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王珏版)题目一:纸书的装帧形式古书的装订形式 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 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 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 3.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 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 1.简策体式 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 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2.卷轴体式 (1)卷轴装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2、。 (2)卷子装 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3)旋风装 3. 折叠体式 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4. 册页体式 (1)蝴蝶装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

3、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 (3)线装 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因此,多为线装书。因而有人甚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 1.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可见,目录,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要目录,可以担负指导读者阅读的任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

4、目录可帮助读者挑选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解决如何读书,先后缓急的问题。对于读书治学确有释疑指径、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目录学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2.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章学诚有部名著校雠通义,把校雠之学的崇高境界论述得最为充分。他所说的校雠之学大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目录之学。 夫目录学分类之目的,正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同类之书,所以须按时代排列者,正欲“考镜源流”。编目之法,所以详列各书梗概者,正欲“辨章学术”。(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程千帆先生所谓:“研究古典文学的人,连师石山房丛书、四库提要都不读,是不知道如何开步走的。”(詹詹录) 3.鉴别旧刊,校雠异同古典目录著录的各种图书,

5、多按经史子集等分类体系依时序编排,经常翻检目录书,可以熟悉其编排体例,用起来便得心应手,即可查到自己需要的有关图书文献,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节省劳动,提高功效。有利于很快就了解诗集名称、卷数、版本、作者简历、诗的特色及影响,以及注本等各种情况。若要研究作者,还可据此再读唐书·文艺传本传,若要研究其诗,则可据此再读诗集本书。4.纲纪群籍,簿录甲乙题性目录除著录书名、作者、卷数、存佚之外,还要说明书的内容旨意、作者生平、学术源流、版本优劣,以及考订篇章次第、文字舛讹等。以目录研究图书状况,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发微一书中,总结得尤为详尽具体: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二曰,用目

6、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四曰,因目录访术阙佚;五曰,因目录考亡佚之书;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题目三:目录的结构一、古书作者汉代以前,古代文献,一般不题撰人。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 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 魏、晋时期,文献自署撰人,即标明作者姓名。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风尚、伦理道德

7、、思想观念的不同,一些古书经后人编纂、增删、修订、注释,作者在署名方式上也不完全相同。大体有以下一些情况:1.标出作者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官职、封爵、谥号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为“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汉”为时代,“左中郎将”即官职,“蔡邕”是姓名,“伯喈”乃蔡邕的字。 三国魏时曹植的曹子建集,题为“魏陈思王曹植撰”。“魏”为时代,“陈”是封地,“陈王”乃封爵名,“思”即谥号。2.标出作者和注释者的姓名、时代、学衔、官职及其著作方式史记,卷端题署“汉太史令司马迁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骃集解,唐国事博士弘文殿学士司马贞索隐,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表明作者是司马迁,注释者是裴骃、

8、司马贞、张守节;“汉、唐、宋”为他们分别所处的时代;“太史令”、“中郎外兵曹参军”、“国学博士、弘文殿学士”等,分别是他们的官职、学衔;“撰”、“集解”、“索隐”、“正义”是他们参与的著作方式。 3.标出著作的主修、纂修、协理者及其官职清代重修岳飞的岳忠武王文集,卷端题署“护理河南巡抚等处承宣布政司布政使兼理河南何谓署,河南布政使河南等处提刑按察使杨景素鉴定,彰德府知府黄邦宁纂修,汤阴知县李林校阅”。此书作者是岳飞,编纂者是黄邦宁,其它都属挂名。“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都是他们的官职。4.古代小说、话本、杂剧等,不用真名而另起别名如英烈传就未署作者名;石点头署名“天

9、然痴叟”,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等,有些别名已难以查考出作者的真实姓名以及他们的生平情况。二、书名1.古书多无书名古人著书,或叙事抒情,或论辩说理,都是动情于中,而形于言,往往是先写作而后命题,并不是先命题而后写作。 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以前的书籍,一般都不题书名。有些书名,多属后人追题。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题而后有诗。有诗而后有题者,其诗本乎情;有题而后有诗者,其诗徇乎物。”如:诗经本无书名,后人收集整理时名为诗,后来才被称为诗经。韩非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都是单篇别行,汉书·艺文志后将其汇集著录,称为韩子,直到宋代才称为韩非子。

