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4* 在柏林【教学目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教学重难点】,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 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谈话: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桥和穷人,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小说呢?2.学生交流。预设: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小说在柏林。(板书
2、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4.明确自读要求。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小说的学习提示。(学生自由读)课件出示: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借助已学的方法来展开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板块二 梳理情节,整体感知1.引导:默读课文,想想小说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情节。,补充小说的情节示意图,交流展示自己画出的情节示意图。火车驶出 老妇数数, 老头制止, 老妇又数, 老头陈述,柏林 女孩嗤笑 车厢平静 女孩傻笑 车厢寂
3、静,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感悟情节的曲折。(1)思考:读这个故事时,你的心情一定发生了许多变化,请你在这条曲线上摆放这篇小说的情节,如果以摆放的高低变化来表现你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摆放呢?(2)学生摆放情节示意图,并说明理由。(3)点拨: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我们的心情就跟随着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的情节设置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语文要素【设计意图】运用情节示意图,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使学生能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摆放情节示意图的位置,感受小说情节的起伏,初步感受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板块三 品读人物,感悟主题1.引导:小说中老妇人和老兵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入了你的脑海。请画出
4、描写老妇人和老兵言行的句子,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教师相机引导。(1)预设:体会老妇人的形象。思考:在这个故事中,对老妇人的称呼有哪些?请浏览课文,快速找一找。预设: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可怜的夫人,神志不清的老妇人,我的妻子,他们的母亲。布置任务:根据文章提供的老妇人的信息,填写人物资料卡片。(学生交流并填写)课件出示:姓名:不知道 性别:女 年龄:不清楚身份:战时后备役老兵的妻子 健康状况:身体虚弱而多病,神志不清家庭状况:三个儿子战亡,丈夫即将上战场住址:疯人院思考:看了这张人物资料卡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体会老妇人的可怜和战争的残酷。小结:透过老妇人的悲惨命运,我们看到了战争的
5、残酷和可怕。(2)预设:体会老兵的形象。课件出示:“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指名朗读描写老兵的重点句子,引导交流:你读懂了什么?预设:三个儿子刚刚在战争中去世;未走出丧子之痛的老兵又要上前线;老妇人数的“一、二、三”是她的三个儿子。思考:老兵已经头发灰白,他为什么还要“上前线”?他能不去吗?小结:这就是战争,它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它让多少生命灰飞烟灭!小说没有正面写战争,却通过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可怕。语文要素【设计意图】
6、抓住细节,感受人物形象,通过老妇人的资料卡片和品读老兵的语言,感受人物的悲惨命运,从而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又发现作者的表达之妙。板块四 关注环境,体会主旨1.引导:故事就发生在驶出柏林的一列车厢里,画出所有关于车厢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2.反馈交流。(1)学生读找到的句子,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2)体会车厢的特别,感受战争的可怕。思考:这节车厢跟我们平时看到的车厢一样吗?为什么车厢里见不到一
7、个健壮的男子?他们去哪儿了呢?出示有关战争带来的灾难的资料,加深感受。小结:简短的一句环境描写引出了故事的开始,又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家庭千千万万,列车上后备役老兵一家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3)感受车厢的寂静,品味主旨。思考:文中有两处写到车厢的“静”,这两处的“静”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点拨:第一处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第二处的“静”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反思,反思战争中的罪恶,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可怕灾难。,体会表达。(1)教师配乐范读。(2)引导想象:在这静得可怕的车厢里,每个人的内心一定是不平静的。假如你是车厢中的一个人物,你会
8、想些什么?在小说的结尾处写一写。(3)学生补写,交流。(4)提问:残酷的战争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战争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每个人都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它让每个人都感到了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老兵的话引起了在场每个人的反思,可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想法呢?(5)小组讨论。(6)小结:课文结尾以“静得可怕”戛然而止,含蓄深刻,发人深思,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也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使我们对主题有了更深的感受,这就是小说的魅力。,品味主旨。(1)提问:课文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火车上发生的事,而课文的题目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2)小组讨论、交流。(3)点拨:首先,
9、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小说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伤害的后备役老兵这一家,也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普通民众家庭的缩影。【设计意图】聚焦环境描写,补充有关战争的资料,引导学生补白想象,加深学生对战争这一主题的感受,最后再和文本的表达进行比较、评议,在比较中发现作者结尾含蓄表达的妙处。【板书设计】14* 在柏林火车驶出 老妇数数, 老头制止, 老妇又数, 老头陈述,柏林 女孩嗤笑 车厢平静 女孩傻笑 车厢寂静【作业设计】见·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和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展开教学,以“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
