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表模板金苹果学校_第1页
2012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表模板金苹果学校_第2页
2012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表模板金苹果学校_第3页
2012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表模板金苹果学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2学年第二学期浦东新区高三历史期末试卷质量分析表(模板) 学校: 金苹果学校 执笔 黄培红 一、数据统计全校参加考试人数 25 人 项 目平均分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60分以下6089分90119120-129130-150人 数百分比人 数百分比人 数百分比人 数百分比人 数百分比考 试情 况86.0844%1015314%1350%1144%0000二、试题分析题号得分率典型错误及主要失分原因各大题分析选择题非选择题第1题,错选A/C第2题,错选D第6题,错选C/D第7题,错选C第10题,错选D第14题,错选A/C第17题,错选C第20题,错选A/B第23题,错选A第26题,错选A/B第

2、28题,错选A/B第29题,选B的最多第31题,选B的最多24%36%28%24%48%16%36%48%48%12%48%8%48%39%26%24.4%50.5%70%54.1%识记不到位,对史前文明的“A”考点内容仅限于机械性记忆,并未真正理解,导致失分。对图片材料信息的提炼错误,导致失分。缺乏时空感,尤其是对世界地图的不熟悉,导致错误判断。对“制度性保证和民间习惯认可的土地流动”不理解,瞎蒙答案。对时间的判断错误,对藩镇割据现象出现的时间掌握不到位,导致失分。对王安石所写的诗句理解的不到位,忽略了诗文中所折射的信息而直接动用了知识储备,导致与材料信息的不吻合。忽略题眼“三次穿越沙漠”的

3、提示,不仔细审题,想当然就认为是“抗击沙俄入侵。本题是知识的在任何再现,只要识记内容准确,通过排除法就能选出正确答案,而学生恰恰就是记不清楚知识点。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试题问的是“直接原因”,学生却选“根本原因”,所答非所问。属于知识性失分,未能依据试题所给的时间提示作为解题的题眼,同时对1852年-1863年时期的中国政局也不了解,缺乏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对识记内容的不到位,外加观察地图,从地图中提取信息并加以判断的能力较差导致失分,理解与记忆均不到位。对美苏争霸相关内容的不熟悉,尤其对赫鲁晓夫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的缺失,导致似是而非,失分非常严重。对材料的解读及审题均不到位,导致失分。第37

4、题第38题第2问第38题第3问第39题第1问第40题第2问第3问大多数同学未能读懂题目,未能解读出该试题的两层含义:“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错误判断清朝比之前的明朝要好,于是从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写起,直到清朝的发展、变革,一口气写到辛亥革命,虽然也涉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历程,但缺少主轴,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多数同学写“英、法、美”等国,也有同学写俄国,说明学生未能活学活用,不理解“一战后对德国提起上诉的协约国”这一问题考查的是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变化。有几位同学知识混淆严

5、重,一战、二战、法西斯等瞎写一通;也有同学由于知识的缺漏较多,答题不全面;也有学生出现观点性错误,任务威廉无罪,并为他进行无罪辩护。说明学生对19世纪末的国际关系变化、一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重构等相关知识的缺漏,仅限于简单的孤立的记忆,未能做到将历史打通,融通历史。多数同学只写到了英国的崛起过程来说明英语的推广,忽略了美国的崛起、全球化的日趋加剧也是英语发展为“几乎在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的原因,导致分数减半。知识的记忆不到位,导致在整理归纳李鸿章及洋务派的实践活动时缺漏太多,失分严重。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引用不够,是失分的一大原因;立意不高;口语化现象明显。三、对试卷的整体评价(包括对考试目标、内容

6、分布、题量、难度、学生反应等方面的评价) 本次试卷的最大特点就是依纲扣本,整份试卷大气、平和,主干知识突出,历史通感很强,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反映做37、38题第3问时,感觉无从下手,读不懂题目。个别选择题也有难度,如1、6、7、29等题,感觉比较难。题量适中,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选择题中的地图题影响了同学们答题的准确性。整份试卷在灵巧中有厚重的历史味,更多的考查了学生是否已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是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否有机迁移、架构与运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对我们高三一线教师的下阶段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四、对若干典型试题的分析

7、(包括出彩和有问题的试题)第37题极有特色,切入点非常巧妙,以学者托克维尔发现的一个有趣的“悖论”作为切入点,以中国近代史为依托,论证这一“悖论”的产生原因,其实质考查的是学生能否在有效迁移知识的过程中,重新架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阐释两者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学生从另个角度理解何为“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第38题第3问,通过“德王的申辩”,设问:“威廉否认了自己的战争罪行,你怎么看?”考查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将历史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一命题思路非常独特。第39题“英语的扩张”也非常不错,考查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全面性,但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会漏掉美国而只写英国,并且跨度不够。致使学生失分较严重。五、对今后命题和教学的建议与计划 我始终认为,每一次考试是对我们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次检验,更是方向。从试题特点和学生答题情况中可以反映出下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从我校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在阅读地图、审题、文言文阅读、大跨度迁移、整合历史知识、解读材料并提取信息提炼成观点、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