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鉴赏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 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
2、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3、。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1 . 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
4、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2 .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3 .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
5、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4 .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5 .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6 .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 (4 分 )这两句表达出诗人独特感悟是: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 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阵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
6、松与平静。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大意相同即可)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陈与义(1090-1138) ,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 雁后归、 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 下片同,共六十字。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无声:表示月
7、亮西沉,夜深了。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 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 堪惊: 总是心战胆跳。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
8、展开来。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 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 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 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 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
9、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 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 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 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 这两旬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 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 世之
10、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 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旬点题, 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 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 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 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 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
11、的 主题。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 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答:上阙以“忆”字领起,中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 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阙折回现实叙“夜登小阁”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 国事沧桑之感。2、试分析下阙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下阙“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2分)“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2分)(每点情感与分析各1分)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1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涛韵悠 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 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1分)4、全词围绕 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分)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 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 如今此身独在之 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答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0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羊笄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
13、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力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纯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噎,金飕送清,孤圆上魄,飞 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 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 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 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
14、欺人故故生”诗后、0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 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赏析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 起来,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了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 己的理想与情怀。 幺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
15、,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 吃了不死之药飞入 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 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 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 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 被白发欺人奈何? ”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 的内心矛盾。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 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 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
16、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 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 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 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问。这一巨大的-页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 出岭同谁出? 山河千古在, 饥死真吾志,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
17、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 优秀词章。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2、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 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浣溪沙消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主
18、旨归纳: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景中含有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 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文学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说明行程遥远。北风吹断马嘶声。”北“ 风节明时节为秋,亦称 秋声”。“北风”句描述一路境况,风声大过马嘶声,突出边 塞的环境特征。下片。&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 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 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 干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末句画龙点睛,点 明这首词
19、的主旨,突出词人的幽恨之情。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的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造就 了这一曲边塞苍歌。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 灵性: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 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 受。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 纷纷扰扰难以平静。此时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的色彩。整个边关不 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1 .词中共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
20、:北风、晚烟、营垒、城堡、落日。特点:萧瑟、冷清、破败。2 .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中断”字的妙处。断”字生动地描绘了马鸣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情景 ,突出了寒风的凛冽,同时也从侧面 烘托出人被隔绝在荒野的凄凉之感。(宋)文天祥 风雨湿征衣。 归乡如不归! 城郭一时非。 梦中行采薇。【注】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 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
21、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 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 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 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 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 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 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这一句暗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的
22、“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 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这句诗用了伯夷、叔 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绝食八日依然 没事,就继续进食。就在文天祥写南安军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壮烈牺牲。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 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
23、 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 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3 .请简要赏析“风雨湿征衣” 一句中的“湿”字。诗人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凄苦、沉痛。4 .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
24、;誓死报国的决心。别云间【作者】夏完淳朝代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赏析:别云问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 云问,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 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 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 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
25、限沉痛。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 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 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 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 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 “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
26、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 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 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 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 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 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 依恋。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 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 上母书中所表示的“
27、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 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 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 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 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 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 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 雄充满深深的敬意。1 .
28、巴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 3分)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 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2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 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4分)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 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问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山坡羊骊山怀古元代:张养浩第-3 -页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纤。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
29、了土。注释山坡羊:词牌名。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阿房: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一炬: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 记项羽本纪。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之叹息。萦纤:形容水流回旋迂曲的样子。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主旨:这首散曲写了作者从骊山上四顾,回忆当年的秦朝宫殿,目睹现在的情景,揭示了封 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 也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 叹的感叹。第六七句说:“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 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
30、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 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 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 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 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 复存在。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 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 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 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纤。 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纤”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 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纤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 的情感分量。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 遗恨不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缆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下载
- 医院入股协议合同范本
- 车辆贷款的合同范本
- 商铺抵款合同范本
- 租赁协议车位合同范本
- 测绘协议合同范本
- 2025电商联销合同
- 饮品代理加盟合同范本
- 租公寓房合同范本
- 吉林大学《计算机网络(双语)》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解除保护性止付申请书模板》
- 2024年云网安全应知应会考试题库
- 风电场投资财务模型构建
-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
-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英文复试模板
- 南京大学介绍
- DL-T-255-2012燃煤电厂能耗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 【视频号运营】视频号运营108招
- 幼儿园拍摄技巧培训
- (正式版)JBT 14682-2024 多关节机器人用伺服电动机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