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优质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优质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优质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优质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优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穷人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14个生字,正确认读“汹涌澎湃、轰鸣、沉思、糟糕”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2. 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

2、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 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 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共鸣,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课文,扫

3、清阅读障碍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反馈初读情况。3.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2.学生自学:(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出示课件5】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

4、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2 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

5、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释:“心惊肉跳”。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全班齐读。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

6、不敢想。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出示课件6】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6指导朗读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在具体研究语言文字、体会语句内涵时,一般不能逐词逐句地朗读、品评,但是全程教学又不能出现盲区。因此安排这样一个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环节,不仅很好地避免盲区,而且为下面的整体感知作了铺垫。 新课程标准倡

7、导体验和感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工具性,并不意味着不要训练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恰恰应该在长课文的教学中予以关注。因此,本环节特意安排这样一项训练,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结合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理念,第一课时安排了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旨在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课堂作业新设计1、 辨字组词。娜( ) 贱( ) 息( ) 林( )挪( ) 溅( ) 熄( ) 淋( )遭( ) 掀( ) 虚( ) 傲( )糟( ) 锨( ) 虑( ) 熬(

8、 )2、 选词填空。抱怨埋怨1. 你没做好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不能( )别人。2.我( )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清早的班车。 安静平静3老师说:“班会就要开始,请大家( )。”4南湖( )得像一面镜子。 宁可也与其不如5.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6.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三、按要求写句子。1.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缩句) 2.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为陈述句) 3.桑娜的家里很穷。桑娜决定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话) 【答案】1、 小娜 挪动 低

9、贱 飞溅 休息 熄灭 树林 淋湿 遭遇 糟糕 掀开 铁锨 虚心 考虑 骄傲 煎熬 二、1.埋怨 2.抱怨 3.安静 4.平静 5.宁可也 6.与其不如三、1.孩子睡着。 2.同死人待在一起是不行的。 3.尽管桑娜的家里很穷,但她还是决定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

10、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与上节课的教学衔接,快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去。新课教学( )分钟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出示课件8】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2.学生汇报

11、: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但还是主动收养了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1) “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1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 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 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

13、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 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3.教师点拨、指导。(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你是从

14、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2) 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10】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15、?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

16、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给学生提出问题: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刚才分析桑娜的美好品质的基础上,学生一定也

17、能从渔夫的言行上看出渔夫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教师小结旨在再一次强调养育孩子要付出的艰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渔夫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三、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18、。课堂最后的环节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法,使他们清楚描写人物要运用多种方法,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板书内容桑娜:温暖而舒适勤劳 穷人 非不可善良 乐于助人渔夫:神态、言行心地善良课堂作业新设计1、 读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特点,再写出两个这样的词语。1.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2.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二、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表示语意的跳跃。 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1.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古老的钟发哑地敲

19、了十下,十一下( )3.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我嘛缝缝补补()三、读句子,回答问题。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样做”是指_,“非这样做不可”反映了桑娜_的品质。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这个句子是_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答案】1、 坚定而执着 光荣而伟大 二、1. 2. 3. 4. 三、1.把邻居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 心地善良 2.环境 衬托 教学反思穷人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

20、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

21、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地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文中桑娜的

22、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句子的正确朗读中,体会省略号对表现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3、有限,在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备课素材【教材分析】 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这篇课文多年来

24、一直被选入小学课本,不仅因为文中人物善良的品质感动着我们,课文在刻画人物时突出的写作技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如课文具体描写了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让人品味到她复杂而多元的内心矛盾,看到了穷人美好的心灵;又如文中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精心描写,对凸现人物品质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衬托作用;再如渔夫回家后,侧重描写了渔夫与桑娜对话时的语言、神态描写,使一个淳朴善良的渔夫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

25、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99年多部优秀的作品问世。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马灯 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

