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10年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
2、日、风、花、叶作衬托。(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今天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
4、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附】作者简介 -刘孝绰(481-539)南朝诗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
5、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诗与何逊并称“何刘”。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延伸阅读】 认识刘孝绰 徐州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既有叱咤风云的楚汉精英项羽、刘邦,也有中华烹饪绝技的开山先师彭祖,还有才华横溢的目录学鼻祖刘向。我这里要说的又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大师刘孝绰。 据梁书刘孝绰传、南史等文献记载:刘孝绰(公元481-539年),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
6、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又据日本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刘孝绰是文选的主要编撰人。孝绰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明人辑有刘秘书集。孝绰仗气负才,幼时尝言:“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凡不合意者辄直言诋訾,加上性格乖忤,与世不融,结果得不到提拔,官也就做到秘书监为止。、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孝绰,不仅受到梁武帝萧衍的赏识,更受到皇太子萧统的敬重。按理,有了这样两重背景,这位“彭
7、城才子”应当有机会大展宏图了。然而,问题就出在他“仗气负才”,“性格乖忤”的牛脾气上。 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时任太子仆掌东宫管记的刘孝绰,和一个“彭城到洽”的学士,同做太子的侍读。“初,孝绰与到洽友善。”后来,“孝绰自以才优于洽,每于宴坐,嗤鄙其文,洽衔之。”这样,就和这位同乡暗中结下了冤仇。有一次孝绰携妾入官府,被到洽知道了,于是向皇帝参奏一本,弹劾孝绰。罪名是“携少妹于华省,弃老母于下宅”,“名教隐秽”。省,就是皇宫禁地。刘孝绰的行为属于伤风败俗,不可告人,因而获罪罢官。虽然有史书评论说“携妾入官府,似不足与此罪相值”。但这件事,可能让刘孝绰对宦海沉浮有了新的认识。具有戏剧性的是
8、,刘孝绰被免职后,“高祖数使仆射徐勉,宣旨慰抚之”。皇帝还将自己新写的籍田诗,“先示孝绰”,可见梁武帝还是非常赏识刘孝绰的。隔了两年(大通元年),“孝绰起为西中郎湘东王谘议”,后再次成为太子仆。此后,刘孝绰还吃过一个小官司,即任尚书吏部郎时,因“坐受人绢一束,为饷者所讼”。仅仅接受人家“一束”绢,便被起诉,可见有人存心和他过不去,好在这起诉讼,对他没有太大影响,“顷之,迁秘书监”。大同五年,卒官,时年五十九岁。梁元帝为孝绰墓铭云:“鹤开阮瑀,鹏翥杨修,身兹惟屈,抉摇未申”。阮瑀、杨修皆三国名士,褒赏惋惜之情,充塞字里行间。 抛开刘孝绰自己的诗文不说,从学术上,他一生有两件事值得记述:第一是帮助
9、萧统编撰文选;第二是开创中国楹联之先河。 文选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著作权虽然记在昭明太子萧统的名下,但功劳还是应该属于刘孝绰。首先,刘孝绰在萧统九岁时就担任了他的“洗马”(亦作“先马”即太子出行的先导官),这个才气天赋的皇太子,一定是受到老师刘孝绰的熏陶和指导,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学问家的,“昭明文章繁富,特命太子仆刘孝绰集而序之”。其次,刘孝绰比萧统年长二十岁,据昭明太子萧统年谱记载,文选开始编撰的时间大约在天监十五年,当时萧统只有十六岁,从年龄和学识的任何角度,作为“洗马”和“东宫管记”的刘孝绰,对文选的立意、选题、定稿,必然起主导作用。 文选的编撰,独具慧眼,注重风格的典雅,文
10、字的骈丽,“自谓毕乎天地,悬诸日月”。文章专注文学价值,不选经、子,史书也只录“辞采”“文华”的部分。文选初成总量达“千卷”,后精选成三十卷,分三十八类,包括先秦至梁代的诗文辞赋及较有文采的史论传赞等共七百余首(篇),收录作家一百三十余人,许多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还有不少精彩篇什,也赖此得以保存和流传,所以文选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学著作。文选传世,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特别到唐宋,倍受世人重视,成为学子们争相诵读的主要经典,故民间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谚。后人诠注文选的也不少,如唐显庆年间李善注释六十卷;唐开元年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合注五臣注等。现在敦煌、台湾、日本都有文
11、选印本或残卷留存。 第二是对楹联的贡献。楹联,就是张贴在楹柱上的对联,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也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它不是诗,也不是词,它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节庆、婚丧、名胜、庙宇、宫殿、厅堂、居室,乃至农家小院,猪舍、牛栏,凡是有中国人活动的地方,无处不无它的身影。每逢新春佳节,大红纸书写的喜庆春联,恐怕要染遍整个中国!楹联的这一特点,是任何其它文体所不能替代的。 楹联的历史悠久,和汉字同宗同源,她孕育在先秦两汉,鼎盛在明清,现代又是一个发展高峰。最早认为,楹联的起源是后蜀主孟昶(公元965年)自题的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经谭嗣同考证,中国
