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 古诗三首文本分析寒食是一首寓意委婉的讽刺诗,诗人的笔法巧妙而含蓄。前两句诗写寒食节京城的景色,由全城而入皇城,后两句诗写了寒食节里的特殊情形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全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京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饱含着作者强烈的不满,将皇帝厚待权贵豪门以及权贵们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亲人不得团聚的悲哀。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寄托人间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

2、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地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古诗的教学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古

3、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课时安排2课时寒食迢迢牵牛星1.会写“侯、章、泣、盈、脉”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这两首古诗。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2.通过对诗句的

4、诵读感悟,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说说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导语:同学们,在前两课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一些习俗,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能从中了解古代人们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因此,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形式之一的古诗词中也有许多与节日习俗有关的佳作。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元日(教师出示诗歌元日及配图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元日热闹、欢乐以及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同学们的记忆中一定也有许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5、词吧,大家来说一说,分享给同学吧!(学生自主发言。)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学习寒食一诗。1.学生齐读寒食,教师简介寒食节。(1)学生明确“寒食”即“寒食节”。(2)教师简介“寒食节”。寒食 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2.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韩翃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他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是“大历十才子”之一。3

6、.初读古诗,读通诗句,明确节奏。(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预设:学习这首诗需要学会“侯”这个生字。“侯”要和“候”区别开,这两个字相似度高,仅有一竖之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形似字组词的方法来识记。(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纠正易读错的字。易读错的字:“翃”读作“hón”,不要读一半,读成“y”;“御”读“yù”,不要读成“xiè”。多音字:“传”在这里读“chuán”,另一个读音是“zhuàn”,组词“传记”;“散”在这里读第四声“sàn”,另一个读音是“sn”,组词“散文”。(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尝试划分节奏。朗读示

7、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朗读指导:朗读时,前两句语调轻松、活泼;后两句语调略低沉,“汉宫”“五侯”读出轻蔑的语气。(4)学生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1)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3)全班交流,理解诗句。诗歌大意:暮春时节,京城里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春风轻拂,宫中的柳树随风舞动。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5.再读古诗,体会情感。过渡:刚刚同学们采用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等方法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诗句,这为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打下了基础。现

8、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诗句抒发的情感。(1)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点明了时令?(“春城”“飞花”点明了是暮春时节。)这句诗中的“飞”字好在哪里?(“飞”字意蕴深远。一方面,“飞”字具有强烈的动态感,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飞花”即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巧妙地点明了时间。)“无处不飞花”即“处处飞花”,诗人为什么不用后者?(“无处不飞花”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2)寒食东风御斜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春风、柳树。)这两种景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春风轻拂,柳树随风舞动。写柳树是为了写春风

9、,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柳枝斜来间接感知。)第一句诗写的是整个京城的景色,这一句写的是哪里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一句写的是皇城里的景色,从“御”字可以看出来。)(3)日暮汉宫传蜡烛这句诗中点明时间、地点、事件的词分别是什么?(“日暮”点明时间,“汉宫”点明地点,“传蜡烛”点明事件。)诗人为什么写“传蜡烛”这件事?预设:这个问题是理解本诗的一个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要结合前面介绍的有关寒食节禁烟火这一习俗来体会此时“汉宫传蜡烛”的特殊情形。明确:“汉宫传蜡烛”是寒食节里的一个特殊情形:寒食节本应该家家禁火,然而皇家却享有特权。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诗人明明看到

10、的是唐朝的京城,为什么说“汉宫”?(这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借汉喻唐,讽刺寒食节时许多权贵豪门享有特权的黑暗社会的本质,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4)轻烟散入五侯家结合注释并查找资料理解“五侯”的意思。(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宦官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这里的“五侯”指的就是天子宠幸的这些宦官,泛指权贵豪门。)说说你从“轻烟”一词读出的意味。(“轻烟”在这里含有讽刺的意味。)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诗人通过对京城寒食节风光一般性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暮春时节的美妙图景,充满诗情画意。后两句诗以“日暮”转折,主要写夜晚景象,用“汉宫

11、传蜡烛”这一寒食节里的特殊情形讽刺黑暗的社会现实。这是诗人写作意图的体现,抒情含蓄而意蕴深刻。6.朗读全诗,背诵积累。(1)整首诗赛读,背诵积累。(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3)指名背诵。注意背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味。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学习迢迢牵牛星。过渡: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吧!他们的感人故事在我国流传久远,历代文人借助这个传说创作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请同学们采用学习寒食这首诗的方法自学迢迢牵牛星。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

12、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2.初读诗歌,夯实基础。(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预设:学习这首诗需要学会“章”“泣”“盈”“脉”四个字。“泣”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立”上横短,下横长而托上;“章”是翘舌音,由“立”和“早”构成,“立”要扁平,“早”末笔竖画为悬针竖;“盈”是后鼻音,上下结构,上面部分不要写成“乃”,下部的横长,要托住上部;“脉”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首诗中读“