26、沿海地区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灯”的叫法,尤其是有风有雨的天气,真是渔民的照明利器!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的波涛()的狂风()的小屋()的海风()的神情()的天气阅读能力大提升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一)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二)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27、快去!别等他们醒来。”1解释词语。(1)忐忑不安: (2)自作自受: 2.通过第一段文字中桑娜的_和_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_。3.第二段文字细致描写了渔夫的_、_和_。4.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3、 内容梳理。 穷人这篇文章是_国作家_ _写的。文章记叙了_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_统治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_美好品质。 思维创新大拓展4、 如果桑娜和渔夫站在了你的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参考答案1、 汹涌 肆虐 温馨 猛烈 严肃 恶劣 二、1.(1)心神不定。(2)自己做错了事,自己要承担后果。2.神态 语言 桑娜的担心和忧虑。3.神态 动作 语言

28、 4.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三、俄 列夫托尔斯泰 桑娜和渔夫收养两个孤儿 沙俄 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四、略14穷人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主要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手的美好品质。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人物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认知经验有较大距离,学生难以理解桑娜善行之

29、后的矛盾心理。学生在平时阅读小说时,关注人物和情节比较多,留意环境描写较少,忽略了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联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主线,联系上下文梳理小屋的环境,感知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勤劳、善良的形象。教学时,可以先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以“穷人”的生活环境为话题,探究人物善行背后的心理和言行。探究环境描写时,可以先指导学生围绕桑娜这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梳理出小屋的环境、桑娜的沉思和探望西蒙家三个层次,整体感知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勤劳、善良的形象。而后,再紧扣描写人物心理和对话的语句,深入体会桑娜和渔夫身上的人性之美。最后,可结合文章的插图再次理解小说中

30、“温暖而舒适”环境描写的作用,升华人物形象。【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2快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3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文中关于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纯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重点1掌握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2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并联系课文内容补白桑娜的心理活动。难点品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师: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31、,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1掌握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2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3体会环境与心理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重点1掌握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2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难点体会环境与心理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一、导入课题,了解作者1导入:读小说桥,我们感动于老支书的高尚品质,也初步领略了小说的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小说穷人。2. 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习生字新词。生字:汹涌澎湃熄掀困唉淋嘿糟嘛皱勺词语:风暴糟糕汹涌澎湃寒风

32、呼啸潮湿阴冷波涛轰鸣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沉思抱怨倾听探望照顾忧虑(1)指名读,教师正音。(2)小组内交流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湃、皱”的写法。(3)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4)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可用来描写环境,第二组词语可用来描写人物。(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环境的恶劣和人物内心的不安。(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应的生词填空。海面上波涛(),天气非常(),桑娜在家里等得()。她认真()屋外的动静,又起身去()生病的邻居。3概括课文大意。(1)学生找出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穷人。(板书:桑娜、渔夫、西蒙)(2)学生利用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渔夫和桑娜一家生活

33、贫困艰难。邻居西蒙去世后,他们毅然收养了西蒙家的两个孩子。)(3)小结:阅读小说时,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就能很快把握小说的情节。三、品读语句,初步感受人物形象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题目是“穷人”,可文章当中没有一个“穷”字。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确实很“穷”?画出有关句子, 圈出关键词,准备交流。2交流中引导发现。(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抓住 “补一张破帆”体会“穷”,抓住屋内环境描写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

34、(2)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抓住“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深夜未归”“勉强填饱”“没有鞋穿、光着脚”“菜只有鱼”等词体会“穷”,抓住“没什么可抱怨的”体会桑娜的乐观与对生活的热爱。)(3)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

35、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抓住“又潮湿又阴冷”“稻草铺”“旧衣服、旧头巾”等词体会“穷”,抓住“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体会西蒙伟大的母爱。)3小结:不管是桑娜的沉思还是恶劣的环境,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桑娜一家的穷。在这样穷的情况下,桑娜一家作出收养孩子的决定容易吗?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穷人穷 第二课时1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深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2能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桑娜的心理活动。重点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深入感受桑娜和

36、渔夫的形象。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桑娜的心理活动。一、复习字词,导入学习1听写字词。2同桌间相互校对,订正。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桑娜一家很穷,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作出收养孤儿的决定并不容易。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桑娜细腻的内心世界。二、品读复杂心理,再识善良品格1学生浏览第811自然段,画出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有感情地读一读。2反馈出示句子,聚焦“忐忑不安”。(1)根据学生交流,出示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2)引导学生聚焦“忐忑”心理: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