12、的第一副楹联,就是刘孝绰在罢官后书写的。联曰:“闭门罢吊庆;高卧谢公卿”。这副对联,充分反映出这位“彭城才子”的“乖忤”性格。谭嗣同的考证,不仅把楹联的历史上推了400多年,而且引证出徐州是中国楹联故乡的重要史实。现在,刘孝绰作为“中国楹联第一人”的论点,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刘孝绰的三妹刘令娴,也是一个出众的诗人,她继哥哥贴出对联之后,也贴一联与之呼应。联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副对联明显是在替兄长罢官鸣不平。如果说刘孝绰开创了中国楹联的先河,刘令娴也当重记一笔。令娴善诗能文,她的文采在南北朝时期就以“清拔”著称。令娴丈夫徐悱,即前文提到的仆射徐勉之子,较早辞世,勉欲为儿子写悼词,
13、不料令娴先成祭夫一文,辞情凄怆,感人至深,只好搁笔。历史上才子不少,才女则寥若晨星,刘令娴堪称“彭城才女”,故不得不记之。经过了一千五百多年岁月的磨练,能读到这位才女的诗篇,也属不易,特录令娴诗一首作本文的结尾:“日落应门闭,愁思百端生。况复昭阳近,风传歌吹声。宠移终不恨,谗往太无情。只言争分理,非妒舞腰轻”。 (10年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梦中作 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
14、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
15、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一句一个场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参考答案】(1)(3分)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 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5分)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 ,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
16、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
17、十九) 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徂辉:落日余晖。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
18、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古风其三十九)。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四海,指天下。 、漫漫,广阔无边。、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徂(cú)晖,夕阳的余辉。、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
19、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参考答案:(1)(3分) A(2)(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10年上海秋季卷)(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越调 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霹雳:琴
20、名。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10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阑:阻隔;阻拦。
21、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考查类型:分片赏鉴主旨。(10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 怆悢(liàng
22、):悲伤。(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
23、,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要点提示】 (1)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2)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译文】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泉涌出来的甜的水酒,早晚栖息在山冈树林间。 它一声高吭的鸣啼可以响彻整个大陆九州,它伸长了颈子可以望穿八荒那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适逢商朝靡滥的世风下,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藏拙起来。 就往昆仑山的西侧飞去,要到何时才会复归回还啊! 只恨处于不对的职位,那种凄凉悲伤真的使我伤心难过啊。2 作品简析 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
24、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
25、的正是“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率然玄远” 的嵇康。 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阮籍 (210-263)三国魏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为人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子和庄子的哲学。爱饮酒,能长啸,善弹琴。文学艺术才能超群。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司马氏多所牴牾。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诗多五言,对当时黑
26、暗现实多所讥刺,辞语隐约,主要是五言咏怀诗82首。原有集13卷,已佚。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有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 飞鸟意象与阮籍的多重人格 摘要: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飞鸟意象人格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直接用飞鸟意象者29首,间接用者13首,总计42首。这些飞鸟意象的渊源,可追溯至国风、离骚、庄子、山海经。国风中的自然物象,多用以起兴;离骚的