13、mò”,可以组词“含情脉脉”,另外一个读音是“mài”,可以组词“脉搏”。(2)教师检查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朗读示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古诗。(1)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在不理解的地方画记号,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内容。(3)品读诗句,感悟诗歌抒发的情感。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1)教师补充解释词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迢迢

14、写星空的距离,远。牵牛星 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皎皎 写星的光辉,明亮。纤纤 写手的模样,秀美。弄 摆弄。 几许 多少。 间 相隔。 译文示例:(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和鼻涕像下雨一样落下来。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2)汇报交流,品读诗句。整体感知。A.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事件: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情感: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B.诗中哪些语句传递了

15、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将织女悲苦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b.“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此时无声胜有声。重点品读。A.“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中“擢”和“弄”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两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了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的情状。)B.“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河汉清浅,相隔不远却不可逾越

16、。这两句借景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赏析语言。过渡: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真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A.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与同桌交流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特点。B.思考:这首诗中有六句诗用了叠词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反复朗读,理解其含义;然后再通读全诗,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明确:“迢迢”是写星空的距离,“皎皎”是写星星的

17、光辉,“纤纤”是写手的模样,“札札”是写织布机的声音,“盈盈”是写水的样子,“脉脉”是写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词,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准确、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真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3)朗读背诵,感悟诗韵。指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4)课堂总结,感悟诗情。小结:整首诗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情态引起的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她这样做可能只是为了转移、排遣心中的苦闷。隔河相望,河汉

18、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本诗情景交融,哀婉动人。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十五夜望月1.会写“栖、鸦”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3.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来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 4.通过体会诗人望月怀人的秋思,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1.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中景物的特点来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2.赏析古诗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导

19、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了解了寒食节的习俗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将这两首诗熟读成诵了呢?请大家踊跃举手,来背一背这两首诗。1.教师先抽查学生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再齐背。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过渡:在我国古代围绕着传统节日创作的古诗举不胜举,这也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团圆之夜“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教师板书题目:十五夜望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理解诗题。(1)从字面含义理解诗题。明确

20、:“十五夜”即中秋节的夜晚,点明了时间。“望月”点明了事件。(2)引导学生由诗题引起思考。预设:“十五夜望月”就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望月亮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题目想到以下问题:谁在望月亮?在哪里望月亮?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月亮在古诗中一般是思乡的代名词,而且又是中秋节晚上的月亮,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2.简介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1)介绍作者。王建(约767约830) 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市)人,唐代诗人。曾官至陕州司马。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

21、生活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行。有王司马集。(2)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在全唐诗中也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诗人独吟。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识字方法:“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栖”本指鸟停在树上,与树木有关,因此是木字旁;它的形近字有“洒、晒、牺”等。“鸦”是形声字,“牙”是声旁,表示读“y”;“鸟”是形旁,表示与鸟有关。(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节奏和语速,把古诗读通读顺。(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含义。预设:

22、学生先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然后在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最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4.教师检查自读及交流情况。(1)指名读古诗,教师正音。易读错的字:“庭”是后鼻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露”在这里读“lù”,“尽”在这里读“jìn”,“落”在这里读“luò”。(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准朗读节奏后练习朗读。朗读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过渡:同学们的朗读很用心,把古诗的停顿和重音处理得都很恰当,老师能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感受到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那么,诗人是怎样把

23、这种深切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的呢?让我们用心去品读每一句诗吧!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1)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诗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摘录诗中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示例:地白银白的地面,树栖鸦熟睡的鸦雀,冷露无声飘洒的冷露,湿桂花被露水打湿的桂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描述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影影绰绰,安歇着几只鸦雀。夜渐渐深了,清冷的露水湿润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清香。(2)师生合作体会古诗营造的意境。教师出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过渡: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助“地白”“栖鸦”“冷露”“桂花”等典

24、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与老师一起去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这两句诗没有写月光,却让人感觉到有月光,这是从何处体现的?“树栖鸦”是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冷”和“无声”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致给你怎样的感觉呢?A.学生边读诗句边思考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课堂相机点拨。B.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汇报交流成果。汇报展示:问题一:诗题是“望月”,但诗人不直接描写天上这轮圆月,而是描写庭院里地白如霜,树上栖鸦清楚可见。因为这“地”“树”“鸦”全是明月照耀的对象,故诗人看似没写月,但朗朗的圆月宛然在空。问

25、题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鸦雀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问题三:“冷”字既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一词既细致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暗示了桂花在露水中浸润已久。问题四: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渲染了寂寥、冷清、沉静的气氛。C.教师小结。小结: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中秋之夜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借助典型的景物营造了“地白”“栖鸦”“冷露”“湿桂花”这样一个幽静而悠远的意境,为诗人望月思乡怀人营造了浓郁的气氛。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过渡:在这个幽静而

26、悠远的中秋之夜,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此时此刻,诗人有何感想呢?(1)齐读“今夜月明人尽望”,思考:诗人明明是自己望月,为什么说是“人尽望”呢?预设:教师先出示一些有关望月怀人的诗句(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唐代诗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打开思路。然后结合前两句诗描写的月夜景色说明诗人在这里是采用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诗人自己望月联想到天下人望月。明确: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诗人情之所至,推己及人,在这里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2)齐读“不知秋思落谁家”,体会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