10、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1.引导学生运用小说的阅读方法。教材中的每一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同为实现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服务的。在柏林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小说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先梳理情节,品读人物形象,感悟战争的残酷;再聚焦环境,通过阅读链接、想象补白等策略,引导学生阅读,感受战争的可怕。2.引导学生揣摩小说的表达方法。在柏林这篇小说在构思表达上很有特色。这种特色表达使文本的主题更加鲜明。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发现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题:
11、通过摆放情节示意图,感受情节设置的曲折;关注文章结尾,感受这种“戛然而止”的表达效果。在引导学生揣摩小说的表达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阅读能力。14*在柏林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到400。小说构思精巧,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表现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对于小说这种文体,学生也已初步了解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从思考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入手,反思结尾环境描写的深意。处于
12、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对战争没有多少认知,需要补充一些资料来加深他们对战争环境的认识,对战争带来灾难的了解。以此来感受本篇小说中描写的战争带来的悲痛,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读懂内容并不难,关键是要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来凸显主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回顾前两课的学习方法,再借助学习提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就文中的细节作出批注并讨论交流。在学生感悟不到文本背后的意味时,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以此培养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知识与技能】1默读课文,体会战争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深重苦难以及人物的悲剧形象。2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局构思
13、的巧妙。【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的深刻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控诉以及渴望和平的愿望。重点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1课时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回顾小说桥和穷人,并结合交流平台的提示,举例说说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预设1: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预设2: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预设3: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来深入感受人物形
14、象。2引出新课:这两篇课文都刻画的是人物在面临困境或存亡做抉择时闪现出人性的光辉,战争中普通人物又会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小小说在柏林,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看看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二、明确目标,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提示,用笔圈画出学习要求,并思考:(1)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与你以前读过的战争作品有什么不一样?(2)文章结尾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2围绕问题,学生自学。(1)提示:借助前面所学的阅读方法,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作品中人物的命运。(2)学生围绕导学中的问题,展开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并进行交流。以往同主题作品在柏林环境战争场景情节战斗场面人物参
15、战战士我的感悟战斗场面三、深入文本,体会表达1抓住矛盾,品味人物。再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关注两处矛盾冲突处,品味人物形象。(1)老人是后备役士兵,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妻子“虚弱多病”“神志不清”,他为什么还要“上前线”?他能不去吗?(战争给老人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妻“疯”子“亡”,自己年事已高,本应安享晚年,但却不得不奔赴前线。)(2)妻子被小姑娘嘲笑,老人第一次没有吱声,为什么第二次却“挺了挺身板,开口了”?(面对两个小姑娘的浅薄与无知,第二次老人才“挺了挺身板”开口,仿佛在叙述着一件“很平常”的事:三个儿子战死,自己还得上战场,相依为命的妻子将在疯人院度过残生。哀莫大于心死!老兵那份“平
16、静”,却在众人心中掀起狂澜这样的悲剧,不正是战争带给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悲剧吗?)2关注环境,体会表达。出示小说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1)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引导学生思考:“健壮的男子”都哪里去了?这样的场景是偶然现象吗?(寥寥数语,简短的一句环境描写引出了故事的开始,又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健壮男子都上战场打仗去了。)(2)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引发学生思考:这里的“静”仅仅是环境安静吗?与前面“随即车厢里平静了”的“静”有什么不同?(结尾处的“静”,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反思,反思战争的罪恶,反思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可怕灾难。而前面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3关注标题,品味主旨。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教师可补充一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引导学生从文章背景去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将小说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污水处理厂设备采购与安装方案
- 智能化厨余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 全款购房协议书样本
- 中介签网签合同范本
- 个人之间赔偿协议书
- ppr管材合同范本
-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调查与精准修复方案
- 风电场施工质量控制方案
- 临时用车协议书范本
- 临时授课协议书范本
- 《IBM战略人才》课件
- 音乐版权授权与管理方案
- 《城市道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
- 酒店客房服务与卫生标准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本剧剧本:带你感受冷暖人生(6篇)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 环保设施除尘器维护应急预案
- 北京市矢量地图-可改颜色
-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八上期中数学试题(原卷版)
- DBJ41T 262-2021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外部作业技术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 期中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