27、美人香草、俊鸟恶禽,多具象征意味,或以之刺激奸邪,或以之寓己高洁之志;庄子中的飞鸟意象,则多寓示不同的精神境界。而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则三种意义皆有:他时而以俊鸟如凤凰、玄鹤寓其高洁之志和现实追求;时而以高鸟如鸿鹄、海鸟寄其逍遥之梦;时而借孤鸟寒鸟起兴,写其孤苦之思。各种不同的飞鸟意象,折射出阮籍不同的心理侧面,最终建构了阮籍复杂、矛盾的多重人格。咏怀诗第一首云:“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徘徊”二字,既为八十二首咏怀诗奠定了基调,也反映了阮籍和其他竹林名士共同的人格特点。 一凤凰折翼儒家济世理想的破灭 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儒学大一统的地位不复存在。由是,魏晋时期,儒道废弛,玄学兴盛
28、。阮籍的好友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21369,阮籍自己,也对现实中所谓的正人君子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其大人先生传云: 且汝独不见乎虱之处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君子之处区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1 咏怀诗六十七首云: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梁。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诗与文相互补充,辛辣地讽刺了世之所谓君子拘礼法、盛容装、装模作
29、样的可怜与可恶。然而,在讽刺伪君子的同时,自己却是真正的君子;在蔑视礼教的同时,又笃信礼教。晋书云: 子浑,字长成。有父风。少慕通达,不饰小节,籍谓曰:“仲容已豫吾此流,汝不得复尔。”21362 对儿子的教导与期望反映出阮籍对儒家思想的真实态度。他之所以反对礼教,是因为当时的礼教只剩下了虚伪的外在形式。在反对虚伪礼教的同时,他内心却笃守儒家的精神信念。正如鲁迅所说:“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3194 阮籍“本有济世志”21360,意图建功立业,留名于后世,咏怀诗三十八、三十九云: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30、。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鸟鸢作患害。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壮士何忼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鸟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有这样的气慨与志向,阮籍又怎会是真正能遗落世事之人呢?所以方东树评三十八首云:“此以高明远大自许,狭小河岳。言己本欲建功业,非无意于世者。今之所以望首阳、登太华,愿从仙人、渔父以避世患者,不得已耳,岂庄生枯槁比哉?”4可见,阮籍虽有放诞之名,内心深处
31、却深受儒家精神的影响,并非真正无意于世者。 阮籍深得司马昭赏识,作官本应该是不太难的。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作官,而在于作官之后能否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而当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21360,连生命都“朝夕有不虞”,更遑论施展自己的抱负了,正是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才致使阮籍有凤凰折翼浩叹,咏怀诗七十九云: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徹九州,延胫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灵鸟,治世则现,乱世则隐。阮籍以之自比,寄托其“高鸣徹九州”、“志欲威八荒”的济世理想,怎奈“适逢商风起”,羽翼摧
32、藏,所处非位,现实之梦破灭,所剩下的,唯有心伤而已。 陈祚明曰:“可知远引之怀,特为处非其位,度无所济,惟有洁身。”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家国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位何!所以怆然心伤也!”5于“处非位”一句之解释,陈沈二人之观点似乎全然相反,实则可兼通而并存。今人李建中云,诗中凤凰有双重意指,“饮醴泉”、“栖山冈”的凤凰,是高蹈者的形象,寄托着诗人避世而远遁的栖逸之想;而“凤凰本可以鸣家国之盛”,虽远去昆仑之西,却时时想着“复回翔”。因此,作为栖逸之象征的凤凰,因“恨处非位”而远遁昆仑之西;而念念不忘“鸣家国之盛”的凤凰,因远在昆仑之西而“恨处非位
33、”。无论是遭遇哪一种意义上的“处非位”,其“怆恨使心伤”的结果都是相同的。6204 二鸿鹄高飞道家逍遥理想的虚幻 阮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21362阮籍在文中所塑造的大人先生形象,是其道家理想人格的外化: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 “今吾乃飘遥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朝食汤谷,夕饮西海,将变化迁易,与道周始,此之与万物岂不厚哉?” “必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登乎太始
34、之前,览乎氵勿 漠之初,虑周流于无外,志浩荡而自舒,飘遥于四运,翻翱翔乎八隅。” “逍遥浮世,与道俱成”是阮籍理想的人格境界。这是一种个体生命与自然本体之“道”融合无间的境界,是主体人格能得到充分张扬的境界。自由境界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于阮籍而言,这种终极追求因其济世理想的破灭而显得分外强烈。因而,咏怀诗中,他多次运用黄鹄、海鸟、高鸟、鸣鹤等飞鸟意象来表现对逍遥境界的追求,如四十三: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宝,夕宿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此诗借鸿鹄高飞,表明自己“远游”遗世之念。济世理想既已破灭,茫茫尘世已没有他留恋的东西,所以