27、“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表达效果。明确:诗人明明是自己思乡怀人,却不直接抒发心中的情感,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这样就使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更加蕴藉深沉。(3)引导学生用比较换词法品析古诗语言之美。思考:“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可以换成“在”吗?为什么?预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换词的方法来体会“落”字的精妙之处,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炼字的重要性。明确:不可以。“落”字用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换成“在”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3.教师小结。小结:这首诗营造的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渲

28、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再加上一个不同凡响而又蕴藉深沉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四、比较阅读,交流收获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三首古诗,比较阅读。过渡:同学们,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学完了本课的三首古诗。品读这一首首古诗,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幅幅风格不同的民俗风情画中,感受到诗人不同的心境。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三首古诗,进一步领略诗的优美,情的动人。(1)学生齐读三首古诗,注意读出感情。(2)小组内交流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交流示例:寒食节时京城内景色迷人,却寄托着韩翃不满现实的情怀;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蕴含着恋人们的无限相思;中秋佳节月色如

29、画,王建望月思亲,情深意长。(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首古诗运用的不同写法,学生讨论交流。交流示例:生:寒食一诗借古讽今,借寒食节中“汉宫传蜡烛”这一特殊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饱含着诗人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的讽刺。生:寒食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转入抒情;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宫中,再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讽刺。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生: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构思精巧,感情浓郁。诗中主要写织女,写牛郎只一句,且从织女的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泣涕零如雨”,再到“不得

30、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生: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人物形象就在这样生动的描写中跃然而出。生:十五夜望月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等景物渲染出了中秋月夜的凄冷、幽静,描绘出中秋之夜望月的特定环境,将诗人别离思聚、望月思乡的感情表现得委婉动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4)感悟寒食十五夜望月中传统习俗的魅力,积累有关传统习俗的古诗,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方法示例:一诗五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吟读美文;译读美文;议读意境。(2)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本课三首古诗后的感受,体会我国

31、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三首古诗,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赏析十五夜望月描绘的优美意境师:在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学生朗读古诗,勾画、批注。教师指名回答。)生:诗中写到的景物有洒满庭院的月光、树上的鸦雀、无声的冷露、桂花。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吗?生:月光是银白的,乌鸦睡着了,露水是冷的,桂花是湿的。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桂花应该是香的。师:说说理由。生:因为是晚上,虽然有月光,但是很朦胧,应该看不见桂花,何况桂花都很小,白天都不容易看见。诗人肯定是闻到了桂花

32、的香味,所以才说“冷露无声湿桂花”。师:是呀,在诗人的眼里,这些景物各有特点,让我们闭上眼睛,轻轻吟诵诗句,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师(引):皎洁的月光静静地照在生(接):皎洁的月光静静地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鸦雀也逐渐安静下来,栖息在树上。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院中的桂花师:停,听你刚才说,诗人好像一到院子里就看到了这些景物,如何表述,才能让大家感觉到诗人已经在庭院中站了很久呢?生: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院中的桂花,散发着缕缕清香。师:孤独的诗人在庭院中站了很久很久,抬头生: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想到人世间该有多少人都在望着它,尽情享受着团圆的快乐,但是这秋思究竟会落到

33、谁的身上呢?师:看,简单的一个“夜渐渐深了”,一个“诗人在庭院中站了很久很久”,就把时间拉长了。很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去感受眼前的意境。赏析: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往往通过描绘优美的意境来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在本段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再现古诗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在古诗营造的意境中任意驰骋,这样就为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奠定了基础。古诗词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美读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根本之法!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回归“诵读”之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恰恰说明了诵读的重要作用。古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

34、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与文本对话。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也有利于学生调动生活体验,激起自己的情感体验。当然,这节课的教学还有许多不足,譬如在听学生回答时及时做出有效的评判方面还有欠缺,对学生的倾听不够;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充分;教学语言的力度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没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这些方面可以更加完善。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35、.会写“侯、章”等7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

36、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教学课时 3课时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

37、,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板块二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2)指名学生说。(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

38、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2.了解作者韩翃。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3.指名学生读诗。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

39、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板块三 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2.解释词语。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御柳:皇城里的柳树。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3.解释诗意。(1)指名学生说。(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板块四 化诗为画,体会意境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指名学生答。(: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

40、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总结:

41、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

42、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不满,轻蔑)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板书设计第2课时迢迢牵牛星课

43、时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教学过程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诗题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3.指名学生读诗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板块二 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

44、顺。2.易读错的字。迢 纤 泣 涕 盈 脉3.指名学生读字。重点强调:“纤”读“xi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4.读出节奏。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5.读出韵味。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6.教师范读。7.自由练读。8.学生齐读。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

45、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板块三 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2.自读自悟。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3.讨论汇报。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

46、,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1)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这个词语在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2)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札

47、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3)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有感情地朗读。(4)诗句

48、: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5)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脉脉”指相视无言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7.齐读古诗。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

49、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板书设计第3课时十五夜望月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学过程板块一 创设情境

50、,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5.了解诗人王建。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