10、2.关于古书的命名 以著作开头二字为书名者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五中所说: “诗、书及周秦诸子,大抵以二字名篇,此古代书名之通例,字书亦然。”他这里所指的字书,即仓颉、爰历、博学、凡将、急就诸篇。如急就篇的首句,便是“急就奇觚与从异”可以印证。 以作者姓氏或称号为书名者 作者本名的,如骆宾王文集、孟浩然集; 字号别名的,如李义山集,唐李商隐字义山; 斋舍名的,如玉茗堂全集,明汤显祖爱有玉茗堂;官衔的,如阮步兵集,三国魏阮籍曾住步兵校尉;封号的,如诚意伯集,明刘荃曾封诚意伯; 谥号的,如范文正公全集,北宋范仲淹谥号文正;籍贯的,如宛陵集,宋梅尧臣为宛陵人,宛陵即安徽宣城; 居住地的,如甫里集,唐陆

11、龟蒙曾在松江甫里居住过; 别墅的,如樊川文集,唐杜牧在樊川有别墅; 编书年代的,如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此书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以概括内容命名者如春秋时鲁国史书称春秋,就是一年四季的春秋来概括一年。尔雅书名:“尔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异同,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贤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取而取正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以寓意命名者 韩非的五蠹孤愤说难等篇屈原离骚:“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馅之避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篇章古书篇题列于正文之后例如荀子书中的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每

12、一篇的末尾是: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夫是之谓君子之知。知。广大精神,请归之云。云。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蚕。既以缝表,又以连理,夫是之谓箴理。箴。楚辞里的九歌、七谏、九怀、九叹、九思等,其篇名也都写在各篇之末。就是今天能够见到的宋本说文解字系传、玉篇、汗简,也都是目录在正文之后。至于何时将目录移置卷首,已难确考,大概是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的事,书籍应用日广,目录置于全书之末,翻检不便,也就会很自然地发生这样的变化。卢文弨在钟山札记中说:“史记、汉书,书前之有目录,自有版本以来即有之,为便于检阅耳。然于二史之本旨,所失多矣。夫太史公自序,即史记之目录也;班固叙传,即汉书之目

13、录也。乃后人以其难于寻求,而复为之条例以系于首,”而现在的情况是,有些人不懂古书篇章题目列在各篇之末的体例,甚至把篇末的题目误作衍文而一笔删去,造成一些常识性的错误。题目四: 目录的分类及沿革 文献目录的分类起源 我国古典目录分类大体经历了六分、四分、七分、四分等几个阶段,这里主要就六分与四分即七略和四部的分合变迁作简要介绍。 (一)七略的六分法 (汉)七略分类法的基本结构 全书七部分,包括总序(辑略)和六大类(六略),每类都有大序;六大类又分出三十八小类(种),其中三十三类有小序,“诗赋略”中五小类无序。小类下又有家(603家),家下列书13219卷。所有序皆收于“辑略”中,用于叙述学术源流

14、。这种为每一类撰写小序的目录体例,为七略首创。全书虽分为七部分,但“辑略”是叙述学术源流的,所以实际登录书名的门类,只有六略。班固作汉书·艺文志,门类条例,完全依照七略。 七略类目体系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七略分类法的主要特点 1.将“六艺略”列于首位 2.“诸子略”分诸子学派为九家,儒家为首3.“诗赋略”为有韵

15、之文 4.“兵书略”中,兵权谋主讲战略,兼三小类5.“数术略”杂有大量迷信内容 6.“方技略”中,医经类收医药原理方面书籍 章学诚认为七略类目划分基本思想是: 七略以兵书、方技、数术为三部,列于诸子之外者,诸子立言以明道,兵书、方技、数术皆守法以传艺,虚理实事,义不同科故也。至四部而皆列子类矣。”诸子为“明道”之“虚理”,兵书、方技、数术皆为“传艺”之“实事”。 七略的分类方法1.依据学术性质; 2.同类书籍约略依时代先后为次; 3.书少不成一类者附入性质相近之类; 4.学术性质相同者再依思想的派别或体裁的歧异分类; 5.一书可入二类者,互见于二类; 6.一书中有一篇可入他类者,得裁篇别出;