35、,他希望冲破世俗的束缚,抗身青云之中,在荒裔之境,自由翱翔。由是,“荒裔”之境成了他心灵休憩的伊甸园,成了他心灵最后的归宿。在此荒裔之境中,他不但可以飘遥于四运、翱翔乎八方。而且,还可以忘却现实世界的打击,得到心灵的绝对自由。 好像是为了让别人相信他的逍遥与旷达,又好象是要说服自己真的已经遗落世事,所以,阮籍在咏怀诗中多次重复着同一个意思:“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二十五)、“谁言万事艰,逍遥可终身”(三十六)、“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五十八)等。通易者口不谈易,能逍遥者不必说逍遥,阮籍对逍遥之境的不断重复,正是由于他对逍遥之境的怀疑,正如鲁迅所说:“他诗里也说神仙,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
36、”3196 因此,为排遣济世理想破灭的痛苦,阮籍才努力使自己显得达观,以神仙的逍遥境界来安慰自己,但其内心深处又无比清醒地意识到,“逍遥终身”的理想不过是镜花水月。所以,在其咏怀诗中,我们能看到阮籍对神仙逍遥的真实态度: “采药无旋归,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四十一);“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四十七);“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五十五)。 可见,“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神仙境界对阮籍而言,只是一个虚幻的梦,因为他并不能真正遗落世事,更不可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三孤鸟独飞阮籍的孤独人格 济世理想已经破灭,逍遥也成了虚幻之梦,阮籍因而限入了“失路”之悲,他独坐空堂,或许想起了
37、少年时的凌云之志,想起了逝去的朋友,想起了兵家死去的女儿但满腔繁辞,却无从倾诉。咏怀诗十七云: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何焯曰:“天地愈旷,而我心愈悲,穷途之哭、广武之叹,都是此意。”陈沆曰:“悼国无人也。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途穷能无恸乎?”吴淇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独坐空堂上无人焉;出门临永路 无人焉;登高望九州无人焉;所见惟鸟飞兽下耳;其写无人处可谓尽情。”又曰:“鸟本上,故曰西北。兽本下,故曰东南,东、南、西、北,处处皆然,竟何逃于天地之间哉!其写乱之意,至矣至矣。”7276 三家注释
38、,都抓住全诗主旨 “无人”。诚如吴淇所言,此诗写无人处,可谓尽情。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感慨之深,大抵可算是阮籍的知音。 显然,九州无人只是虚写。天地之间,并非真的一人也无。阮籍之所以发出无人之叹,不过是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与社会格格不入。阮籍气慨高迈,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连汉高祖、西楚霸王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也不以为然。而现实之中,“随波纷纶客,泛泛若浮凫。”(四十一)有的只是虚伪的君子:“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六十七);有的只是随波逐流的轻薄之辈:“轻薄闲游子,俯仰乍浮沉”(其十);有的只是贵财贱
39、义的小人:“婉娈佞邪子,随利来相欺”(五十六);有的只是谄上媚下的名利之客:“如何当路子,磐折忘所归”(其八)、“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十二)他想在“小人计其功而通,君子道其常而塞”的乱世之际,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注定“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只能独自徘徊于空堂之上,咀嚼自己的孤独。 阮籍之所以孤独,不仅因为自己与周围的社会格格不入,还因为他对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握。他虽然身处上流社会,并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特别眷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有足够的安全感,对生命与命运的嗟叹一直是其咏怀诗的主题之一。如“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其三)、“人生若朝露,天道竟悠悠”(三十二)、
40、“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飘若风尘逝,忽若庆云晞”(四十)、“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四十一)等。 此前的古诗十九首也多有对生命苦短、人生无常的嗟叹,但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中下层失意文人,所以,他们的生命悲歌多源于其自身命运多舛的具体经验。而阮籍对生命的嗟叹却不仅与具体的生活经验有关,而且还具有了更普遍、深广的超验色彩,标志着主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究其根源,阮籍和其他魏晋名士对生命苦短的感叹与玄学思想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有关。张湛注列子杨朱篇题曰:“夫生者,一气之暂聚,一物之暂灵。暂聚者终散,暂灵者归虚。”8魏晋玄学有“有无之辩”,将玄学本体论之有无观落到生命意识上,则为有限与无限。个体的生
41、命现象,所谓“暂聚”、“暂灵”,是有,是有限;而人生死的归宿,所谓“终散”,所谓“归虚”,是无,是无限。人之由生至死,可视为有限归于无限。个体生命的诞生有着某种偶然性,而生命的殒灭,则是不可抗拒的必然。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时空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个体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宇宙时空的无限凸现出人生年命与境地的有限,“魏晋人如无根的蓬草,在茫茫宇宙在无限时空中漂泊”。6162个体生命的有限与宇宙时空的无限两相对立,让人产生无限的孤独与失落,所谓“天地愈旷,而我心愈悲。” 因为厌恶俗人,感到与世俗之士格格不入,所以狂放不羁,以一种夸张反常的任达来排遣自己对俗世的愤懑之情;因为生命不可恃,却想
