统地刻划了英雄的思想性格,含蓄却很深刻,间接但很清晰,为就具备了完形心理完成的主要条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根据自己

9、的爱好和风格去补充和完整这些英雄的外貌形象,或浓眉大眼或秀外慧中,或弱不禁风但刚毅溢于言表,或孔武有力而书卷气十足从而既丰富了联想和想象能力,又更好地把握了典型形象。 不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悲喜因素交织的,其性格内容是丰富复杂的,甚至还是矛盾统一体,其性格核心在特定的阶段并不十分鲜明。例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他对革命原来是深恶痛绝的,但后来却向往革命,迫切要求参加革命,这对矛盾集中在同一个形象身上,就给阅读者理解阿Q的性格核心带来了难度, 对阅读者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这也正是理解把握阿Q性格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欣赏者的角度看,必然希望能正确解释这对矛盾的发展,理解人物思想

10、性格核心,把反对革命的阿Q和向往革命的阿Q组合成完整的、统一的阿Q,在矛盾统一中获得丰满全面的形象把握。有了这样的完形心理,再让学生联想想象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愚民和奴化政策、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思想状况等等,还有与阿Q同时期的文学形象如华老栓等, 从而将大量的知识表象融入课文中,并在心理上将阿Q 的各种行为表象扣在一个中心上受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熏陶下的奴化本能和敌视反传统意识,但阶级本性又使他有不自觉的反抗意识。这样,一个鲜明的、完整的新形象就在分解、组合的再造想象中活现出来。 对小说中人物外貌和性格的补充和完整,实质上正是一个再造想象的

11、形象思维过程,这也是想象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环境描写教学 优秀的作品往往能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峻青的党员登记表开头的自然描写的作用,学生就不一定理解得全面透彻,难与文中的主人公保持感受上的一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情节展开之前先作自然环境描写,并不惜笔墨铺叙严冬的风雪呢?除了一般的点明节令、交代时间之外,它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吗?这样,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全欲,但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组织学生共同学习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和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然后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作品中有关作者与环境情景交融的知识

12、经验,并对这段环境描写的文字进行形象的组合,在脑海中构成一幅立体图画,进入到风雪肆虐的严寒冬天,在冰雪铺盖的场面中去体会黄淑英当时的感受和心情。应当说,学生的体会和感觉原来是单纯的,对严冬恶劣天气的感受主要是寒冷,但由于激发了完形心理并运用了联想想象手法,从而能将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斗争经历和人物性格融入这段景物描写中,能更好地体会黄淑英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感受:气候奇冷、斗争残酷、任务艰巨、敌人疯狂,能理解严寒反衬出主人公旺盛的革命斗志、火热的革命激情,这一过程,排除了简单的理解,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和风格,再造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境界,理解了这一环境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达到了再造想象的训练目的。 林教

13、头风雪山神庙用极简炼的笔触勾勒了一幅风雪轮廓画,创造出一个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种简炼不是简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它更能激发读者去参与作品。如果我们仅从文字描述去理解,虽然是片面和低层次的,必须借助对古典文学传统表现手法的了解、对自然景物知识的了解等经验,从背景氛围、烘托人物、深化主题和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设计和想象,才能获得正确的把握。例如侧面描写风雪,作者仅写了草屋“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已被雪压倒了”,还写了林冲“身上寒冷”的感觉,抖湿透了布衫和盖被等动作,我们就要调动完形心理和想象,加入大风雪的场面,并依此去分解、组合,构成一幅给草

14、屋带来结果和人物感受的风猛雪大的图画,从而完整地补充了作品的丰富内容,再造了一个鲜明生动的环境艺术形象。对于正面简洁描写的风雪,则更要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再现出具体生动的图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经济笔墨的巧妙之处,才能将自己融入作品中,感受它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鲜明背景氛围的重要作用。 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能通过内容激发欣赏者的心理动机并想象,从而完成主客体共同创造艺术形象的独特效应。 完形心理实现完整的前景是主体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对客体(作品)一定的把握,正因为如此,这种心理特征是因人而异的,对客体理解的程度也不一而足。因此,在运用完形心理培养想象能力的教学中,就不应划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要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想象过程;同时,要鼓励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