16、7.摘抄叙录纲要; 8.但列书目而无篇目等等。 七略类目划分存在问题诸子略以思想系统分;六艺略以古书对象分;诗赋略以体裁分;兵书略以作用分;数术略以职业分;方技略则以体裁作用分。 所用标准,很不一致。另外,个别分类之间,也有重叠或割裂现象。 虽有小疵,但无伤于大体 汉书艺文志 汉班固撰。简称“汉志”,一卷。汉书艺文志为汉书十志之一,专记西汉一代藏书之盛。其所著录之书分为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一、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二、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家、小说;三、诗赋略:屈原等、陆贾等、孙卿等、杂赋、歌诗;四、兵书略:兵

17、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五、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汉志分类的改进1.更新体例 将七略中的辑略加以分解移易,置总序于六略之前,分置大序、小序于六略与各类书目之后,将各类图书与有关论述更紧密结合起来,使书目更加明了清晰,读者也可免省反复检寻之劳。 2.变更著录 对所著录的图书内容及其类别,一一详加考核,凡七略中归类不当、著录重复之处皆进行适当合并或改移。如司马法原属“兵书略兵权谋类”,则改归“六艺略礼类”;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孙卿子等原既入“诸子略”,又入“兵书略”,则全部移归“诸子略”。 3.简化叙录 对七略的叙录,进行了简化、

18、修改与补充,并均以本注形式附于各书之下。本注内容广泛,文字精要。或注明“有列传”,提示读者可将“艺文志”与史传结合起来参阅;或注明同一图书近本篇目与七略著录篇目的不同,如“六艺略论语类”有“论语古二十一篇”,本注云:“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又“齐论语二十二篇”,本注云:“多问王、知道。”或注明图书缺佚、真伪情况,确定图书价值;或注明图书内容性质;或注明图书作者;或注明附录等等。 4.补充著录 对七略未收的图书,尽量加以补录。如补入西汉末年杜林、扬雄、刘向等人的著作,使汉志“首尾洽通”,真正成为纪录从上古到西汉图书的完整目录,便于了解文化史、学术史的发展变化。 汉志开创了正史艺文志即史志目录新体

19、例 (二)荀勖(xù )中经新簿的四分法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按照隋书经籍志·序的记载,荀勖中经新簿类目如下: 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以上共收四部书1885种,20935卷。 新簿对于七略的承袭与创新甲部,相当于七略中六艺略,即后世经部。尊儒家经典为首从汉至清一直未有改变。 乙部,合七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含方技)略为一部,即后世子部。 丙部,首次将史书从七略之六艺略春秋类析出单列一部,即后世史部。 丁部,相当于七略诗赋略,即后世集部。中经新簿是见于史实记载的采用四部分类法的首

20、部目录。新簿记录图书的存、亡,也为目录书的著录开创先例。 新簿在分类和解题上的不足 皇览为我国最早类书,而非史书。汲冢书是晋代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一说魏安厘王)墓发现的一批竹简,为经史等方面典籍。将皇览列入史类性质的丙部,汲冢书列入文学类性质的丁部,大概是由于当时史学和文学类书籍尚少,为达到四部书籍大体平衡所为。新簿没能继承刘向撰写叙录的传统,对图书的内容和特点,少有论辩。 新簿甲、乙、丙、丁内容相当于后来的经、史、子、集,但次序上稍有不同。而后者次序直到东晋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时才基本确立,后一直被沿用。李充所编目录,当时现存图书只有三千零十四卷,限于数量,“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

21、次。”即只有四部,不立各书的类名。不过,他开始确立四部顺序,在我国图书目录发展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的七分法及新旧分类法的更替 自东晋李充之后,四部分类法在南北朝至隋,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政府藏书目录都使用四部分类法,如南北朝时殷淳大四部目;谢灵运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王亮、谢胐(fi )四部书目;王俭元徽元年四部书目等。 七志和七录在四部分类法逐步占据统治地位但尚不完善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些效法七略的分类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俭七志和阮孝绪七录王俭是南朝宋秘书丞,元徽元年(473)编成政府藏书目录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后来,“俭又依别录之体,撰为七志。”七志对七略分类

22、体系的修改 1.类名改动。改六艺为经典,改诗赋为文翰,改兵数为军书,改数术为阴阳,改方技为术艺;2.别立图谱一志。3.附道经、佛经于后。七录分类体系阮孝绪,南朝齐梁间目录学家。他收集宋、齐以来各家目录,并校以官修目录,编成七录。七录早已亡佚,但其序、目录、引用书目存于广弘明集中。其分类体系包括内篇五录(经典、纪传、子兵、文集和术技)和外篇二录(佛法、仙道),共分为七大类、五十五小类,著录图书6288种,44526卷。通过七录序,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斟酌王(俭)、刘(歆)”,对于前人成果的继承和革新。 (四)隋书·经籍志与四分法的发展隋书·经籍志分经、史、子、集4部40类,收录