42、苟全性命于乱世,所以,谨小慎微,以一种过分的小心来与世周旋,似乎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世说新语德行云“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9但在至慎的同时,却对礼法之士毫不留情地作青白眼,面对司马昭的求婚,敢于连醉六十日,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其外在行为方式至慎与至狂的矛盾,反映出其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一方面,想在乱世中保全自我,所以至慎;一方面,却又无法忍受世俗之士的虚伪与卑下,所以至狂。无论是至慎,还是至狂,最终都不可避免地限入孤独。“他们的至狂,张于外而落落寡合,是人群中的孤独,是外向的孤独,是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他们的至慎,退于内而封闭自我,是沙洲上的孤独,是内向
43、的孤独,是深处亦不胜寒的孤独。”6247 无论是独坐空堂之上,还是出门登高弥望,无论是向内,或是向外,阮籍的孤独都无法选择、无法避免。在无边无际的孤独中,阮籍咏怀诗中“日暮思亲友”的情绪,已不仅仅是人间无友、羁旅无俦的感叹。恸哭之后,其孤独之思已超越尘世,进入了那只属于个体的、具有先验性的“孤独”。(10年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4、。(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
45、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翻译: 江楼饯别,我和你喝得酩酊大醉, 秋风阵阵,送来满鼻桔柚的芳香。 入得船来,忽淋上一头潇湘冷雨, 我浑身发颤,心头更是无限凄凉。 我不知道,在你无尽的旅程终点, 也即在那遥远、遥远的潇水、湘江。 当你午夜梦回,听到深山里传来 ,清幽的猿声,是否觉得分外悠长? 【赏析1】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当时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
46、,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醉别江楼桔柚香”在靠江的高楼上设饯宴,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眼前的景物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暗含离别后物是人非之意。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江风引雨入船凉”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47、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忆君遥在潇湘上”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愁听清猿梦里长”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长”字状猿声
48、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赏析2】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
49、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
50、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
51、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1 (10年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
52、不同。(4分)(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1)【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2)【参考答案】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
53、,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备考提示】读诗要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
54、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分析鉴赏】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
55、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商平台服务合作的合同样本
- 2025购车借款合同书范文
- 2025年ZRO2陶瓷制品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资产评估师考试《经济法》知识点:合同法实务解析
- 2025建筑工程模板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外贸葡萄牙语合同范文
- 2025年岩石分裂机合作协议书
- 2025标准合同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范本
- 2025年万能杆件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解毒药项目建议书
-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英语》试题真题及答案
- 公共资源交易知识培训
- 《危机管理案例》课件
- DB13-T5687-2023负压封闭引流术护理规范
- 海绵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四川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MOOC】《学术交流英语》(东南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幼儿园阅读活动环境创设
- 如何与人有效沟通培训
- 食品企业生产部门质量奖惩条例
- 《妇产科学》课件-15.3绝经综合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