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 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 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
2、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为/众人/而已邪? ”。一、常识积累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北宋、 著有王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散文雄健峭拔。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 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 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见闻录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贤于材人远矣“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三、一词多义自:1.并
3、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名词,自己 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闻:动词,听说 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 ) 2、稍稍宾客其父其:代词,这 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然: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止匕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2、(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4、(WD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泯然(众人)矣( )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五、重点句子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 的有()。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A B C D F)(E)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隶耕
5、”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B. “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C. “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 “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 结局E.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 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D3 .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 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 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4 .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
6、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填原文)“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答:“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 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从个人情况看:从道理上讲: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贪图
7、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 (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 教育)。7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答: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 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 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 成为有用之才。8 .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 两个字概括?籍贯 姓名 身世 家世 9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容上转叙述为议
8、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 与结论写了出来。10 .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 表明了什么观点?答: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11 .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 重要?答: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七、句式积累1 .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解释:2 .省略句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 “令作诗”中也 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不使之学令其作诗省略主语:“还自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 ”。我还自省略介词:“受之天”可补充为“” ; "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于旁近与之
9、3 .倒装句“还自”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自还八、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 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 情。哀伤,痛惜 哀伤,惋惜九、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NC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意C.父/利其然也B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邑人童之,稍稍宾客其父()(B.其诗以养父母、收
10、族/为D.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4、“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 育。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 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 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 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
11、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 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木兰诗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
12、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 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 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 . 本文选自 宋代 编的 _书。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汗()()燕山()骑()辔头()3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万里赴戎机(赴:)出郭相扶将(郭:)策勋十二转(策:)著我旧时裳(著:)关山度若飞(度:)只奔赴外城记功穿度过,过4 .指出下列句子
13、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意思是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意思是5 .翻译下列句子。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骑鸣啾啾。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6 .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 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 身、不图荣华富贵
14、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7 .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的大计。(意近即可)8 .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骑鸣啾啾” 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 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9 .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10 .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11 .
15、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 .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13 .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A14 .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15 .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
16、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17 .回答下列问题:(1) .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 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把对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 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 善良、机智、勇敢、刚毅、 淳朴的优秀品质。(2)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3) .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 鞍马,从此替爷征”,
17、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 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 也是可敬、可爱。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18 .按要求默写:(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 的句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出塞中,有“不教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字,其意思与“不教马度阴山”中的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但闻燕山骑鸣啾啾(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
18、,壮士十年归(4)、木兰诗中夸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 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 /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舌m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1 .
19、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 家、_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资治通鉴 政治 史学 司马光 编年体2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C .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B3 .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4 .翻译句子。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0、! ”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5 .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目的: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6 .本文主要通过 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权是 ;吕蒙对话睿智、关心下属;直率7 .鲁肃的话表现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 进。情不自禁的赞叹 吕蒙学有所成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8 .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答: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 事”的重要身份而“不
21、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 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权善劝。(用 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9 .写出自本课的成语:答: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舌I目相待、开卷有益10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11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具作用是什 么?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口技 京中有/善/ 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方/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
22、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既而儿/醒,大 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 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 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鲍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 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 “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 声,呼呼
23、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 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 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 一抚尺/而已。一阅读全文回答:1、本文节选自是清代 编选的 小说。 作者,字,人。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清 潮 笔记 林嗣环 铁崖,明末清初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会宾客大宴()A.适逢,正赶上B.会议A众妙毕备()A.毕生B.毕业 C全、都C(3)宾客意少舒()A.少量 B.
24、稍微 C减少B(4)不能名其一处也()A.名字 B.名声 C. 出名D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4C开会 D.会合D.完了D.年轻D.说出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4 . “一时齐发”指文中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5 .本文写到了 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 出来。本文写到了 口技人表演的
25、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 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6 .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烘托口技艺人技艺之“善”;7 .文中用 写声之远,用、和写声之近,用 写声之大,用 写声之小、夜 之静。犬吠声妇人惊觉欠伸、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儿醒大啼有鼠作 作索索8 .文章正面描写了 ,侧面描写了,都是为了突出。口技者表演的容 观众的反映 “善”9 .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
26、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 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 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 听众有这样的反 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10 . 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 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 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 果。二阅读第二段回答: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 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1、喂奶;不久,紧跟着;同时;全,都2 .用“ ”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
27、段意。第一层:第二层:众妙毕备。/满座宾客 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 景。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3 .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正面、侧面4 .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答: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5 .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 ;表 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 ;说 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6 .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三阅读第四段回答: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
28、思。(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2)虽人有百手()即使;(3)不能名其一处()说出;(4)两股战战()大腿。2 .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 名其一处也。;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4 .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5 .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6 .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7 .按要求
29、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 、 ;文中拟 声的叠音词是、 ;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忽 俄而 呼呼 许许 呼、哭、吠、求救、抢夺、曳、泼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 .补充文中空白处。渴;欲得饮;饮于河、渭;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日逐走()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杖()(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3 .翻译下列句子。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未至,道渴而死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弃其杖,化为邓林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4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
30、日逐走”?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 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5 .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 想?答: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涵, 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 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6 .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答: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 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7 .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
31、由。答: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8 .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 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 .翻译下列句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译:天柱折,地维绝 译: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2 .“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2、3 .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 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 通过 大胆的想象和夸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 “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4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 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 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 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共工与颛顼之间的
33、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 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 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 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 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 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 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 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 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 了贡献。6 .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 面:性格暴躁
34、、偏激任性、不计后果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 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 我牺牲。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 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 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 /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 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 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第一组习题:1 .本文选自 代小说家 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工业品买卖合同2篇
- 高粱种子买卖合同4篇
- 新解读《GB-T 30928-2014去角质啫喱》
- 猪场疫苗采购合同范本
- 水果礼盒售卖合同范本
- 原材料质押合同范本
- 钢筋送货单合同范本
- 香港服装采购合同范本
- 房屋抵押借款合同范本协议5篇
- 日租房的合同范本
- GB/T 12755-1991建筑用压型钢板
- GA 447-2003警服材料精梳涤棉混纺格子布
- FZ/T 14038-2017涤纶转移印花布
-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课件
- 对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提出的意见
- 聚酯合成反应原理相关知识
- 中国音乐史讲稿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 某煤电一体化电厂工程间接空冷系统投标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