23、存书3127部,36708卷;佚书1064部,12759卷,总计著录四部书籍4191部,49467卷。另附道经4类、佛经11类,仅据道佛专目,“录其大纲,附于四部之末”,不列具体书目。隋书·经籍志继承了荀勖、李充以来四部分类法的体系构建框架,但较之前者,至少在两个方面更为完善。 其一,前者四部仅以甲、乙、丙、丁为序,无正式类名,隋书·经籍志将甲、乙、丙、丁四部命名为经、史、子、集,更为明确和清晰; 其二,前者在四部之下多无小类,造成“四部悬立”(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分类篇),隋书·经籍志则在细目的厘定上充分吸收了七略系统之分类法,特别是阮孝绪七录的精髓。

24、隋书·经籍志受七录影响很大 隋书·经籍志的分类体系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特点:其经部十小类中,直接沿用了七略“六艺略”之九小类,只是顺序有所不同。新增所谓解经的“纬书”一类。理由是:虽然谶纬之书“文辞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相传疑世人造为之后,或者又加点窜,非其实录”,“仍录其见存,列于六经之下,以备异说”。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特点:与七录继承关系明显,实际上就是将七录“纪传录”略加改动而成,其十三小类中,“删鬼神而增杂史,析注历为古史、起居注”,其余小类或者沿用类名,

25、如旧事、职官,或者将类名略加改动,如国史改作正史、伪史改作霸史等。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特点:合汉书·艺文志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略而成;也是将七录“子兵录”、“术技录”合并而成,只是“删杂艺,并卜筮、杂占、形法入五行,合医经、经方为医方”。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特点:与汉书·艺文志相比,其集部三类是新增的,也沿用了七录之“文集录”,只是并杂文入总集。附道经:经戒、饵服、房中、符录 附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隋书·经籍志取七略系统分类法之长,补四部分

26、类法之短,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在我国古代书目分类史上的正统地位。完成了我国古代书目分类史上七略分类法向四部分类法的转变,其实质是:新立史部;将兵书、数术、方技并入子部;将佛、道二类附于分类体系之后。在后来的四分法目录中,佛、道二类或并入子部之道家;或附于子部之后。汉书·艺文志是我国上古时期典籍基本状况的缩影,隋书·经籍志则是我国中古时期典籍基本状况的缩影。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第二部现存完整的古典综合性图书目录。自隋书·经籍志出现,四部分类基本定型。此后一些史书的经籍志、艺文志都采用四部分类法,直到近代。(五)唐代四部书目分类法 1.群

27、书四部录 开元七年至开元九年(719721年)历时三年完成,有序、解题,共二百卷,序例一卷,共著录图书二千六百五十五部,四万八千一百六十九卷。它是继七略以后,宋代以前唯一的一部官修解题目录,不论在著录典籍的数量,分类的科学、系统,还是提要的准确、深刻诸方面都有所提高。 2.旧唐书·经籍志基本沿袭了隋书·经籍志的做法,略作更改 。3.新唐书·艺文志欧阳修撰,增补了很多唐人著述,虽不能全面反映唐一代的藏书,但却开补史艺文志的先河,功绩不容磨灭。 (六)宋代四部书目分类法 1.崇文总目 宋代官修书目,王尧臣等编撰,书名御赐。成书于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至庆历元年(1

28、041)年,历时7年,计六十六卷,叙录一卷,著录馆阁现存书籍3445部,30669卷。部类后有小序,书目后有解题(亦称为“释”)。其分类因袭旧唐书·经籍志,略有改动。 2.遂初堂书目为我国现存南宋私人藏书目录之一。作者尤袤,字延之,无锡人,南宋孝宗时官至礼部尚书。 遂初堂书目间或简略记载一书的数个版本,是尤袤就其所藏书籍撰修的目录,特点是略记各书的版本,为后世开辟了注重版本的风气。 3.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体例仿照崇文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五类,四卷。全书有总序,经史子集四部各有大序,二十五个小类有小序。每种书均有解题。这是我国第一部有解题的私家藏书目录。 4.直斋书录解题南宋

29、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它与宋代另一部私人藏书目录郡斋读书志齐名,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直斋书录解题的主要价值在于解题。“解题”也就是提要。它介绍作者生平,撮举每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对于我们读书,辨别学术源流有指导门径的作用。解题目录发端于汉代,到宋代已经趋于成熟。 (七)元代四部书目分类法 文献通考 马端临撰写的一部私家书目。撰写历时20余年,计348卷,是在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政书唐代杜佑通典的基础上扩展编辑而成的。经籍考为文献通考当中的第19考,凡76卷,是全书24考中卷数最多的一部分,著录自古迄宋现存图书约5000种。 文献通考的分

30、类特点 (1)类序 ,用“自注”或按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2)类目设置斟酌前人四部目录,略有调整。(3)每一类目后,将四代史志著录的相关书目依年代先后排列,具体书目的归类也有所调整。钟嗣成录鬼簿(元杂剧专科目录) (八)明代四部分类法 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 从汉到宋各正史艺文志基本上都是记一朝藏书之盛。而明史·艺文志则有所不同,专记一朝之著述。今本明史·艺文志由清代王鸿任明史馆总裁编写。清史稿·艺文志沿用此例。清代对历代正史中缺艺文志的都作了补撰,使正史都有艺文志,连贯起来就成为中国古代古籍总目了。 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与前人目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主

31、要著录明人著作,并在每类之后补录宋史·艺文志未录之宋末著作及辽、金、元三代著作,凡一万三千余种。 千顷堂书目首开中国古典书目纪一代著述及补史艺文志之先河。它详于明人著作,宋末及辽、金、元著作则多有挂漏。 千顷堂书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钦定明史·艺文志的原始稿本。 千顷堂书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49类。 17151723年间,王鸿绪总校诸稿为明史稿。明史·艺文志对于明史稿·艺文志的改动很小,所以其实际底稿仍然是黄虞稷的明史艺文志稿。经过删改之后的明史·艺文志,其价值已明显低于黄虞稷的原稿。吕天成曲品为明代传奇专科目录 (九)清朝四库分类法清乾隆时

32、,四库馆臣编辑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即以经、史、子、集四部记录所收图书,其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我国历史上体制庞大、总括群书的大型目录著作,四分法的体制至此完备。四库分类经部: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史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子部: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类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辞典5类题目五:文献错讹的类型: 1.讹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抄刻中无意而误;字形相近而误;字音相近而误;因

33、上下文而误;臆改而致 ;不识古字而误改;不懂古音而误改;不知古义而误改;不懂语法而误改;不知专业术语而误改 (1)字形致误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字形致误的类型。(2)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同音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造成误字。2.脱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从脱文的多少看,有脱字、脱句、脱简、脱行、脱页等多种。孔子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论语·卫灵公)可见脱文现象出现甚早。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

34、数简,称为“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脱简”。3.衍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4、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被颠倒。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其中有字倒、句倒、篇章倒等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乱的现象。5.错乱错乱,又称错简,既指雕版刻印以前的简帛书籍,因简、帛次序错乱而造成的错误,也指后世刊印书籍的错页。题目六:校勘的原则与方法 1.征引本书的相关记载进行校勘本校法 2.征引他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校勘他校法3.运用考辨,明辨是非 不校校之 4.“为文不辞,改之不

35、疑” 出校不改 清人叶德辉藏书十约将前人的校书方法归纳为“死校”和“活校”两种:“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勾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 近人朱希祖郦亭藏书题跋记·校本意林跋中也提出了两种校勘方法: 一则罗列各本,择善而从;其不善者,弃而不信。类似“活校”。 一则择一本为主,而又罗列各本之异同。类似“死校”。 1.对校法 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发现差异和错误就标示出来。对校法自汉代刘向校书就开始了,即我们前面所说的“校雠”。直到清代仍有学者使用这种方法。对校法的优点是“最简便,最稳当”、“不参己见”,免去妄

36、改之弊。短处是“不校是非”,“不负责任”。但“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2.本校法 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掌握本书的文法文例,韵文掌握韵例,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与正文可以互校。因此,要求熟读全书。刘向别录所说的“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本校法的常用手段主要有:1.用本书文句订正本书。古书一篇之内文义相承,用词往往一样。同一文句,有时数篇共见,可以比对参照,校对讹误。 2.参考注文刊定征文。古书的注解在解说原文文义的时候,经常联系到原文的词句,如原句有误,可以根据注文校正。 3.根据文义和文例订正谬误。这一方面要靠个人学识,另一方面要靠读书细心。

37、 4.根据文辞押韵考订谬误。先秦古书中一篇之内经常有韵语,目的是便于记诵。但有时依例当属押韵字,而读来并不谐和,那很可能是文字有误。 使用本校法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籍不出一手不能本校。 2.史源不同也不能本校。3.他校法陈垣先生认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即三种情况: 1.采自前人者,可以重新进行对照核查。 2.为后人所引者,也可作为参考。 3.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也可以用来进行参对比照他校法常用的手段 1.根据其他书籍所引改正今本之误。 根据他书所引与今本对校,

38、比用同书不同版本对校,得益更彰。今本从宋元刻本而来又辗转翻刻,往往以讹传讹,终不及前代书中所引更为接近原貌。 2.取其他书籍相同或相近的资料或者文句来对校。古代书籍叙事载言,往往互相引用,更相祖述,时代相同或相近的古书里论述相同或记载相同的文字都可以互勘,校正讹误。 4.理校法理校法,就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学者当发现文献中的确存在着错误,没有足够的旁证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学者使用理校法,主要是从语言、体例、史实三个方面着手的。清代朱一新指出:古书自有体例,“不通其书之体例,不能读其书,此其大义之所存,昔人所谓义例也。校勘字句,虽亦要事,尚在其后。此其大

39、纲,校勘其细目,不通此则愈校愈误。”(无邪堂答问卷5)但理校法利弊兼有,正如陈垣说:“此法虽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元典章校补释例第四十三)所以梁启超对理校法持有保留的批评:“这种方法好是好极了,但滥用他,可以生出武断臆改的绝大毛病,所以非其人不可轻信”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四)。题目七:文献的类型第一节 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公元前6世纪编成的诗经,在今天看来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过,在传

40、统的文献分类中把它列入“经部”。¡°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他说,西汉刘向编集的楚辞,¡°本总集之始¡±,在传统文献分类中被列入集部之首。在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早期影响较大的诗文总集是晋人挚虞编的文章流别集。关于此书,隋书·经籍志云:“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

41、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这部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130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98类,涵盖诗、赋、文。 文选的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把经、史、子文献排除在文学文献之外,只保留史书中有文采的史论和史述赞。按照编集的时段和体裁来划分,总集可分成以下几类:(1)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昭明文选。(2)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唐文粹。(3)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如全唐文。(5)通代的有选择的

42、专门编集一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玉台新咏。( 6)断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诗钞。(7)按作者地域群体或宗派关系编集的作品总集,如西昆酬唱集。电子版总集 北京大学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和全宋诗检索系统。全唐诗的检索系统由两个版面组成,一是浏览界面,它提供以原书为序浏览;另一界面是检索界面,可以检索全部资料。主体部分除提供全文检索功能以外,另加诗题检索、作者检索、体裁检索、音韵检索五大功能;检索结果显示诗歌全文、作者小传、诗文校注、诗歌体裁、原书页码、卷册等。全宋诗检索系统的专业检索版,可对全宋诗进行作者查询、诗题查询、体裁查询、诗韵查询、诗行内字词查询和整诗字词句查询。北京大学出

43、版社出版的全宋诗,凡72册,这一检索系统,为多角度检索利用全宋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南京师范大学全唐宋金元词文库及赏析检索系统该系统收录有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版)、全宋词和全金元词 三大词总集,可从作者、词牌、词调通用名、宫调、首句等角度进行全文检索,也可以作综合检索,能将检索结果自动生成索引,并自动统计有关数据。台湾故宫博物院网站寒泉古典文献全文检索数据库其中有十三经、先秦诸子、全唐诗、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四库全书总目、朱子语类、红楼梦、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等数据库,可进行全文检索。第二节 别集一、什么是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是指收录一个人作品的集子。“别集”一词出现于东汉。隋书经籍志说

44、:“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辞人景慕,并自记载,以成书部。年代迁徙,亦颇遗散。其高唱绝俗者,略皆具存,今依其先后,次之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别集开始盛行,唐宋以后更加兴盛。别集所收录的文献,多数为文学作品,兼收奏议、论 说、书信、语录等。有的别集还附载作者的专著,如韩愈集内有他的史学著作顺宗实录,欧阳修集内有他的笔记归田录等。二、别集的种类及编排方式别集按照收录范围可分为汇集一人全部作品的全集(如宋代陆游的陆放翁全集)和选录一人部分作品的选集(如唐代皮日休的皮子文薮)。按编辑情况可分两种

45、:一为自编的别集,如曹植生前就编有个人别集(后亡佚,见晋书·曹志传),唐代孙樵编有孙可之文集;二为由他人编辑的别集,如唐代韩愈的文集是在韩愈去世之后,由其女婿李翰编的,即昌黎先生集。别集内文献的编排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分类,即按作品主题编排,如 宋代编的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有的编年,即按作品著成时代先后编排,如北京大学邓广铭先生编的稼轩词编年笺注等;有的分体,即按作品体裁分类编排,如清人编的李太白文集;有的则 综合几种方式编排,如宋代黄庭坚的山谷全集。别集的命名方式五花八门。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

46、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三、别集举要 王粲集: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

47、10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俞绍初在前人整理的王粲集基础上,又广收遗文,精审校勘,并编制年谱,重新整理了王粲集,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杜诗详注:清仇兆鳌编。依编年方式编纂的杜甫诗集。仇兆鳌用时20年余年,搜集各家注本,辑为杜诗详注,资料极为详尽,为阅读研究杜诗的重要的参考书。有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柳宗元集:吴文治等校点。有正集45卷,外集2卷及外集补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三节 类书一、类书的概念类书,是分门别类编排的资料汇编性质的工具书。四库全书子部四十五有“类书”一门。其小序说“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

48、归。”这反映了有些类书的内容具有边缘性。 张三夕在其中国古典文献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这一说法较为全面,反映了类书的本质。综合起来大致可以说:类书是割裂群书原文以为条目,把它们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或以事分,或以字分,或以韵分,以便检索或征引的资料性工具书。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类书,是三国曹魏时期(220222)魏文帝曹丕下令编纂的皇览,是一部规模很大的类书,或正因为其规模太大,不容易传抄流传,该书早已经亡佚。 此后历代类书编纂兴

49、盛,出现了大量的类书。类书编纂需要征引大量书籍,投入许多人力,故历史上大型类书多由官府主持编纂。 南齐:四部要略1 000卷;唐代:艺文类聚100卷;宋代:太平御览1 000卷,太平广记500卷,册府元龟1 000卷;明代:永乐大典22 877卷;清代:渊鉴类函450卷,佩文韵府444卷,古今图书集成10 000卷。这些都由皇家主持编纂。类书的起因:唐欧阳询奉敕编纂的艺文类聚·序对类书的起因说得明白:“夫九流百氏,为说不同,延阁石渠,加载繁积。周流极源,颇难寻究,披条索实,日用弘多。卒欲摘其精华,采其旨要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可以折衷古今,宪章坟典云尔。” 文化的发展,图书的大

50、量出现,读者要遍览群书不容易,而我国学术又十分重视原文的征引及考据。于是为满足读者征引和写作之以需,辑录原著精华方便读者的类书便应运而生。类书的作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类书利弊说:“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著书者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篇,残玑断壁,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之无补也。”尽管类书有时利于“剽窃”,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存古代原始文献的作用。汪辟疆先生说:“类书品格最下,通人恒不重视。然阅时既久,古籍日亡,而前代类书,反胃考订辑佚所取资,其重视又不亚于经史,此可怪也。” 汪辟疆先生一语道破了类书的作用于价值

51、。具体来讲类书的作用在于:1.保存了古代的原始文献。 2.类书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3.类书是辑佚的渊薮。 二、类书举要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白孔六帖、太平御览此书初名太平总类,因为是写给宋太宗阅读的,因此改名为太 平御览、太平广记书中所收的李娃传、东城老父传、柳氏传、长恨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都是名篇;事林广记、册府元龟、初学记、事物纪原、海录碎事、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第四节 丛书丛书的概念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即汇辑多种零星单本而冠以总名,按照一定的体例、统一的版式和装帧编纂而成的一批图书。丛书的编纂,对保存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那些容易散佚的古籍居功至伟。从书举要汉魏丛书程氏还辑刻了关于农家园圃知识的山居清赏15种28卷,以及多种精善的单行本;四库全书电子版丛书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单机版)、四部丛刊电子版(单机版)、二十五史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